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搖滾樂的歷史,人們總是對 The Beatles、Led Zeppelin、Nirvana 等等影響深遠的樂隊津津樂道:這些男性領導的樂隊都是開宗立派的殿堂級人物,對搖滾樂也有著深遠影響。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是男性音樂人主導著搖滾樂,當然,他們是才華斐然的傳奇人物,但我們好像忘了,在搖滾音樂場景裡,也同樣有許多女性音樂人活躍著她們的身影。
女性不僅僅是粉絲文化的一部分,她們也創造出了自己的聲音。順著時光的軌跡,也讓我們盤點一下有哪些曾改變搖滾樂聲音的女性音樂人。

Patti Smith
提到影響搖滾歷史的女性音樂人,「龐克教母」Patti Smith 一定是繞不過去的傳奇人物。

她在 1974 年發行的雙單曲《Hey Joe》和《Piss Factory》被認為是龐克音樂的鼻祖,賦予龐克音樂詩性的表達,無論是音樂性還是文學性,Patti Smith 都是絕對的先鋒。
Patti 的音樂幾乎是最早展現女權色彩的搖滾歌曲。
《Piss Factory》匯出女工受到剝削與虐待的事實,而後由地下絲絨的 John Cale 製作的首張專輯《Horses》犀利地展現種種女性生存的困境:專輯的第一首歌《Gloria》就用男性視角描寫著性暴力事件,揭露著女性在男性眼中被視作性資源的主流思想,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意識。
Patti 的筆觸也不止著眼於女性。她在《Land》和《Redondo Beach》中探討著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議題,也在《Radio Baghdad》中譴責伊拉克戰爭,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儘管 Patti 始終在龐克領域深耕,但她的探索卻延伸到了 Art Punk、Art Rock 這些更加深邃的風格,音樂裡的藝術性也影響了許多另類搖滾樂隊。
在聽過《Horses》之後,一個名叫 Michael Stipe 的年輕人開始組起自己的樂隊,同樣寫下詩意的歌詞,還成為另類搖滾的先驅樂隊。這支樂隊的名字就是 R.E.M.,而 Micheal 更是把 Patti 稱作他長期的靈感來源,兩人後來還在彼此的歌裡獻唱和聲。

《Horses》也影響了英國的另類搖滾樂隊 The Smiths,吉他手 Johnny Marr 甚至聲稱他們的歌曲《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借鑑了 Patti 的《Kimberly》。
在 Grunge 樂隊 Hole 的經典歌曲《Violet》裡,同樣看得到《Kimberly》的影子:「The sky was all violet, I want it again, but violent, more violent……」
而 Hole 的核心 Courtney Love 也是一位女性音樂人,也正是《Horses》開啟了她的音樂之門。
Patti 的影響力跨越各種不同的風格,流行女王瑪丹娜、凱爾特搖滾樂隊 The Waterboys 和鄉村音樂人 Orville Peck 都曾提及 Patti 對他們的啟發,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在持續。

Debbie Harry
如果你聽過葉倩文《瀟灑走一回》,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 Blondie 的《Call Me》,你會驚奇地發現,「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的旋律早就被這支美國新浪潮樂隊唱過了。
就像樂隊的名字 Blondie(金髮女郎) 一樣,主唱 Debbie Harry 就是一個金髮碧眼的辣妹。

她和吉他手男友 Chris Stein 共同組建了 Blondie,不僅融合了多種音樂元素,甚至還較早地將說唱的影響帶入搖滾,Blondie 的歌曲《Rapture》很可能是第一首帶有說唱元素的冠軍單曲。
Blondie 的成功離不開 Debbie 亮眼的颱風和演唱,而更可貴的是樂隊從最早的龐克元素到融入新浪潮、Disco、流行、Hip-hop、Funk 等多元風格,幾乎在每張專輯都有令人驚喜的突破。
作為樂隊的創作核心之一,Debbie 自然是功不可沒。這種新潮感也延續到 Debbie 的個人作品中,更影響了 Lady Gaga、Charlie XCX 等不同時代的歌手,現在聽來也饒有趣味。

Chrissie Hynde
70 年代的龐克音樂開始席捲英國的時候,來自美國的 Chrissie Hynde 來到倫敦,也闖入了這場革命:她曾經和 The Clash 的 Mick Jones 一起組過樂隊,但卻並沒有什麼起色,直到後來她組建起了自己的樂隊 The Pretenders 才大獲成功。

The Pretenders 憑藉著簡單的編曲和 Chrissie 中性化的獨特嗓音,在另類和主流之間搭起橋樑,成為新浪潮運動中的代表樂隊之一。
她們既有《Precious》這樣龐克味道十足的作品,也在《Brass in Pocket》展現著清新的一面。
作為一名女性音樂人,Chrissie 從不認為音樂產業就應該是男人的天下。
「四十年前,人們都覺得女性不可能進入音樂行業,但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絕對是錯的。在音樂裡,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沒有人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
或許在 Chrissie 看來,她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卻也讓許多年輕的女性受到莫大的鼓舞。
瑪丹娜 22 歲的時候在音樂節上看到過 The Prentender 的演出,這讓她印象尤為深刻:「當時 Chrissie 是唯一登臺表演的女性,她實在太棒了!她們給了我勇氣和靈感,讓我看到女性音樂人的自信和力量。」
在男性主導的音樂行業裡,Chrissie 無拘無束的音樂態度指引了瑪丹娜前行,而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種難得的信念感,對抗這個世界的既定規則,勇敢地為自己歌唱。

Joan Jett
被稱作「搖滾女王」的 Joan Jett 可以說履歷非常豐富:她 15 歲就開始在樂隊裡彈吉他,曾擔任過全女子樂隊 The Runaways 的吉他手兼主唱,樂隊最著名的《Cherry Bomb》也出自她手。
有趣的是 The Runaways 在美國並未掀起風浪,反而憑藉著這首《Cherry Bomb》在日本大火成功,她們的風頭蓋甚至過了 KISS 和 ABBA 這些主流搖滾明星,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搖滾氣息。
樂隊解散之後,各位成員也有著很好的發展。天生龐克的 Joan 就是要像男孩子一樣玩搖滾樂。

在她剛學吉他的時候,她的老師告訴她女孩子不能彈搖滾樂,但她偏要彈;在離開樂隊獨自發展的時候,Joan 在幾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拿到一份唱片合約,但是她不在乎,轉頭就和製作人 Kenny Laguna 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Blackheart Records。
於是 Joan 成了第一批自己創建公司的女性音樂人。她不僅簽下了許多女子樂隊,也從搖滾曲風拓展到各種風格,發掘了從重金屬到 Hip-hop 等不同領域的音樂人。

Joan 總結著自己的處世之道:「你告訴我我不能做,我就一定會去做。」
她又組建了全新的樂隊 Joan Jett & The Blackhearts,簽在自己的唱片公司旗下,一曲融合龐克與硬搖滾風格的《I Love Rock N’ Roll》盤踞排行榜首七週之久,再次讓龐克打入主流市場——這比 Green Day 橫空出世的《Dookie》足足要早了十二年。
Green Day 的主唱 Billie Joe Armstrong 談及 Joan Jett 的影響時這樣說道;「有些時候,你會覺得有人來到地球上就是為了告訴你到底什麼是搖滾音樂。對很多人來說他可能是 David Bowie,可能是 Kurt Cobain,但對我來說絕對是Joan Jett。」
在 Billie Joe 看來,Joan 不僅是她所創作的歌曲裡的一部分,更是最偉大的龐克音樂中的一部分。
這絕對不是過譽,Joan 用她的音樂不斷打破界限,無視性別偏見的桎梏,也啟發了PJ Harvey、Hole、L7、Foo Fighters 等一眾後來的樂隊與音樂人。

Janis Joplin
在龐克的時代,反叛是一種潮流,然而在更早的六十年代,反叛卻並不合時宜。
成長於嬉皮年代的 Janis Joplin 在旁人看來相貌另類、性格古怪,在美國推行種族隔離制度的當年,她卻覺得人人生來平等,也因此時常受到身邊同學的排擠,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孤獨的 Janis 愛上詩歌和繪畫,也迷上了 Blues 音樂,於是背井離鄉,展開了自己的歌手之旅。
Janis 加入迷幻搖滾樂隊 Big Brother & the Holding Company 擔任主唱,組成了樂隊的經典陣容,她也成為最早出現在迷幻搖滾場景的女性音樂人之一。
沙啞而狂野的唱法、情緒化的表演風格,無拘無束地唱著自己的敏感與脆弱,Janis 是天生的搖滾歌手,用獨特的唱腔吸引了一大批樂迷。
在離開樂隊之後,她翻唱的歌曲《Me and Bobby McGee》登上排行榜首,個人音樂事業也同樣大獲成功,被稱作「Blues Mama」。
Janis 對許多歌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歌手 Pink 說:「當白人女性在文化上不能接受藍調音樂時,Janis 唱的布魯斯音樂卻非常鼓舞人心。她是如此聰慧和迷人,但她也和自己的容貌焦慮做鬥爭。我很想在電影中扮演她。」
然而就在 Jimi Hendrix 過世 16 天后,深陷酗酒和毒品的 Janis 因為服用過量的海洛因,同樣在 27 歲時不幸離世。在這之後,許多卓越的音樂人也都在 27 歲死去,讓 27 Club 成為了搖滾界的神秘傳說。

Joni Mitchell
民謠、爵士、搖滾,你很難用一種風格來定義 Joni Mitchell 的音樂。
《滾石》雜誌將 Joni 稱作「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詞曲創作人之一」,她的《Blue》在《滾石》的五百大專輯中位列第三十名,這是女性音樂人在這一榜單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績。

Joni 在 60 年代便深耕音樂行業,她在早期的創作《Urge For Going》就被許多歌手翻唱過,而後她的第四張專輯《Blue》憑藉著對愛情與生活詩性的講述,拿下葛萊美最佳專輯獎。
專輯在口碑和商業上都大獲成功,將她的個人音樂事業推向巔峰。初聽 Joni 的音樂,或許你會覺得只要輕輕刷出幾個和弦就很好聽,但卻並不容易彈奏:
她是最早使用非標準調絃的吉他手之一,用開放式調絃創造出動聽的吉他音色。同時她的右手也有著複雜的撥絃技巧,有時還加入拍弦的元素,使得她的音樂呈現著豐富的節奏。
Led Zeppelin 的吉他手 Jimmy Page 同樣受到 Joni 的影響,繼續將開放式調絃的演奏風格發揚光大。
Joni 的創作不僅啟發了瑪丹娜、Taylor Swift、Björk、Prince、David Gilmour、Lorde 等一眾音樂人,更從音樂延伸到其他的藝術領域:劇作家 Bryden MacDonald 基於她的歌曲創作了音樂劇,她甚至還影響了法國畫家 Jacques Benoit。
作為較早取得成功的女性音樂人,Joni 的創作也引發了許多女性聽眾的共鳴。雖然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女權主義者,但在那個時代裡,她的確展現出女性在文化與政治生活中的獨特魅力。

結語
在搖滾樂歷史上綻放光芒的女性音樂人當然不止文章裡羅列的幾位:Fleetwood Mac 的 Stevie Nicks、The Cranberries 的 Dolores O’Riordan、Heart 的親姐妹 Ann 與 Nancy……
她們都是頗具影響力的女性樂手,坦率地書寫著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走出一條個性和自信的道路。
在華語搖滾圈也有許多女性搖滾音樂人的身影:老一輩的眼鏡蛇、指南針、Tizzy Bac,新生代的大象體操、孔雀眼、海朋森、海豚刑警……
女樂手的技術越來越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她們的重要性。
音樂應該是最自由和包容的地方,沒有任何人能夠定義在音樂裡我們究竟能做什麼。拿起你的樂器,發出自己的聲音,搖滾明星從來都不該被限定性別,這個時代的音樂面貌,或許就等著你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