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曲的角度分析,芭樂神曲和優質流行歌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芭樂」是「Ballad」這個英文單詞在台灣的翻譯方法。意思是民歌、民謠,後來延伸的意思是指那種節奏緩慢的抒情歌曲,被唱片公司自以為很好聽拿出來猛打,對大眾進行洗腦,造成許多人對芭樂歌留下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是爛的、難聽的、一成不變的。

為什麼同樣是流行音樂,零幾年時的歌曲能讓你捧著mp3落淚,現在的網路神曲們卻只能讓你感到土和俗氣?歌曲究竟有沒有土、俗一說?

先拋出我的觀點:我認為,有些歌曲,的確是會帶給聽眾土、俗的感覺。

這種土、俗的感覺從何而來呢?對於一首音樂作品而言,我認為它的整體氣質,很大程度是由作曲決定的,可以說:作曲,決定著作品的上限。

傳聞如今「洗歌產業鏈」上的好手們,4小時就能抄一首歌。但即使他們抄得到及格,也抄不到高分。對不同的曲子而言,正是由於其旋律搭配、和絃進行、節奏型、律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聽感不盡相同,這其中每個環節,創作者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巧思來提高作品的上限。而「土、俗」,往往就是指那些聽感單調、陳舊、不和諧、同質化嚴重、千篇一律的作品。

所謂「俗」,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俗套、庸俗,就好比寫文章時,那些沒有新意、沒有亮點的文字、情節。具體投射到作曲中,可以理解為:在爛大街的和絃走向中,大量使用同質程度高的旋律組合,節奏型單調的曲子。

這恰好也對應了構成一首樂曲的三個基本要素——旋律、節奏、和聲。我們不妨就從這三個維度,來對一些作品進行對比:為什麼有些歌曲的曲子,聽上去會給人一種土、俗的感覺;而優秀的作曲,又是怎麼避免這些問題的。

開頭說到的爛大街的和絃走向、節奏型單一,應該都比較好理解。但什麼叫同質程度高的旋律?如果大家聽音樂夠多,並且自己分析過的話,不難發現:在流行音樂中,有很多很多的旋律組合,已經被無數的歌曲用到過。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列舉一下,有哪些旋律組合,是被使用頻率較高的:

1)533

上面的幾首作品,分別是《一次就好》、《不將就》、《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起風了》、《夢裡花》,這些作品中都有用到533這個動機。這個動機常常出現在第二句的結尾,使用頻率非常之高。

為了避免引起爭議,還是特別說一下吧:不是說使用這種常見的旋律就不好,533這個動機本身很好聽,在合適的地方,用得好可以讓曲子更悅耳。上面這些用到了這種動機的作品,也絕對不可能歸到「俗」這個行列,它們都是優秀的作品。我自己在寫歌的時候,如果合適,也會用這個動機。借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一下:有些動機,使用頻率非常高。而有些歌,一旦大量使用這樣的動機,就會給人一種俗的感覺(下文接著會說到)。

2)563

和533差不多的一個動機,出現頻率同樣非常高。比如:

這幾首作品是《山水之間》、《冬天的祕密》、《一言難盡》。

563這個動機多放在樂句的句尾,聽感比較悲傷,因此在小調曲子中出現頻率更高。

3)176

176這個動機,多出現在樂句的開頭,特別是副歌開頭。176的小調下行,1和7的半音關係連接,聽上去色彩偏暗淡一些,有一些悲傷的情緒在其中。比如:

典型作品是《劍魂》、《淚橋》、《一百萬個可能》、《我曾用心愛著你》(這裡是將1765用在主歌)、《月桂女神》。

4)2362/2361

這兩個動機比較相似,就放一起說了。這也是一個聽上去比較憂傷、舒緩的動機。典型作品有:

這個動機的出現頻率也是非常高,像《答案》、《雨幕》、《這麼久沒見》、《年輪》、《如煙》,還有很多很多的作品,都有用到。

像這種同質程度高的動機,還有很多很多,如3236、567、352等等……大家如果平時聽歌的時候,自己分析過作曲,應該不難發現這一點。這裡就不再過多地贅述了。

我們回到正題。

再次重申:說這麼多案例,只是為了表達一下:這些動機,已經被大多數作品使用過,不新鮮了。並不是為了說這些作品「俗」,上面那些,恰恰都是很優秀的作品。

但是!如果一首歌當中,大量地使用了這些已經被無數人用過無數遍的旋律組合,那麼除非你真的可以給這種「沒有新意」的動機連接上牛逼的旋律,讓聽感豐富,化普通為神奇。否則,這首曲子十有八九就會給人一種俗的感覺。

比如下面這首歌:

比如下面這首歌

這首歌幾乎集中了一首平庸、俗氣的作曲所有的特點,可以重點拿出來說說。

首先,我們從譜面上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1、這首歌的和絃進行,幾乎通篇都在循環IV – V – III – VI;

2、在IV – V – III – VI這個最爛大街的和絃框架內,副歌部分大量使用了632、521這組已經不知被多少人在多少歌中用過的動機;

3、這首歌的結構是8小節主歌+16小節副歌,重複兩遍後再來8小節C段,再重複一遍16小節的副歌。簡言之,這是一首主打副歌部分的作品;

4、這首歌的節奏型單調得可怕,主歌還稍稍用到了幾個切分音,副歌幾乎全程就是四平八穩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節奏卡得死死的,非常呆板。

接下來,我們針對這4點,一點一點開撕。

1)IV – V – III – VI

這兩年,我們在各種音樂類節目、網路音樂分析文章中,都大量地見到過IV – V – III – VI(4536)這個和絃框架,但是這個和絃框架究竟是什麼?在這個框架內,構建出的旋律,有什麼特點呢?眼睛兄今天就用最最簡單的方式,來科普一下:

在IV – V – III – VI4的和絃框架內,構建出的旋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第二句的旋律,聽著比第一句低了一些。反過來說,如果你聽著某首歌第二句的旋律,一聽就是前一句的旋律低下來了一點,那這歌十有八九就是IV – V – III – VI的走向。

這幾乎是一種人人都有的聽覺習慣,聽到第一句旋律,下一句的旋律,很多人第一意識都會想往低了唱,所以這個和絃進行,本身也就沒什麼技術難度可言。

但是!就是這個最沒特色的IV – V – III – VI,如果高手用好了,也將會使曲子的檔次大大提升。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本身的旋律寫得足夠動聽,那麼沿著4536的走向,下一句低下去也同樣很悅耳。反之,如果旋律本身太俗套,聽多了只會感覺到乏味。可以這麼說:IV – V – III – VI用好了,會使曲子的優點成倍地放大;反之,用不好,就會大大暴露曲子的短板。

周杰倫的《青花瓷》、周傳雄的《關不上的窗》、林俊杰的《她說》、王力宏的《你不知道的事》,這些作品,都毫無疑問屬於前者;

而《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包括現在其他一些在音樂榜單上所謂的熱歌,則很遺憾地屬於後者。

2)旋律動機

為什麼說《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的旋律,暴露了曲子的短板呢?因為在這首曲子中,大量地使用了632、521這組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人用過的動機。

這組動機有多常見?我隨便找了幾首歌,大家來看看:

這幾首作品是《每個人都會》、《專屬天使》、《突然好想你》、《孟婆湯》,基本都有用到632、521,或者6變個1,63、52顛倒下位置變362、251,大體還是這個思路。

這組動機往往分別出現在兩句有承接關係的樂句的結尾。伴隨著這組動機,和絃進行往往也被框死在IV – V – III – VI裡。即使你不懂音樂,數字總懂吧?632各自減去1不就變成了521,聽感上低下去了。聽歌量多一點的人聽到這裡,很容易就會覺得:誒,這裡好像在哪裡聽過。

但是,上述幾首作品,和《打烊》的不同之處,或者說比《打烊》聰明、優秀的地方就在於:即使用了這種「俗」的旋律、和絃,也可以通過加入其他的作曲手法,讓曲子的整體氣質變得不俗。

比如方大同這首《每個人都會》。

這首歌在出現632、521這兩處俗一點的動機後,後一句立刻使用了離調的手法,將原本的3降半音變為b3,與此同時,和絃也由原本的5級,升半級後變為升5級,短暫地離調後又回到原調裡,使樂曲多了一絲迷離的感覺,大大加強了音樂性。

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副歌處用到了這組動機,但是主歌部分一氣呵成,非常連貫,旋律很美。大量4、7音的使用,使曲子聽上去,有一種在回憶中的朦朧感。

《專屬天使》和《孟婆湯》可能不如另外兩首那麼亮眼,但整體聽下來,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簡而言之就是:這些作品,雖然也都用到了632、521這組比較俗的動機,但都只是作為點綴,過度一下,並不以它們為主要部分。其他的部分,完成度非常高。

反觀《打烊》,副歌部分,幾乎是在全程重複632、521,沒有什麼有靈氣的樂句。

這也是為什麼,上面這些歌曲成為了經典,而《打烊》則很遺憾地,只能成為一首過眼雲煙網紅歌的重要原因。

3)歌曲結構

不可否認的是,這組動機雖然平庸,但很容易取悅聽眾。它確實是一組好聽的動機。於是,這首歌的結構思路很明顯地:大段的副歌直接重複,就是要洗腦、加深記憶點。

但對於聽歌量豐富,以及有一定音樂基礎的聽眾而言,這種大面積的複製粘貼,會將原曲中存在的問題放大。結合上面提到的《打烊》的問題,這種俗套的感覺會倍感強烈。

同時,這首歌的主、副歌之間,並沒有非常連貫的創作思路。

同樣是「主歌短副歌長」的創作模式,林俊杰的《黑夜問白天》就是非常成功的典範。它的主歌雖然只有六小節,但是可以很明顯地從旋律的走向、樂句的發展中,感覺到段落是怎麼推進的。

反觀《打烊》,這首歌的主、副歌,顯得非常地獨立。它更像是把兩段完全沒有承接和推動關係的段落,硬生生拼接在了一起。

首先,主歌部分8小節,聽不出什麼情緒的推動。8小節後,就這麼直接把人拽到副歌裡,這兩個段落間的過度,沒有經過設計;

其次,主副歌之間,聽不出什麼情緒上的推進和抒發。主歌跨度在8度,副歌也還是8度,整首歌就給人一種非常平淡的感覺。

硬要說主、副歌之間有什麼聯繫,可能就是它們都是IV – V – III – VI的走向……

4)律動

這首歌的律動也比較單調。主歌部分還好一些,有一兩處用到了切分音:

副歌就比較單薄了

副歌就比較單薄了。

副歌就比較單薄了

「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子彈」、「在我」、「心頭」、「上」、「了膛」,基本全是卡在每一拍的正拍,缺乏節奏上的變化。

這種節奏型特別單調的曲子,大多都會給人一種土、俗的感覺。比如:

《自由飛翔》

《卡路里》

《一萬個捨不得》

《一萬個捨不得》

這些都是曾經風靡一時的「神曲」。這些歌的作曲,在節奏上有著共同的特性:節奏非常單一,幾乎所有音都卡在正拍上,無反拍、無切分、無附點,等等。這樣的曲子由於在節奏方面沒什麼難度,當然很容易流傳。但相對的,由於在細節上缺少亮點,也往往會帶著一種土、俗的感覺。

總結一下:一首歌曲,帶給人土、俗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作曲已經封死了上限。這種作品的作曲,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1、選用最常見、爛大街的和絃進行,且毫無變化;

2、用已經在無數作品中出現的同質化旋律,並以此為「亮點」,在作品中大量重複,千篇一律;

3、曲子節奏單一,四平八穩,變化較少。

而優秀的創作者,則可以很好地規避這些問題。這些對普通音樂人來說是條條框框的約束,恰恰是優秀的創作人手中可以大放異彩的良牌。這種優勢具體體現在:

1、即使在套路化的和絃框架內,依然可以利用很多作曲上的技法,把曲子寫出不俗的聽感;

2、有意識地去減少高同質度的動機的使用率,儘可能給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3、在遵循一定規律和章法的條件下,豐富曲子的節奏和律動,活用切分音、反拍等手法,讓曲子更「活」,避免節奏上的死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