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比德
儘管父親漸漸老去,但是仍然有眾多熱愛他的聽眾朋友們在熱切關愛著他。在此寫下幾則關於父親的故事,以激勵自己,以及在藝術道路上奮力前行的人們。
文 | 楊慧
2008年,73歲的劉秉義舉辦獨唱音樂會前夕,找到他的恩師——八十多歲的楊比德再次上起專業課,時隔46年,昔日溫馨的課堂情景重現。回憶起恩師的教導,劉秉義說,楊先生有平易近人之風範,而無所謂的「師道尊嚴」之威嚴。「楊先生對我的藝術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6歲唱到了八十多歲,我的演唱生涯之所以能長久延續,先生為我打下的教學基礎功不可沒!」劉秉義如是說。楊比德研究出一套獨特、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法,對中國的聲樂藝術演唱和教學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如今,93歲的楊比德依舊樂觀積極、善良熱情、幽默風趣,始終保持著年輕人的心態。他超人的勤奮努力,鑄就了非凡的聲樂技術技巧。他摯愛聲樂事業,態度總是和藹可親,他對學生非常關心,並常在生活方面給予幫助。
大師助他確立藝術方向

1940年,北平一所教會學校裡經常傳出悠揚的鋼琴和唱歌的聲音,這是13歲的楊比德懷著對音樂美好的憧憬,不分寒暑堅持練琴和唱歌。
楊比德1927年出生於北京,教堂的唱詩班和琴聲深深吸引了這個少年,上天賦予了他一副歌唱的好嗓子,他酷愛音樂,同時學習鋼琴。17歲在北京崇實教會學校上高二的楊比德已在歌唱方面暫露頭角,他參加了北京當時最大的亞斯禮堂聖樂團,這是個高水平的專業合唱隊,指揮是楊榮東先生。在這個樂團中,他受到專業的訓 練 ,在英 文 版 亨 德 爾 清 唱 劇《彌賽亞》、海頓《創世紀》和《耶穌受難曲》劇中擔任獨唱。
1948年,楊比德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師從沈湘教授。學習期間,楊比德顯露出過人的天賦。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北京城,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分外耀眼,它是最強的公辦藝術學科,幾乎重要的藝術活動都和北京師範大學直接相關。當時,藝術學科大師雲集,音樂家賀綠汀以及為我國話劇舞臺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洪深、焦菊隱等藝術大家給學生們親自授課,這也為楊比德日後的演唱奠定了豐厚的基礎。焦菊隱為該系學生開設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西洋戲劇概念等專業課,焦先生的藝術思想對楊比德產生了巨大影響,確立了他追求聲樂藝術的方向,他把大師對戲劇的精妙處理手法融入在演唱中。焦先生對楊比德也十分讚賞。此外,楊比德還遇到一些著名聲樂專家,如梅德維耶夫、麥澤爾、加里寧、庫克琳娜等。捷克布拉格音樂學院著名教授加里寧是著名男低音大師夏利亞平最優秀的學生,他教授了楊比德一些訣竅。
用美聲演唱高難度中國作品

1956年,楊比德在中央音樂學院
1952年,楊比德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1955年,他在波蘭「世界青年聯歡節」聲樂比賽中獲獎;1956年,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參加捷克「布拉格之春」音樂會,並且在捷克、波蘭巡迴演出;同年受邀參加莫斯科中央電視臺的演出,演唱《奧涅金》片段,深獲各界好評。1956年,調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任教。
1952年,在北京國際俱樂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舉行招待各國使者友人的晚會,楊比德精彩地演唱了《黃河頌》,這是當時少有的在正式場合,用美聲唱法演唱高難度中國歌曲。《黃河頌》無數次地在延安激勵了英雄兒女們。演唱時,他胸有成竹,發揮無窮盡的想像力,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他用獨有的絕活技巧如弱聲、鏗鏘、緊緩、連貫唱法等處理,真摯地唱出了心聲。整曲下來,激情澎湃,華夏兒女的英雄氣概一展無遺。在場的老同志聽得感慨萬千,潸然淚下。在場的外國友人聽到在當時美聲演唱還不夠發達的中國,能夠有如此音質通透的男低音,也感到震驚不已。這首歌在不同場合也得到總政文化部部長劉白羽、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總政歌舞團團長時樂濛、中央樂團指揮家李德倫等音樂家的誇讚。
1956年,楊比德在第一屆蘇聯專家來中國的聯歡會上演唱,周恩來總理出席。1959年,在人民大會堂「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文藝晚會」上,楊比德再次演唱了《黃河頌》,當時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出席了晚會。在後臺,他
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熱列地探討了聲樂和京劇藝術,二者由此結緣。
楊比德的音域寬廣、音色濃潤、音質渾厚、吐字清晰,演唱富有熱情,歌聲流暢,運聲靈活多變,在演唱難度較大的詠歎調和多種風格的中國歌曲時,能透過聲樂技巧給以恰如其分的表現,演唱充滿活力和感染力。他對歐美其他聲樂作品的詮釋堪稱經典,尤其擅長對俄羅斯聲樂作品的演繹。
上世紀50年代,楊比德舉行了獨唱音樂會;60年代,參加了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音樂會,擔任中國音協主辦的古典歌曲「九宮大成」中《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演唱;60年代後在北京、天津、西安、蘭州及福州等地舉辦了多場獨唱音樂會,反響熱烈。此外,他還參加了第一屆「羊城花會」音樂節、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首屆「青島之夏」音樂會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他演唱的《木棒之歌》《拖拉機手之歌》,80年代播放了6首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勝利的歌曲,如《跳蚤之歌》《伏爾加船伕曲》《波斯戀歌》等(鋼琴伴奏 楊慧)。
有時,楊比德會突然接到重要的演出任務。1976年,首都體育館舉辦毛澤東詩詞演唱會,總政領導經慎重討論,決定由他獨唱毛主席詩詞《念奴嬌·鳥兒問答》。

1981年,楊比德和楊慧在北戴河外國專家局演唱。
毛主席的詩詞每每發表都是很嚴肅慎重的,詞和風格必須要唱準,不容許絲毫差錯,演唱這首歌曲無疑是個考驗。楊比德一分鐘也不敢耽擱,反覆斟酌聲音的運用。詩詞的情緒多變,既有大氣磅礴、感天撼地,也有輕聲細語,甚至詼諧幽默。其中有一句詞是這樣的:「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當時楊比德拿著曲譜琢磨——前面幾句用的是舒展敘述,還是詼諧?「不須放屁」這句唸白,用諷刺還是果斷?他的演出也代表著總政單位的形象,演出還有電視直播,當天,楊比德大氣磅礴、張弛有度的表演震撼全場。一曲終了,熱烈的掌聲響起,大家緊張的心總算是放下了。
為國家培養聲樂棟樑

1992年5月,首都大學生聲樂比賽決賽,與時樂濛、葉佩英、孟玲、成秀蘭等評委及高教局領導合影。
楊比德除了輝煌的演唱,也積累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毫無保留,不遺餘力地為國家、軍隊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歌唱家和教學人才,如劉秉義、吳天球、王凱平、胡松華、溫鈺澤等。楊比德先後在《人民音樂》等刊物發表多篇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文章;多次擔任國內外重大聲樂比賽評委,如「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等;2007年在美國成功地舉辦演唱、講座,並獲得美國聯邦眾議院議員頒發的「國會榮譽證書」。
楊比德培養出的無數學生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成為國家的聲樂棟樑。他的學生、歌唱家劉秉義說,他與楊先生珍貴的情誼跨越了半個多世紀。2008年,73歲的劉秉義舉辦獨唱音樂會前夕,八十多歲的楊比德再次給這位學生上起了課,逐字逐句琢磨唱法、挖掘情感,昔日溫馨的課堂情景再次浮現,令人頗為感慨。回憶起恩師的教導,劉秉義難掩感激之情。他曾言,楊先生有平易近人之風範,而無所謂的「師道尊嚴」之威嚴。當初,他在中央音樂學院,從二年級時的白丁直至學滿五年畢業,一直跟隨楊先生上課。是楊先生付出了無數的心血、辛勤培育,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績。「楊先生對我的藝術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6歲唱到了八十多歲,我的演唱生涯之所以能長久延續,先生為我打下的教學基礎功不可沒!」劉秉義如是說。
1972年,中國政治環境複雜,有關中央音樂學院的去向說法不一。有一天,一輛軍隊吉普車突然出現在老師們勞動鍛鍊的地方,幾位身著軍裝的總政歌舞團同志找到中央音樂學院領導,並告知楊比德,經總政黨委深思熟慮討論,周恩來總理批示,從中央音樂學院調動6人到總政歌舞團,楊比德任獨唱演員和教員。
楊比德去到總政歌舞團12年,其間培養了馬子玉、欒峰、閻維文等一批蜚聲國際樂壇的歌唱家。之後,中央音樂學院趙渢等領導多次跟歌舞團交涉要人,熱切盼望楊比德再次回到原單位。當時的總政歌舞團團長、指揮家時樂濛、胡德風等領導堅決不放。但趙渢院長依然沒有放棄對人才的爭取。最終,作家、時任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的劉白羽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楊比德同志是國家的人才,也是軍隊的人才,我認為去解放軍藝術學院是最佳選擇。」於是1984年,楊比德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任職音樂系主任,繼續著他的藝術人生。這期間他同時兼任中央音樂學院的課程,歌唱家彭康亮、舒風也是他在這期間培養的學生。
在軍藝,楊比德親力親為,制定了教學培養方案以及課程結構改革,為後人打下了基礎。他邀請名師大家給學生上課,帶領學生去最基層單位慰問戰士,走在抗震救災等活動的前列。他和戰士們一樣風餐露宿,培訓組建了多個軍隊和武警的管弦樂團,為軍隊歌唱家、演奏家進一步深造等提供了機會。
楊比德為中國聲樂事業無私奉獻,他的歌聲永遠鼓舞人心。老一代聲樂藝術家的經驗,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同時也對當代音樂教育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在仰止經典的同時,更應該傳承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給予中國聲樂者的啟迪必將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