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猿,堂堂人類的老祖宗,居然爬樹摔死了

1924年,民國十三年,這年的中國正處在多事之秋——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和北伐戰爭正如火如荼。而在萬里之外的西半球,青年學者雷蒙德·達特(Raymond Dart)剛剛結束了他在英國的求學。

學業有成的達特沒有回到故鄉澳大利亞,而是來到南非做起了解剖學教授。他對化石抱有異乎尋常的興趣,經常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到外面去尋找化石。就在這一年,有位學生給他送來一件狒狒顱骨化石,這件化石出自附近的採石場。

雷蒙德·達特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rchives

痴迷骨頭的達特找到採石場主,買來了兩箱化石,次年就發表了他的重磅研究:化石中發現一個既像猿又像人的顱骨,而且其形態表明,顱骨主人已經可以把頭部平衡地置於脊柱上方,而不向前傾斜——這是直立姿勢的反映。

由於這件化石發現於非洲的最南部,達特將其命名為「南方古猿」。

正本清源,超級大家族

然而研究發表後,達特卻受到了群嘲。解剖學界和人類學界的許多權威學者譏諷這件標本「與其說像人,倒不如說是有點像殘缺不全的黑猩猩」。

達特在1925年發現的顱骨 | James St. John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反對和嘲諷還只是次要的,達特的研究在之後十多年乾脆被無視了——1927年,北京周口店遺址被髮掘,全世界人類學家的目光都被新發現的「北京人」吸引走了。

被搶了風頭的南方古猿,就這麼沉寂了下去。在1936年和1938年,南非又兩次出土了南方古猿類化石,但仍然未被學界重視——因為根本沒認出來。

1936年和1938年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和達特那件標本差異非常大,當時的學者將其分別命名為「邇人」(意思是接近人類)和「傍人」(意思是人類演化上的旁支)兩個新類群,卻沒有意識到這些化石其實都是南方古猿。

1938年發現的「傍人」頭骨 | José Braga;Didier Descouens / Wikimedia Commons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南非的5個地點共發現70餘件古猿化石,標本編號達數百號。發現者們為它們定了4個屬名,6個種名。眾多學者吵來吵去,終於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這些化石年代、地點都很相近,難不成這麼多不同種的古人類間毫無競爭,還能在一起和諧相處?

好在化石多了,研究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通過排除年齡、性別、個體差異,所有這些南非發現的化石被歸為一個屬(南方古猿屬)兩個種(纖細種和粗壯種)。然而這還只是南猿大家族建立的開始:

1959年,人們在坦尚尼亞發現了「鮑氏東非人」(後被重定為南猿屬鮑氏種);

1974年,在衣索比亞阿法爾地區,人們又發現了赫赫有名的「露西」(當時歸入南猿屬纖細種,後來發現是一個新種,命名為「阿法爾種」);

南方古猿阿法爾種(露西)| 上海自然博物館

南方古猿阿法爾種(露西)| 上海自然博物館

1994年,阿法爾地區又出土了大量距今440萬年前的化石,被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是迄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

1995年,研究者們在肯亞的舊南猿化石中又分離出了「湖畔種」;

2015年,依然是在阿法爾,人們又又又發現了南方古猿「近親種」。

人猿相揖別:露西的後「人」與先猿

這麼多種南方古猿,彼此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研究表明,始祖種名副其實,是其他所有南猿種的祖先。後來它們乾脆被劃出去,歸為了一個新的地猿屬,改稱「始祖地猿」。

湖畔種緊隨始祖其後,生存於420-380萬年前。而露西所在的阿法爾種,生活在390-290萬年前。最新發現的近親種,則生存於350萬至330萬年前。

湖畔種南方古猿的頭骨(左)及化石面部重建圖 | 弗雷德·斯普爾(Fred Spoor)

過去研究者們認為阿法爾種是湖畔種後代,後來發現二者分佈時間有重疊,可能互為兄弟支系。這也導致露西的祖先出現了爭議:阿法爾種到底是直接由始祖地猿演化而來,還是早期湖畔種的分化?

始祖地猿的頭骨 | Rama / Wikimedia Commons

相較於完全還是一副「猴相」的湖畔種和始祖地猿,阿法爾種的特徵介於人、猿之間,且其類似猿的性狀正在明顯地向著人的方向轉變。因此,阿法爾種被認為既是纖細種的祖先,同時又是「能人」的祖先——前者演化成了粗壯種和鮑氏種,後者演化成了現代人,人猿在此分別

不過2015年近親種(與阿法爾種基本同期)的發現,又導致了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近親種的後代,還是露西所在的阿法爾種的後代?

人猿之間:露西的生活

不過,就算露西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至少也是我們的曾ⁿ叔祖母。所謂「人與猿之間」的露西,到底長什麼樣,過著什麼生活呢?

南方古猿的身高約在1.2米-1.4米之間,如果只看上半身,幾乎完全就是猿類。但是他們腰部以下的結構,卻已經和現代人高度接近——也就是說,他們不像黑猩猩那樣「四隻手」,而是和我們一樣手腳分明,平時是直立行走。但他們的上臂仍然很像黑猩猩,說明南猿還經常爬樹。露西的手臂有從高處掉落下來造成的骨折,她可能就是爬樹摔下來才去世的——這反映了南猿會爬樹,但是或許不如原本棲息在樹上的祖先那麼熟練。

雄性南方古猿的模型,展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 Wolfgang Sauber / Wikimedia Commons

阿法爾南猿的頭骨與現代人相比,顯得又短又低,但比黑猩猩的頭骨來得長而高。其腦容量亦較小,只有約380-430立方厘米,和黑猩猩差不多大,但是結構卻和現代人的非常接近。在顱骨比例上,南方古猿的面部極大,而且下巴向前突出——大臉和長下巴可能是為了咀嚼樹葉、水果、木頭和樹皮,這些極費牙齒的玩意兒構成了南猿的主食,因此需要強大的咀嚼肌。不過露西和她的族人並不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如果碰上昆蟲、鳥蛋之類的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他們也不會放過。

左為阿法爾南猿的頭骨,右為黑猩猩頭骨 | Rama(左),Luis Fernández García(右) / Wikimedia Commons

至於打獵就別想了,一群身高和體格像小學生,智商甚至可能不如幼稚園孩子的南猿,實在沒辦法圍獵草原上的野獸——何況南猿不會用火,大概率也不會打製石器。(打製石器一般認為是南猿後代「能人」的發明,這也是「能人」得名的原因——會打石器,是個能人兒。)

最後,露西所在的阿法爾種,有時候也被翻譯成「阿法種」,但是千萬別記錯成希臘字母「阿爾法」——不過,如果錯了也不是大事兒,國內很多博物館標牌都錯寫成了「阿爾法」。

給日曆娘來信

2021年即將結束,這一年裡,你有沒有經歷過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自然瞬間

日曆娘向同事們拋出這個問題後,收到了不少照片和視訊——

@尖兒 某天午睡醒來,目睹了自己帽子上的一場凶殺——螳螂正抱著一隻食蚜蠅啃得正歡:

@麥麥 逛公園的時候突然發現,司空見慣的白車軸草其實很好看:

@黑jio妹妹 則在某天摸魚的時候,拍到了「日狗」——幻日(sun dog)。這是天空中的冰晶對太陽光折射後形成的光學現象,當時太陽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太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