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說了無數次但為了給新讀者指路還是要提一下的前情提要:
2014年12月3日,日本JAXA隼鳥2號探測器發射,2018年6月27日抵達小行星「龍宮」,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伴飛探測,其間順利完成了兩次著陸採樣。

兩次著陸採樣點TD1和TD2的位置。兩次著陸採樣點分別被命名為「玉手箱」(Tamatebako)和「萬寶槌」(Uchide-no-kozuchi),均來源於日本傳說故事。
來源:JAXA、東大等 [1]
如今,隼鳥2號探測器帶著從「龍宮」採集到的樣品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預計今年(2020年)12月底將樣品送回地球。
在過去的一年裡,隼鳥2號團隊已經通過隼鳥2號獲取的各種豐富的探測數據,揭開了一段又一段近地小行星「龍宮」的前生今世種種,其中一些最重量級的結果我們也都做過跟進解讀,比如:
1)近地小行星「龍宮」外形呈陀螺狀,是疏鬆的「亂石堆」聚集而成的小行星;
2)「龍宮」的赤道隆起,是因為這顆小行星曾經轉得很快,但後來自轉減慢了;
3)「龍宮」上雖然有(羥基形式的)水,但遠沒有科學家們之前預期的那麼多,可以稱得上「乾涸」;
4)「龍宮」最可能來自主帶小行星波蘭(Polana)和歐拉莉婭(Eulalia)中一顆的碎片;
5)「龍宮」表面的年輕非常年輕,可能形成於900萬年前左右;
6)「龍宮」生涯坎坷,可能經歷過多次俄羅斯套娃式的毀滅和重組;
……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科學》雜誌|隼鳥2號的「龍宮」探險發現了些什麼?和《科學》雜誌|隼鳥2號的撞擊小行星實驗全記錄裡閱讀更多詳情。
近日,以東京大學諸田智克為首的隼鳥2號團隊利用第一次著陸採樣獲取的科學信息,對小行星龍宮的演化史做出了進一步探祕,這一結果於2020年5月8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Part. 1
「彩色」龍宮是什麼鬼?
文章一上來,就給了張彩色的小行星「龍宮」全球圖。乍一看到這樣圖,很多人可能會疑竇頓生,這紅紅藍藍的都是啥?難道「龍宮」其實是彩色的?

龍宮表面的b-x光譜斜率圖。
來源:JAXA
那我以前見過黑白「龍宮」是啥?龍宮看起來到底是啥樣的?害,說來話長了。
作為一顆典型的一顆C型(碳質)小行星,近地小行星龍宮的表面其實是非常暗的,只有5%的陽光能被反射出來,literally炭一樣黑,而且黑得極其均勻。
事實上,肉眼看上去的龍宮差不多會是這樣:

隼鳥2號ONC-T相機2015年12月4日拍攝的地球和2018年6月21日拍攝的龍宮在接近肉眼狀態下看到的樣子。
來源:JAXA、東京大學等[3]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始終以肉眼的範圍作為標準的話,根本識別不出龍宮表面有啥特徵。
這就有點像…如果我們用0-100米作為尺度來看待成年人的身高,那絕大多數人四捨五入都人人身高2米…相比於100米這麼大的尺度,幾釐米幾分米的差異太小了,很難被發現。但如果我們把尺度範圍調整到1-2米這個範圍就會發現,大部分亞洲成年人身高會集中在1.5-1.8米,而且還能看出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身高是有明顯差異的。然後我們甚至還能按年齡區間或者性別分個類,看到不同分類裡的成年人身高有什麼特徵。
看小行星,也是類似的。既然「龍宮」整體都那麼暗,那麼我們只有對「評估」範圍作出調整,才有可能看出差異來。經過「亮度調整」之後的,才是我們平常看到的「龍宮」表面的樣子:不再是「漆黑一片」,而是有亮暗之分了。

龍宮兩面。
來源:JAXA
但僅僅這樣,對有些科學研究還是不夠,我們常常還需要更明確的指標,這個指標就是「光譜特徵」。不同區域的反射光被光譜儀「分解」之後,會顯示不同的反射率趨勢,這常常體現了不同區域含有的物質成分差異。
反射率隨波長遞增的區域,行星科學家們通常稱之為「光譜偏紅」,遞減的區域則稱為「光譜偏藍」。

把天體表面的物質用光譜特徵進行分類。
製圖:haibaraemily
通過這個指標,我們可以把星球表面分成不同程度的「紅色單元」和「藍色單元」,為這些區域標上假彩色以示區分,這就成了我們開頭看到的「彩色版」龍宮地圖了。
劃重點:假彩色,假彩色,假彩色。重要的事說三遍!
Part. 2
「紅色」 vs 「藍色」,說明了什麼?
通常來說,我們目前認為「光譜偏藍」的物質往往更「新鮮」,而「光譜偏紅」的物質往往較「蒼老」。注意,這裡的「新鮮」和「蒼老」,指的並不是物質本身的形成早晚,而是它們暴露出地表早晚。也就是說,越是剛剛從地下被挖掘暴露出宇宙空間的物質越「新鮮」,越是長期暴露在宇宙空間中,經歷(太陽)風吹日晒越久的物質越「蒼老」。
儘管有一些研究認為並不是所有情況都符合這個規律,但總體來說,我們可以近似地套用這個「通式」:

製圖:haibaraemily
那這個通式可以直接套用在一個全新的小行星「龍宮」上麼?倒也不能這麼草率。得先考察一下是不是符合「龍宮」的實際情況。
經過光譜分類之後,「龍宮」的表面被分成了「紅色」區域和「藍色」區域。簡單比對可以看出:「紅色」區域通常更暗,「藍色」區域通常更亮。

(左)v波段 (5.5微米)龍宮局部照片黃色和藍色箭頭所指的都是相對於周圍較亮的區域,這在右圖都對應這光譜偏藍的區域(hyb2_onc_20180801_183933_tvf),(右)b-x波段斜率圖。
來源:參考文獻[2]
那「龍宮」上也是更「亮(藍)」的地方比更「暗(紅)」的地方更新鮮嗎?是的。
一方面,撞擊坑彼此間的的覆蓋關係可以給出證據:如果一個撞擊坑破壞了另一個撞擊坑的形狀,那麼顯然前者形成於後者之後。「龍宮」上直徑大於10米的撞擊坑可以明顯分為坑內光譜「偏紅」和「偏藍」兩類,「藍坑」都形成於「紅坑」之後,說明光譜偏藍的物質更加新鮮。

(左)水星上兩個撞擊坑示例,來源:NASA;(右)「龍宮」上的「紅坑」和「藍坑」重疊關係。
來源:參考文獻[2]
另一方面,石塊的邊緣、裂隙、濺射紋比周圍的石塊表面更亮,表明這些剛剛暴露出來、或者受磨損更劇烈的地方(也是更亮、更「藍」的地方)更新鮮,之後隨著暴露在宇宙空間中逐漸變暗(「紅」)。

採樣區附近局部區域。
來源:參考文獻[2]
然而,除了撞擊坑和部分石塊之外,「龍宮」的赤道和兩極是整體偏「藍」的,中緯區域整體偏「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如果說是中緯區域更古老,那古老的區域又是怎麼變「紅」的?

龍宮表面的b-x光譜斜率圖。
來源:JAXA
Part. 3
怎麼「紅」的?
按照我們既有的經驗和科學認知,小行星「龍宮」上的物質變「紅」最可能有兩個原因:1)太陽炙烤產生的熱變質;2)空間風化。兩者的顯著差異之一是「紅化」物質的深度。

「龍宮」表面被「紅化」的過程示意圖。
改編自:參考文獻[2]
那「龍宮」表面是因何「變紅」的?隼鳥2號的觀測結果更支持第一種可能:太陽炙烤,換句話說就是「烤老了」。主要證據有兩個:
1)「龍宮」的兩極物質比赤道更「藍」。赤道和兩極物質偏藍,這本身是容易理解的,因為「龍宮」如今的地形是赤道和兩極地勢更高,中緯區域地勢低,那麼原本覆蓋在赤道和兩極的成熟(「紅色」)物質自然會不斷向地勢更低的中緯區域移動,讓埋在地下的新鮮(「藍色」)物質暴露出來。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龍宮」的兩極比赤道物質還要「偏藍」就有點說不通了。可能的解釋是除了物質移動之外,赤道還相比於兩極受到了更多光照所致(龍宮的自轉傾角171.6°,接近於垂直黃道面的逆行自轉,這意味著極區光照較少)。
2)「龍宮」上的「紅色」物質層還是挺厚的。直徑小於10米的新鮮撞擊坑內部並不是「藍色」而是「紅色」的,表明這個大小的新鮮撞擊坑還沒有撞穿「紅色」物質層,由此推測,龍宮表面的「紅色」物質層最起碼應該有米級厚度,空間風化應該沒有這麼大能力。

新鮮「紅」坑的存在表明紅色物質最起碼得有米級厚度。
改編自:參考文獻[2]
但僅僅是太陽炙烤,還不足以讓「龍宮」表面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因為隼鳥2號實際發現的「紅色」物質分佈更深、顆粒更小。
隼鳥2號的著陸採樣是非常「暴力」的,在短短几秒鐘的「親密」接觸裡,隼鳥2號從採樣杆中高速射出一顆鉭質子彈,濺起的表面物質彈入採樣杆中被收集起來,再加上隨後的發動機噴氣起飛,這一系列「暴力」操作讓「龍宮」表面一時間漫天碎屑,也改變了「龍宮」表面的原本的物質分佈。

2019年2月22日,隼鳥2號第一次著陸採樣過程,小圖是採樣杆上的監視相機CAM-H拍攝,大圖是ONC-W1相機拍攝。
來源:JAXA、東大等 [4]
最為明顯的是一塊叫做「龜石」的石塊。這個石塊原本相對於周圍是偏暗(「紅」)的,但在反應控制系統(RCS)噴氣之後生生被水平飛濺出5米多,而且…瞬,間,變,亮(「藍」),了…

龜石(Turtle Rock)的亮暗變化。
來源:參考文獻[2]
這意味著,這塊石頭其實是新鮮(光譜偏藍)的,只是表面或者空隙裡附著了一層更細膩、光譜偏紅的成熟物質,所以看起來才會是暗的。經過隼鳥2號這麼暴力一抖,這些「紅色」物質掉渣一般抖落,石塊也就恢復了原本的「青春靚麗」。
著陸採樣前後的光譜對比也證實了這點:採樣區(圓圈內)原本相比於周圍是偏亮偏「藍」(新鮮)的,而經過一通暴力操作之後變得更暗更「紅」(成熟)了。

著陸區反射率和光譜斜率圖變化。
來源:參考文獻[2]
如果還記得我們上期(《科學》雜誌 | 隼鳥2號的撞擊小行星實驗全記錄)說的…「打臉」來的如此之快(好了就當上期沒說過吧orz)…採樣之後形成的暗色物質並不是挖掘出的新鮮物質,其實只是被抖落下的古老的暗(「紅」)色物質渣渣而已。

ONC-W1相機拍攝的採樣前後龍宮表面的變化。
來源:JAXA、東大等[4]
這些近距離觀測都直指「龍宮」表面的「紅色」物質在形成之後又進行過一系列破碎和混合。

龍宮表面「紅色」物質的形成和重分佈過程。
改編自:參考文獻[2]
Part. 4
啥時候「紅」的?
「紅坑」和「藍坑」的形成時間可以「鎖死」「龍宮」的變「紅」時期。
「龍宮」上的「紅坑」形成於850萬年前,而「藍坑」則形成於30萬年前(按主小行星帶撞擊頻率推算)/810萬年前(按近地小行星撞擊頻率推算),顯然,「龍宮」表面的「紅化」必然發生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之間。

「紅坑」和「藍坑」的撞擊坑定年CSFD,MBA對應主小行星帶撞擊率模型,NEA對應近地小行星撞擊率模型。
來源:參考文獻[2]
Part. 5
漂泊半生
如果「藍坑」形成時,「龍宮」已經來到了如今的近地小行星軌道,那麼「龍宮」表面的「紅化」過程將會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最極端的情況可能是850萬年-810萬年前這短短的40萬年裡)。
也就是說,「龍宮」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因為突然加劇的太陽炙烤開始並完成「紅化」,同一時期還需要完成從主小行星帶到近地小行星軌道的遷徙。
時間緊任務重,兩個條件一合計,「龍宮」最可能被太陽炙烤「紅化」的時期呼之欲出,那就是在軌道遷徙過程中。「龍宮」的軌道這一階段變得高度橢圓,近日點變得離太陽非常近,結果就是「龍宮」表面在短暫地接近太陽的過程中被迅速「烤老」了。
經過層層推理,諸田及其同事們理順了這條時間線:

「龍宮」表面和軌道演化史。
改編自:參考文獻[2]
就這樣,從表面反射率信息,進而推測出小行星上發生過的地質變化、物質遷移,又抽絲剝繭還原出整顆小行星動盪的軌道變遷,這出推理劇著實有點燒腦。
好消息是,隼鳥2號第一次著陸採樣的區域裡混合著「紅藍」物質,也就是說,隼鳥2號很可能「新鮮」「成熟」兩種物質都採集到了,這些「龍宮」樣品正在飛回地球的途中,有望給行星科學家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呢。
參考資料:
[1]http://www.hayabusa2.jaxa.jp/enjoy/material/press/Hayabusa2_Press20190709_ver8.pdf
[2]Morota, T., Sugita, S., Cho, Y., Kanamaru, M., Tatsumi, E., Sakatani, N., … & Yokota, Y. (2020). Sample collection from asteroid (162173) Ryugu by Hayabusa2: Implications for surface evolution. Science, 368(6491), 654-659. DOI: 10.1126/science.aaz6306
[3]JAXA | リュウグウ到著!
http://www.hayabusa2.jaxa.jp/topics/20180629je/index.html
[4]JAXA | A sunburned Ryugu: the asteroid surface has been weathered by the Sun!
http://www.hayabusa2.jaxa.jp/en/topics/20200508_science/
公眾號: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