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的幾種常見抓口漂相,分享給新手釣友,希望能少走彎路

現在愛好釣魚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現在的魚資源越來越少了,主要原因是很多環境受到汙染,更大的原因是電魚、網魚、毒魚等對漁業資源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使我們愛好釣魚的人很難找到理想的垂釣環境和好的收穫。

尤其是野釣,除了以上幾點對環境的破壞,再加上釣魚人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差,垂釣時垃圾到處扔,也造成了許多野釣環境受到汙染影響。加上農村到處開發拆遷等工業園項目開發,也填埋了許多原有的農村野塘,野河等有水資源的地方,造成城市周邊二三十公里以內的區域無魚可釣,或有水不能釣的局面(汙染)。現在出門釣一次魚是真心不容易,少則跑個三五十公里,多則一兩百公里都屬於正常。

鯽魚是大多數喜歡野釣的釣魚人的最愛,一年四季均可以垂釣,那麼鯽魚吃餌時,經常出現的抓口漂相,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希望能讓新手釣友少走一點彎路,垂釣鯽魚的釣友們特別喜歡鯽魚的吃餌漂相和抓口的樂趣。

第一種漂相「停”當鉤餌入水時,浮漂出現點動後上頂的動作時停住了,此時提竿刺魚,釣獲鯽魚的概率很高。這是因為鯽魚吃餌後抬頭遊走時,會出現一個浮漂上頂的動作,然後短暫的停,此時提竿上鉤率高。

第二種「橫」在水中的漂相,當拋杆入水後,浮漂應該垂直慢慢的下沉,浮漂站立後,並沒有下沉,此時浮漂象受了特殊力一樣,卻出現了歪斜中心力一樣,橫在水面,此時不能猶豫,立即提竿刺魚,中魚概率不小,這種機會稍縱即逝,要眼明手快。這是因為浮漂站立後,鉤餌和線組還沒有呈直線垂直度時,水中的中上層魚吃餌截口了。導致浮漂失去下牽力而橫在水面,往往這種漂相對於新手來說,不那麼容易辨別。這種漂相不會停留時間過長,很快會消失。對於抓口的釣魚人要求就是要提竿快,稍慢半拍,魚已吐鉤了。

第三種「移漂”現象,當鉤餌拋杆入水後,浮漂出現緩慢的點動後,緊接著開始出現移動浮漂向一側或緩慢的下沉移動漂相時,恭喜你,中大魚了,或大板鯽,動作越慢魚越大。這是鯽魚吃餌後,基本上是死口,開始遊動準備逃竄時的漂相。此時提竿刺魚的同時應該考慮是大魚,準備遛魚的動作。不是大魚上鉤,也是大板鯽的概率高。

第四種「黑漂”現象。當拋杆入水後,浮漂出現非常不明顯的浮漂晃動或緩慢的小口漂相時,應適當的放口,這是大魚入窩蹭線或滑魚涮餌的漂相,此時出現一個有力的下頓口,注意是有力下頓,然後接著黑漂,此時應冷靜,不要急著提竿,默數三個數,提竿刺魚,手感會順間下沉,力道很大,大魚的概率相當大。此時就看你的遛魚技術了,但是大板鯽也會出現此漂相,小雜魚出現的黑漂漂相完全與大魚上鉤的漂相不一樣,小雜魚的黑漂相浮燥,大魚的黑漂相穩重而有力。

第五「頂漂”現象。當拋杆入水後。鉤餌到底後,浮漂出現了緩慢的往上頂的漂相時,一直頂到漂肚位置時,動作越緩,越穩的漂相一般都是個體較大的魚類。此時提竿十有八九會中鉤。這個大多是鯽魚吃餌後鉤子已掛牢,並準備抬頭遊動時的漂相,但是也會有鯿魚或小草魚吃餌與此同樣的漂相,具體怎麼區分,就要根據當時的垂釣水域或魚情來具體區分對待。經驗多了,自然就能區分的凊楚了。

說句真心話,釣魚這一行,水太深,想照搬任何大師的垂釣經驗或釣技釣法,都是不可取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垂釣的環境、釣點、水域、天氣、氣壓等等都不會一樣,那照搬大師們的經驗也不可能絕對就會有好的釣獲,魚類對這些溫度的變化和其它因素都是非常敏感的。總結不夠全面,望各位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