學習布魯斯,你不可不知的七位大師

在現代音樂中,不管是爵士、搖滾、Funk、R&B、Soul,甚至嘻哈、電音,我們都可以發現布魯斯的影子在裡面。

可以說我們現在聽到的流行歌,大多都與布魯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和彈琴有什麼關係,要想學習現代流行音樂,布魯斯是必學項目,沒學習過布魯斯,就跟出門不穿鞋一樣,走的越遠,腳越疼。

我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布魯斯音樂發展歷程中比較有代表性意義的歌曲,他們是在我們學習「布魯斯」這門語言時幾乎是必然要模仿的「課本」,同時也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布魯斯風格的「根」在哪裡。

《Crossroad Blues》- Robert Johnson

——在十字路口將靈魂出賣給魔鬼

Robert Johnson是密西西比布魯斯的集大成者,是密西西比布魯斯與芝加哥布魯斯的承前啟後者。雖然在短短27年的人生中只錄制了29首歌曲,但是關於Robert Johnson的傳說同他的作品一起,一直流傳到現在。Robert Johnson原汁原味的密西西比布魯斯,標誌性的迴轉樂句,成了後世許多布魯斯大師的「啟蒙者」。

除了夜晚在墓地練習吉他,還流傳著Robert Johnson在十字路口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來換取高超的吉他演奏技巧。雖然在歌詞中並未提到與魔鬼同乘一輛車的意象,但是在十字路口「雙膝跪地,祈求天神拯救可憐的鮑勃」(I went down to the crossroad,fell down on my knees,asked the lord above “Have mercy now,save poor Bob if you please”),結合著Robert Johnson如同一夜之間便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與靈感,讓後人有足夠的理由去猜測,他在等待的車,實則是魔鬼的契約。

關於這首歌我們更為熟悉的版本,可能是吉他之神Eric Clapton在Cream樂隊時期的《Crossroad》,最為經典的版本莫過於2005年樂隊成員重聚,在Royal Albert Hall的現場版。

沒錯,Cream就是翻唱了Robert Johnson的這首歌。雖然律動上帶有德州布魯斯的熱辣色彩,旋律也進行了再創作,但是歌詞和靈感的根源卻是在這裡。

《How Long Blues》- Leroy Carr&Scrapper Blackwell

——推開戰前芝加哥布魯斯的大門

1928年,鋼琴手Leroy Carr與吉他手Scrapper Blackwell強強聯合,錄製了《How Long Blues》這首歌曲,一改先前密西西比布魯斯只有原聲吉他和口琴的搭配,首次在布魯斯音樂中加入鋼琴的元素,成為當時風靡一時的金曲以及布魯斯風格的風向標。唱片公司也從中發現商機,大肆推廣鋼琴與吉他的組合唱片。可以說,這首歌是推開了新派「城市布魯斯」風格的大門,拉開了戰前芝加哥布魯斯的開篇序幕。

有趣的是,Eric Clapton也同樣翻唱過這首歌,但是在他的編曲版本中並沒有做太大的改動,依然選用了鋼琴與滑棒吉他的配置,並加入了口琴,既豐富了配器,又儘可能的保留了它的原汁原味。

《I Can’t Be Satisfied》-Muddy Waters

——戰後布魯斯分水嶺

Muddy Waters的音樂雖然屬於密西西比三角洲的風格,但他代表的卻是戰後芝加哥布魯斯的轉型。這時的布魯斯音樂,曲式、結構都已經成型,他初探電聲吉他,在演出時往往將音響的音量開到最大,加上他強有力的撥絃,使音色尖銳而富有穿透力,製造出了類似於現在的過載效果,與最早使用電音的T-Bone Walker互相有影響。Muddy Waters的吉他演奏並不以猛烈取勝,他充分利用拾音器的敏感,將布魯斯細微的情緒展現的淋漓盡致,一時間無數的樂手爭相效仿。

在聽眾不再買「鋼琴布魯斯」的賬時,Muddy Waters憑藉著一首《I Can’t Be Satisfied》,以近乎於一己之力拯救了整個唱片市場,定義了戰後芝加哥布魯斯,開啟了戰後芝加哥布魯斯的新紀元。

當Muddy Waters去英國巡演時,他的風格影響了若干英國年輕人,以至於後來的一支樂隊在成立時採用了Muddy Waters的一首歌名,這首歌叫做《Rollin’ Stone》,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滾石樂隊。

有趣的是,滾石樂隊也翻唱過《I Can’t Be Satisfied》這首歌,向這位搖滾的祖師爺致敬:幾乎沒有一個搖滾樂手不受到Muddy Waters的影響。

《Goin’ to Chicago》- T-Bone Walker

——進軍芝加哥的德克薩斯布魯斯先驅

說起德克薩斯布魯斯,我們最常聽到的大概是SRV的招牌式熱辣風格。可是最早賦予德克薩斯布魯斯靈魂的先驅者們,也許大家了解的並不多。

T-Bone Walker是德州布魯斯之父Blind Lemon Jefferson的學生。實際上從Jefferson的許多歌曲身上我們就已經能夠發現SRV的樂句及律動的根源所在,誕生在德克薩斯州的布魯斯風格往往彈奏的節奏更為歡快一些,並且加入了些許的Boogie Woogie的跳躍感。

這一點被T-Bone Walker發揚光大。他是第一個嘗試將吉他通上電來彈奏布魯斯的人,甚至比Muddy Waters還要更早。他將歌曲中吉他獨奏所佔的比重大大提高,定義了「主音吉他」的地位,踩著電聲樂器的東風,改變了布魯斯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加增強了德克薩斯的布魯斯的律動。而且T Bone Walker並不僅僅侷限於德克薩斯布魯斯的風格,他還將布魯斯音樂與爵士進行融合,為布魯斯的演奏提供了更多的音符選擇。

四十年代末,T-Bone Walker也跑去了芝加哥發展,不但與Muddy Waters互相影響,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布魯斯大師,諸如BB King、Buddy Guy、Eric Clapton、SRV,也都曾在T-Bone Walker的音樂裡獲得靈感。

《Johnny B Goode》- Chuck Berry

——搖滾布魯斯的宗師

說起Chuck Berry,第一個想起的場面莫過於電影《回到未來》裡的那一段《Johnny B Goode》的演奏,相信它給無數人埋下了學習吉他的種子。就連John Mayer當初學習吉他的初衷也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Chuck Berry的經典樂句以及標誌性鴨步,也是影響了後世若干的樂手。

說起Chuck Berry探索搖滾布魯斯的風格也算是陰差陽錯。自幼崇拜Muddy Waters的他來到芝加哥,在偶像Muddy Waters的建議下聯繫了Chess唱片公司,本想在布魯斯音樂的領域闖蕩出一片天地,但目睹了布魯斯市場萎縮、準備轉型的唱片公司讓Chuck Berry錄製了一首現在看來帶有搖滾元素的全新風格的《Maybellene》,改編自一首鄉村歌曲《Ida Red》。沒想到一炮走紅,唱片發行後迅速突破100萬張銷售成績,從此成了排行榜殺手,「隨隨便便」一首歌就能佔據排行榜前列。《Johnny B Goode》便是這樣一首經久不衰的影響了無數後人的金曲。

《Johnny B Goode》開頭的經典樂句簡直成了Chuck Berry的簽名,在他的許多歌曲中都會聽到同樣的樂句,甚至會覺得他大部分的歌編曲都一樣。可是在當年,歌迷們就是會買賬,誰讓人家是原創呢,抄襲自己,能算抄嗎?

《Lucille》- B.B. King

——布魯斯之王的吉他

布魯斯的歌單上,怎麼可以少了BBKing的作品?對布魯斯多少有些了解的同學,一定都能隨口說出幾個BBKing大師的代表作。可是為什麼會在這裡推薦這首不太知名的歌曲?因為我們不能不聊聊BBKing的吉他。

其實,「Lucille」,是這位布魯斯大師的吉他。BBKing給自己的吉他起名為Lucille。歌詞中提到,曾經BBKing在阿肯色州的一個小酒館駐唱。一天晚上,酒館中兩個男人因為一個女人開始吵架,打翻了油燈,把木質結構的房子付之一炬。BBKing冒著葬身火海的危險將自己的吉他搶救出來。因為引起糾紛的女人名叫Lucille,所以從此之後BBKing便把自己的吉他叫做Lucille。

Lucille時刻陪伴著他,就像一個老朋友,當初是靠著Lucille,BBKing才得以離開棉花種植園以音樂為生,甚至曾經在一次車禍中Lucille還救過他一命。正是因為BBKing有了他的Lucille,才能為我們帶來如此豐富的作品。

所以我想,任何一首作品都不足以體現BBKing的成就,但是從他對日夜陪伴的吉他所傾注的感情中,我們或許就能更好的理解,是什麼樣的熱情才能促使BBKing站上音樂道路的巔峰。

雖然可能這首歌沒有他的其他作品傳唱度那麼廣,但是BBKing的標誌性元素卻一點都不少。

BBKing非常善於在布魯斯演奏時將布魯斯音階和大調五聲音階進行混用,甚至後人因為他的演奏手癖而專門總結出一套包含他演奏常用於音符的指型,也就是」BB Box「,即興的時候不知道彈什麼好,就可以在這套指型裡」亂彈「一下。

另外,他的推絃演奏是前無古人的,前輩們無人用如此多的推絃去演奏。BBKing的蝴蝶翻飛式揉弦也是他的標誌性動作,他用手指的快速大幅度揉弦製造出了滑棒般的音效。從來不曾演奏和弦、從來不曾速彈的BBKing,在吉他演奏的造詣上依然可以說登峰造極。演奏布魯斯容易,但是演奏出布魯斯的味道來,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Born Under A Bad Sign》- Albert King

——生於不幸,卻又絕處逢生

如果將布魯斯的經典歌曲都一一列舉,如果將每一個故事都一一講述,那我們的有生之年可能都講不完。如果要用一首歌來結束本期的歌單分享,我希望向大家推薦這首封神之作:Albert King的《Born Under A Bad Sign》。

Albert King是一個神人。他是左利手就算了,卻用著一把右手琴;用右手琴也就算了,用的還是一把個性十足的Flying V;用Flying V就算了,琴絃竟然還是反裝的……

少年時期的Albert King,同樣深受德州布魯斯之父Blind Lemon Jefferson的影響,並且在未出道之前更多學習的是芝加哥的布魯斯大師。後來他到芝加哥闖蕩,卻並不得志,他沒有Chuck Berry那樣的好運氣,簽約Chess唱片公司卻被雪藏。後來失意的Albert King在1954年離開芝加哥回到密西西比老家,終於在12年後大器晚成,簽約孟菲斯的Stax唱片公司,發行專輯《Born Under A Bad Sign》。雖然專輯的名字叫生於不幸,但是卻為Albert King帶來了絕處逢生之路。

這首歌曲的1966年錄音版在編配上其實並沒有太多出彩之處,被當年紅極一時的Cream樂隊相中後進行了翻唱,突出了中間的吉他Solo部分。而真正堪稱經典的,是與SRV的同臺版。

Albert King是SRV自幼以來的偶像,終於,SRV在1983年時有機會與他的偶像同臺,共同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演出了各自的幾首作品,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資料,這就是經典的《In Session》,第一首歌便是《Born Under A Bad Sign》。很遺憾,不知何種原因,這首歌在後來發行版的CD中並未收錄,只有錄影版。

Albert King的首次錄音版只有2分46秒,Cream的翻唱版也不過才3分鐘,而這次《In Session》的二人合作版,卻達到了8分鐘。演唱的部分反而成了陪襯,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這中青兩代人的吉他即興對壘。每人彈兩個12小節的伴奏,然後彈兩個12小節Solo,大段的布魯斯即興幾乎囊括了SRV的所有標誌性樂句與連復段,而Albert King也將他反彈吉他的技術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另一個經典版本依然是Cream樂隊在2005年Royal Albert Hall的現場版。5分40秒的歌曲時長,吉他之神Eric Clapton貢獻出了最為經典的一次間奏。超長的連貫Solo,句子的組織能力、延展能力,前後的呼應性,整體性甚至要超過SRV與Albert King的現場版。

布魯斯的演奏,其實並不是多麼高深的事情。不需要複雜的樂理知識,也不需要很高的技巧門檻,最核心的部分其實在於」感覺「,這才是布魯斯最難的地方。

Blues, but More Than Blues!

如何學習布魯斯

布魯斯相對其他風格,更好入門,剛學習音樂的同學,可以從布魯斯入手,想要學習即興的同學,絕對不可以錯過。

在創作或者彈琴的過程中,加入布魯斯的元素,會變的很好聽,以下是一些實戰方法精華總結。

小筆記

1、彈一會兒布魯斯音階,再彈一會大調五聲音階;

2、彈著布魯斯音階,中間突然加入大調五聲音階的音(2、3、6);

3、彈著大調五聲音階,中間突然加入布魯斯音階的音(b3、4、b5/#4、b7);

4、大調五聲音階句子中間夾一個布魯斯音階的東西(大五聲-布魯斯-大五聲);

5、布魯斯音階句子中間夾一個大調五聲音階的東西(布魯斯-大五聲-布魯斯);

6、摻在一塊用——6→b3,這是個很與眾不同的聲音,與此對應三全音都是這種聲響效果;

7、摻在一塊用——b3→3,這是我們之前講過的江湖套路;

8、摻在一塊用——2→b3,從2推到b3也是很騷、很曖昧的一個聲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