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大部分動物的進化是緩慢的,至少是成千上萬年的尺度。
然而,最近幾年,莫三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卻出現了一件怪事:很多非洲象都不再長象牙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那裡的大象集體「進化」了嗎?

這一切還要從數十年前莫三比克的內戰說起。
1977年,莫三比克爆發了長達15年的內戰,對戰雙方為了籌集資金招兵買馬,開始瘋狂捕殺非洲象獲取象牙。
於是,當地的非洲象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相比戰前,數量下降超過90%。

僥倖活下來的大象,很多都是因為自己的象牙「成色不好」,其中就包括了數量原本就少的無牙母象。
於是,無牙母象在象群中的比例猛增,高峰時達到了51%。
可以說,這些大象之所以不敢再長象牙,全是被人類「逼」的。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象牙對於大象,真的是必須的嗎?難道沒了象牙,大象就不能好好活著了?

實事求是地說,象牙並不是大象生存所必須。
雖然象牙能夠幫助大象剝樹皮、挖掘水源,進行自衛或在爭奪配偶時角鬥,但取走部分象牙並不會危及大象的生命。
可儘管如此,盜取象牙的過程,仍然會令大象死亡,而且過程極其痛苦。

這是因為,鋸下象牙時,象牙空心結構中的血管和神經也會受傷,從而導致大象感染死亡。
象牙的實心結構大約佔了整個象牙的2/3,這部分牙釉質組成的象牙沒有神經,就算被鋸掉了,也像人的牙齒缺一角那樣,不會有任何感覺。
可要命的是,象牙後半部分,也就是1/3連著血管和神經的牙髓腔,卻是連著頭骨的。

整個象牙中最值錢的,也是最粗的三分之一,就藏在頭骨裡,漏出來的只是細小的三分之二。
偷獵者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將那後1/3的象牙也連根拔起,而這就必須破壞大象的頭骨。
在這個過程中,想要大象不死都很難。

為了讓後代免於被偷獵者砍頭、挖臉的命運,非洲象甚至被逼著改變了自己新生兒的性別比例。
在一般情況下,每個動物種群中,雄性與雌性的比例都是1:1左右,人類也是如此。
然而,由於令非洲母象無牙的AMELX基因突變,對雄性來說則是致命的存在。
如果雄性胚胎唯一一條X染色體中存突變的AMELX基因,那麼就會直接胎死腹中。

在戰爭之後,無牙母象後代的「男女」比例為1:2,相當於「每生4個孩子就會丟掉一個男孩」。
其實,類似AMELX的「無牙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中也是存在的,包括人類。
存在該突變基因的女性會缺乏上側切牙,或者上側切牙長度較短並且較脆易碎。

具有這種基因的女性,如果懷了一個男性胎兒,胎兒也通常會在妊娠晚期流產。
因為少了顆牙,許多鮮活的生命,就被奪取了降臨世間的權利。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對所謂「奢侈品」的變態追求。
然而諷刺的是,許多人視為高貴、精美的象牙製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廉價的替代品——塑膠。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打檯球成為了貴族的休閒愛好,但檯球需用象牙製作,原料稀缺,成本較高,無法滿足需求。
美國一位熱愛化學實驗的民間發明家海厄特,在看到了象牙替代品的懸賞訊息後,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在1869年發現,硝化纖維中加入樟腦所得物質的柔韌度、硬度和脆性都很適合製作檯球,並將其命名為「賽璐珞」。
由於其最初為代替象牙而出現,在民間也被稱作「假象牙」。

早期的檯球是用象牙製作,一根象牙只能做5個檯球
可即使在塑膠等仿製品出現後,愛慕虛榮的人類,仍然沒有停止對象牙的追求,世界各地對大象的獵殺仍層出不窮。
大象雖然是沉默的,可不代表大自然會容忍人類的肆意妄為。
在過去,很多動物依賴大象的長牙挖洞取水,從而在旱季倖存下來。而大象推倒樹木進行剝皮也為種子創造了新的空間,為其他物種創造新的棲息地。
隨著大量「無牙大象」的出現,許多地區的生態圈正一點點地被改變。

研究團隊通過對象群的糞便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戈龍戈薩象群的飲食發生了改變。
因為剝不了樹皮,很多大象只能吃草,而不是原本的豆類與堅韌的木本植物。
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大象或許會改變它們的居住地和遷移路線,進而對周圍生態系統造成一連串影響。
或許對於這些無辜的生靈來說,自然界的各種天災,最終都比不過人類的貪婪吧。
資料來源:
https://www.npr.org/2021/10/22/1048336907/elephants-tuskless-ivory-poaching-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