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姜白石),被遺忘的音樂天才,靠一己之力,打開一個時代的音樂格局

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男人——22歲寫下名篇,被譽為「南宋詞壇宗主」,以一己之力拓寬了宋代民間音樂藝術,留下的個人作品集被視為「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他本人也被後世評為中國古代十大音樂家之一。

他叫姜夔(kuí),也叫姜白石,一個冷門寶藏詩人。

就是這樣一位精通詩文、音律、書法,才華橫溢堪比蘇軾的清冷天才,竟一生寂寥無名,又因為窮困潦倒,逝世時家人連給他買口棺材的錢都沒有,還是好友集資才讓他得以下葬,隨葬品只有一冊樂譜、一支琴、和一本《蘭亭序》,他的故事就這樣黯然消散在歷史的邊角里。

天才為何走向「平凡之路」,這位才華橫溢的斜槓青年又經歷過什麼?

天才的「平凡之路」

天才的「平凡之路」

姜夔的這個名字其實很特別,「夔」是虞舜時代掌握國家音樂的官員,稱得上是我國曆史上是有記載的最早的音樂家,而姜夔本人也與他名字相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奇才。

他原本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姜噩是唐代名相姜公輔的第十二代子孫,雖然年幼喪母,但至少他家經濟狀況並不算差,可惜這樣的生活隨著父親在姜夔十四歲那年的病逝,劃上了句號。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成了孤兒的姜夔只能寄居在已經婚配了的姐姐家。少年喪父、寄人籬下、家道敗落,巨大的壓力讓姜夔喘不過氣來,被迫一夜長大。

不幸中的萬幸就是,上帝在關了姜夔一扇窗的同時,也給他開了許多道門。

儘管生活拮据,姜夔還是對詩文、書法和音樂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在絕大多數詞人都還在按譜填詞的時候,自學音律曲譜的姜夔開始自己譜曲。

雖然姜夔也是詞人,也擅長按譜填詞,但他認為如若按譜子填詞,「詞意」很難完全符合「曲意」,隨意修改詞又難免削足適履。所以姜夔乾脆自己寫詞自己譜曲,做一個詞曲全能一體機。

在那個時代,自己譜曲被人們又被稱作「自度曲」

其實宋朝也有不少詞人精通音律,如柳永、周邦彥等,但他們都沒有清晰的標明哪些作品是「自度曲」,後人自然也就沒法斷定哪些曲子是他們的原創。

而姜夔則不同,他在每首自度曲前都寫有小序說明該曲的創作背景和動機,甚至介紹了演奏手法。例如他在《長亭怨慢》一曲的序中寫道:「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

除了會自己譜曲填詞之外,姜夔還精通書法藝術,《書史會要》評其書藝為:「迥脫脂粉,一洗塵俗」。他自謙稱臨摹王羲之《蘭亭集序》二十餘年都不得其要領的書法,早已讓他得以謀生。再加上精通品鑑,姜夔還有「書家申韓」的美稱。

姜夔的書法作品

姜夔的書法作品

但僅僅是賣字、為人寫曲填詞,只能算個「兼職」,東奔西走換來碎銀幾兩。在那個時候,讀書人不參加科舉不尋求個一官半職是沒有出路的,這種思想比我們現在追求考編考公考來個鐵飯碗還要更執著。

於是20歲的姜夔第一次參加了科舉,只可惜,他沒有靠得住的強硬後臺,也沒有名門望族的家世背景,再加上寫的文章也不符合考官口味,所以不出意料地,他落榜了。

此時的姜夔已經成年,繼續住在已經結了婚的姐姐家不再合適,科舉又沒中,無處安身立命的他只能獨闖江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獨闖江湖的姜夔表面上看著瀟灑快活,然而個中滋味如何也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好在靈感女神還是垂青了姜夔,在他22歲那年。

千古一詞與榜一大哥

千古一詞與榜一大哥

其實如果有朋友了解姜夔就會知道,姜夔是杜牧的骨灰級粉絲,他的詩詞歌賦裡,處處能看到杜詩的影子,對杜詩的化用幾乎到了自然無跡的程度。而揚州是一座與杜牧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江南名城,所以這闖江湖的重要一站,姜夔選在了揚州。

然而當22歲的姜夔路過揚州時,卻驚愕的發現杜牧筆下那座春風十里繁華如煙的揚州城已經十室九空,在遭金兵掠奪十六年後仍呈現出一片淒涼景象。

「過春風十來,盡薺麥青青」,曾經繁華的集市已變成如今的斷井頹垣,一片蕭條,河水碧綠淒涼,天色漸晚,城中響起淒涼的號角。

姜夔內心悽愴,有不甚今昔之感,於是就創作了一首《揚州慢·淮左名都》。

曾經杜牧在《寄揚州韓綽判官》中寫揚州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而如今的姜夔再抬頭,發現二十四橋依然在,但這月已不再明,於是他寫道:「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再回首望去這一片孤寂的空城,姜夔心中頓感蒼涼,於是又寫道:「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詞的結尾,也是悲傷到令人心碎的反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橋邊的芍藥,年復一年的開放,它又是為誰而吐豔?同岑參詩所說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一樣的慨嘆。

一點冷清,一點憂愁,一點少年情懷,成就了《揚州慢》,這首詞是他才學的極致體現,不僅出自他獨創的詞牌,配的曲也是他原創的自度曲,而這首名傳千古的曠世佳作轟動一時,終於讓姜夔終於在南宋文壇小有名氣,而這首詞的爆紅讓默默無名的姜夔終於看到了一絲冒頭的希望,於是在朋友的鼓勵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姜夔再一次踏上了考取進士的旅途上,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這一考,就是十年。

十年科考,四回落榜,光陰不等人,姜夔已至而立之年。

當三十歲的姜夔回望自己的前半生,發現仍然是一無所有,沒有錢沒有房,生活的仍然清貧,而曾經擁有過的一點名,也像曇花一現,比泡沫更易碎。他決定離開生活了三十年的故鄉,乘船東下投奔因詞結識的南宋大詩人蕭德藻。

不過好在這次,命運待他不薄。蕭德藻是跟陸游、范成大齊名的文壇大佬,在讀過姜夔的詞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稱讚姜夔說:「學詩四十年,始得一友」。

(圖為蕭德藻)

(圖為蕭德藻)

不僅給了姜夔一個落腳處,甚至把自己兄長的女兒蕭氏嫁給了他,還把他引薦給了大詩人楊萬里,讓兩人成了莫逆之交。

時來運轉,一夕之間姜夔擁有了住所、妻子和知己,與蕭德藻的相識改變了姜夔的一生,從這一點上來說,蕭德藻真不愧是姜夔的「榜一大哥」。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因為一直受著蕭德藻的救濟,姜夔心中對蕭德藻充滿了感激和愧疚,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渴望能夠自食其力。

在姜夔心中,那個當進士的夢,重新燃燒了起來。

也許是抱著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想法,1197年,43歲的姜夔給朝廷獻上了《大樂議》《琴瑟考古圖》,兩年後又奉上了《聖宋鐃歌鼓吹十二章》,朝廷方面又給了他一次機會,破格允許他去禮部再參加一次進士考試。

然而這剛剛燃起的一團希望之火,也很快熄滅了。第五次考試失利,是命運對姜夔開的玩笑。可厄運就是不肯放過可憐人,1204年,一場火災,又讓姜夔失去了積攢半生的家產與藏書。

失敗貫穿了他的一生,直至他人生的最後一刻。1221年,姜夔病逝於臨安的一所小旅館裡,連最基本的喪葬費用都不曾給家人留下,還是生前的好友集資,才將他安葬。

姜夔的一生悲涼而淒冷,然而在音樂和詩詞上的建樹是驚人的,甚至可以用宋代之最來形容。

因為有著文人士大夫的傳統高雅情懷,又精通音律,且傾心於詞作字句和意境的錘鍊,他的詞作呈現出「清空」、「騷雅」的特質,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用「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的極高讚譽評價。

此外姜夔對詞序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如果說北宋詞人張先開了詞序的先河,蘇軾又將其發揚光大,那麼姜夔就是把詞序玩出了「花」玩出了態度,創造了大量具有突破性藝術水平的詞序佳作。

姜夔對於音樂上的主要貢獻則是留給了後人一部注有」旁譜「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以及詞樂曲調。代表作有《揚州慢》、《暗香》、《疏影》等。

這本作品集為後世作詞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後人寫詞都要照著他寫的譜子來填詞,也造就了清雅詞派,成為宋朝「婉約」「豪放」之外的一股清流。王國維對此做出的評價是:」東坡之曠在神,白石之曠在貌。「

後人通過對這些」旁譜「的研究,可以發現姜夔能嫻熟的運用七聲音階和半音,尤其是「4」「7」這兩個音常常在表達某種特殊感情時,被他強調運用,從而構成具有特性的音調。

而這樣獨特的曲調又與他獨具一格的清婉雋雅的詞風結合得天衣無縫。楊萬里稱其有」裁雲縫霧之構思,敲金戛雲之奇聲。」在曲式結構方面,他改變了傳統詞曲上下闋強求一致、平行結構的規格,根據詞的不同內容,「前後闋多不同」。

此外,姜夔獻給朝廷希望復興宮廷音樂的《大樂議》,雖未受重用,但《大樂議》仍然代表宋代民間音樂藝術最高成就,更為後人提供了一份了解當時音樂狀況的可貴資料。

結語

結語

有一首蘇軾的自題詞格外適合概括姜夔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他是一個被科舉的篩子漏掉的人才,雖然無比渴望通過科舉獲取功名擺脫遊食生活,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失意。少年喪父母、青年未中第、中年無房產、老年失積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倘若姜夔生活在今天,大可以憑藉寫詞作曲的才華成為流行音樂界的翹楚,將填詞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但在宋代,終究沒有這樣的機會,填詞只是文人的娛樂與社交方式之一,更何況姜夔只寫雅詞,是陽春白雪的專家,走的是「精英文學」的路線,註定曲高和寡。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但是隻要有音樂、有詩詞,他就一直活在那個宇宙裡,閃閃發光。

相關文章

管樂老饕,永遠缺一個東西

管樂老饕,永遠缺一個東西

銅管號嘴內部結構 文 | 李銳 苦練5個日夜,開著500美元的車,奔襲50英里,來回5個小時,去幹一個50美元的活兒……後備箱裡是價值5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