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聲樂憑什麼是「亞洲第一」?

韓國年度倫理大戲《頂樓》前兩天放出了第三季的預告片,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滿盆的狗血走來了!

沒看過劇的朋友們先別走,咱們今天不聊狗血劇情,帶你們看點別的。

刨去大人們在道德和法律邊緣瘋狂蹦迪的狗血劇情,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群學聲樂的孩子爭保送名額,順便搞搞校園暴力的故事。

可以說,這是一部由「唱歌」引發的血案。

藉由「唱歌」展開的劇情,一言不合就開唱,因此劇中自然少不了大量的經典歌劇音樂做背景,配合上離譜又抓馬的劇情,螢幕前的我彷彿擁有了在看音樂劇般的視聽體驗。

最常出現的、也是最廣為人知的音樂劇片段之一就是莫扎特創作的歌劇《魔笛》中的《夜後詠歎調》。

相信不少人在多部影視劇中都有聽到過這段,經常出現在氣氛焦灼、激烈的時候,配上難度極高的花腔,很容易就把劇情推向了高潮。

《魔笛》是莫扎特在35歲,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為表姐創作的,對演唱者的要求很高,由於High F的難度很大,所以這首曲目也成為了「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

編劇在安排音樂劇曲目的時候也很用心挑選,會根據故事情境配合相應的歌劇曲目,這首《讓我痛哭吧》就出現在了露娜遭受打擊的時候。

《讓我痛哭吧》選自亨德爾的歌劇《裡那爾多(Rinaldo)》,是聲樂專業的義大利文必唱曲目之一,這段剛好就是阿爾米列娜在花園裡悲嘆自己不幸的遭遇時唱的,和露娜此刻的心情非常契合。

讓我想笑的是這首《春之聲圓舞曲》,原本是奧地利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鋼琴曲,描繪春天充滿活力、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景象,後來被劇作家填詞成了聲樂圓舞曲。

不管怎麼看都應該是一首很甜美的曲目,結果因為倆人是在競爭的關係,硬是皮笑肉不笑地唱出了一絲殺氣。

在我連續肝了幾個晚上,刷完這部劇之後,我不禁產生了一絲疑惑

——為什麼偏偏是聲樂?

在美劇裡,總是有一心想要讓孩子成為醫生、律師這種剛需職業的亞洲父母,而在這部韓劇裡,無論是貧民還是富人對孩子的終極期盼卻都是讓他們成為歌唱家。

有人覺得,這就是劇情需要,不這樣的話,主角們還怎麼開撕?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在編劇有意設定的背後,其實是韓國青少年教育圈的真實「戰況」。

就好像國產劇《小捨得》裡一樣,那麼多可以報的班,為什麼都非要去那個所謂的精英擇數班人擠人?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家長逼著學的奧數、新概念英語以及各類樂器班,都是一樣的。

上精英擇數班不只是為了數學成績,而學聲樂並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做歌唱家。

在韓國,聲樂學好了是一件讓大人小孩臉上都會非常有光的事,因為大家都在往這條路上擠,懂的人多了,互相攀比和競爭的人自然就多了。

這裡說到的聲樂除了指基礎的樂器和通俗唱法,還有美聲。

從藝術形式來說,歌劇是古典音樂類的綜合體,是最高的藝術形式。美聲則是歌劇中最主要、也是難度最高的主要演繹形式之一,這也是它一直被上流社會追崇的主要原因。

在歐美聲樂水平比較發達的國家,如義大利、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每年都會舉辦一些類似於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卡迪夫國際聲樂比賽、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多明哥國際聲樂高規格的聲樂比賽。

在近年的知名國際聲樂大賽中,韓國的選手都佔有很大的分量。

很多聲樂比賽在進行到第二輪複賽的時候,大部分國家的選手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但是仍然有很多韓國籍的選手,大多數韓國籍的選手不但能夠進入到第二輪複賽,甚至在決賽獲獎的選手中也佔據了很多名額。

之前甚至有過冠亞季軍都是韓籍選手的情況,韓籍的青年歌唱家在當今國際聲樂大賽的表現,足以看出其在這一板塊教育下的功夫有多深厚。

韓國人氣美聲女高音李海璦《渴望》

由於氣候和人種的原因,歐洲很多國家都是以盛產女高音和男中音為主,出現優秀的男高音並不多,但在世界主流歌劇舞臺上,各個聲部都有韓國籍的歌手出現,而且所佔比例還不小。

目前來說,韓國在這一板塊已經達到了亞洲第一的輸出質量和數量。

上個世紀60年代的韓國國內缺乏優質的音樂學院,很多聲樂學子都到國外優秀的音樂學院學習,現如今,被義大利專業音樂院校錄取的亞洲人裡,韓國學子的錄取率是第一名。

甚至有「茱麗葉音樂學院的第一語言是韓語」的段子,就是因為為音樂出國留學的韓國學子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多數去的都是排名特靠前的那些。

好比韓國青年男中音金周泰,19歲就考入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23歲拿下布塞託「威爾第之聲」第二名,之後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佛羅倫薩「五月鮮花」歌劇院等義大利主要歌劇院擔任獨唱演員,26歲時連續奪得法國圖盧茲與韓國首爾國際聲樂比賽的大獎。

現在,韓國本土的音樂大學也多了,被國家所承認的專業音樂院校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公共院校」「專業藝術院校」「另類學校」和「私人音樂培訓機構」。

看起來好像只要考了,就都能找到個去處的樣子,其實非也。

相對於國內音樂類的藝考,考韓國音樂院校還有語言的門檻,英語和德語是最基礎的要求,當然,義大利語也是必須要學的。

因為傳統歌劇一般都是由義大利語、法語和德語演唱的,所以無論是教材還是參考資料幾乎都是以這幾門外語為主,好比要報考首爾藝術大學的話,你的託福成績就必須要在79分以上(滿分120)。

好不容易考上了吧,一進校就又面臨期中和期末的合奏和solo驗考,而且這種考核節奏會一直持續到畢業為止。

如果是研究生畢業的話,還需要參加演奏、合奏、重奏、交響樂隊考試以及需要面向社會舉辦音樂會,並且通過社會知名音樂家的組團審核,才能走到畢業這一步。

韓國某大學排演片段

韓國本土的音樂教育也不是完全集中在某一個院校或者某一個地區,他們幾乎是「多點開花、層出不窮」,做成了類似於一項國民愛好一樣的廣泛。

考進去難,學成畢業難,而且在國內對於音樂學子來說算是最保底的職業選擇——當老師,在韓國則更是難上加難。

無論你畢業的院校多麼厲害,除非你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和行業的認可度和知名度,不然沒有十年的音樂學習經歷,哪怕是你考下了教學資格證,那也是沒處收你簡歷的。

他們招老師的要求不是「你會就行」,而是你要非!常!會!

不然哪怕你憑著關係擠進去了,就會發現你根本教不了那些來上課的學生什麼,能當老師的那些人裡,碩士、博士幾乎是標配,國家級演奏家、國際知名歌唱家都是他們師資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學生裡更是人才輩出,好比男高音金範鎮(音譯),畢業於首爾藝術大學,在本科期間,他先後斬獲首爾、漢斯嘉博、赫爾辛基一系列國際聲樂比賽的大獎。

在2016年拿下圖盧茲大賽的三等獎後,他便正式進軍歐洲舞臺,目前主要活動在德國。

韓國現代音樂教育分為民族音樂教育西洋音樂教育

從幼兒時期的傳統樂器的演奏教育開始,到義務教育時期,音樂課程佔到了所有課程的33%,從民謠、傳統樂器再到演唱家演唱曲目。

一直到高中,西式的音樂教育才算是被正式鑲入,課程從傳統音樂門類一直延展到鋼琴、管絃樂、聲樂、作曲以及傳統樂曲五大類別。

這樣循序漸進的音樂教育方式,韓國和日本比國內早了將近40-50年。

先用偏單音弦、適合獨奏的傳統樂器打底,一方面能對樂理有一個初步紮實的認知,一方面也傳揚了東方的傳統文化,再切入西式更適合大型合奏的管絃樂。

既不會讓西方音樂獨佔鰲頭,也不會被傳統文化禁錮,兩種文化交融的過程中,還碰撞出很有趣的火花。

韓國音樂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原創性

相對於歐美更偏愛在傳統作品上添彩的形式,韓國有很多純原創且融合和演繹質量都極高的作品,而且價格還比歐美的要低的多,他們的高原創產量就是這種教育方式優勢最直接的體現形式。

西方可能玩的是疊加效應,而東方在此基礎上,還有更多的融合發揮空間。

每年都在上海舉辦的「韓國原創音樂劇推介大賞」中,不乏一些優秀且腦洞大開的作品。

在國內很受歡迎的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面試》《貝多芬》《粉絲來信》《恐龍復活了》等劇目都是從這裡走進中國的,其中《我的遺願清單》在2020年依舊完成了17個城市48場巡演,並在多個城市達到全票售罄的好成績。

在韓國的城市中,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一到兩個國立音樂藝術中心,在這些音樂藝術中心中,通常會設有幾個音樂廳,每個音樂廳裡面基本上都會配備兩臺世界最知名的施坦威三角鋼琴。

可見這個國家對音樂教育與傳播的重視程度以及國民度。

不僅硬體到位,師資力量也很強。前面提到過想做老師很難,即使是在普通的藝術培訓機構或音樂中心裡任教的老師們,都是擁有海外留學經歷或是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高材生擔任。

這些教師隊伍中,大多數人同時還是所在城市劇院或音樂團體的專職演員。

可以說他們在一線教學的同時,還可以經常在舞臺上打磨自己、積累經驗,而後再繼續將這些舞臺經驗傳授給學生們,更難能可貴的是,一些院校的系主任甚至院長級別的高級領導,即便是在從事院裡領導工作多年、在有各大演出活動之時,依然可以保持極高的業務水準。

在全球各地,能夠走進音樂劇劇場演出,都算是對主流歌手、演員的一種實力認可,而像韓國能這樣高比列對向輸出的則是屈指可數,有許多年輕的演員、偶像歌手也走上了音樂劇的舞臺。

參演音樂劇伊莉莎白的東方神起前成員金俊秀

參演音樂劇《伊莉莎白》的東方神起前成員金俊秀

參演音樂劇水曜日的姜河那

參演音樂劇《水曜日》的姜河那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郝蕾在《十三邀》中,評價當下越來越魚龍混雜的演藝圈的這句話:你讀不懂書的人怎麼能讀懂劇本?

雖然是說隔壁影視圈的事,但放在音樂圈這席話也同樣適用。

據2014年一份不完全統計,韓國從事音樂劇製作的公司就達200多個,大大小小音樂劇演出場次達5000場以上,每年原創音樂劇產量達100多部。

反觀國內,根據道略文旅統計資料顯示,國內2014年音樂劇演出場次為1218場,2018年增長至2460場。

可以看出,音樂劇在韓國是有市場的,說通俗點就是能賺到錢,而國內這點場次根本養活不了這麼多音樂劇演員,所以對音樂劇的成長和發展來說,社會環境很重要。

之前曾聽一個做網際網路的韓國朋友說,在韓國可能 80% 的中小學生都學習過鋼琴,這都算保守估計,可以說,只要是在韓國接受過正統教育的近兩代人裡,幾乎就沒有完全的樂盲

樂理是音樂的基礎。

大眾層面上,可以不會唱、不會寫,但哪怕懂得皮毛,也會在音樂鑑賞能力上得到一定量的提升。

當年輕的孩子們都去推崇流水線的流行音樂,甚至連這些輸出者有些都不懂樂理的時候,我們的音樂教育已然讓人憂心。

任何教育的意義,都不是讓你產生優越感,而是打開你的眼界,去更包容地看待一切,喝得了路邊攤上的酒,也品得了茶館裡的茶。

即便你學會了欣賞美聲、歌劇這樣的演繹形式,學會欣賞古典音樂的美,依舊可以聽抖音上令人上頭的歌,但那時你已經有了選擇,當你聽膩了抖音神曲,就可以去聽更多種類的歌曲,而不是皺著眉頭說「這什麼玩意兒,我聽不懂」。

客觀來說,我們音樂教育的發展確實比較落後,在我上學的時候,音樂課、美術課和體育課隨時都有被其他主課老師佔用的可能,除了報課外班學樂器,基本不會和音樂有什麼交集。

這樣的音樂教育環境怎麼能培養出一批有音樂素養的聽眾呢?

好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為了音樂的發展做些努力,可能影響不到太多人,但有一個算一個,至少我身邊願意去看音樂劇的人越來越多,朋友圈裡分享古典樂的人也不在少數,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希望有一天,音樂能夠被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