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一)你比原始人更幸福嗎?

最近幾天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他對人類歷史的認識另闢蹊徑,可以給我們更多啟發。今天就來講一講這本書裡有意思的事兒。

人類過慣了衣食無憂、沒有天敵的日子,已經習慣了食物鏈頂端的地位,但我們並不是天生就坐在這個位子。原始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主要用途是敲開骨頭,獲取骨髓。也就是說,如果草原上奔跑著一隻長頸鹿,一定是獅子先大口吃肉,鬣狗或豺等著收拾殘渣,而原始人類只能等這些凶獸飽餐之後,從骨頭裡挖出僅剩的組織。

那時候的人類與普通的動物相比,實在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獵殺小動物、採集植物果實,也會被大型肉食動物視為晚餐,這樣在食物鏈中間的位置待了數百萬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果然出現了意外……

一、其他人種的滅絕

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屬」應該包含不同的「種」。比如貓科貓屬有6個小型物種:叢林貓、荒漠貓、黑足貓、野貓、沙漠貓、家貓。同屬不同種之間雖然產生了生殖隔離,但依然有親緣關係。

黑足貓,與家貓很像,但並不是同一種

十幾萬年前,人科人屬至少同時存在6個人種,但現代人卻都屬於「智人」這一種,其他人種全都滅絕了。就像宮廷大戲會出現的劇情一樣,「智人」成為人類的唯一繼承人後,對這段過往閉口不提。

從左至右:魯道夫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

智人走出非洲後做了什麼?科學界有兩種理論。

  • 「混種繁衍理論」認為,智人每到一個地區,都與當地人互通繁衍,直到兩個種群融合在一起,形成今天的人類。

  • 「替代理論」則認為,智人與其他人種已經形成生殖隔離,每到一個地區都與當地人爭奪資源。其他人種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甚至遭到屠殺,完全被智人取代。

不管到底發生了哪種情況,各地的原生人類族群隨著智人的腳步很快滅絕。大約5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和直立人在亞洲絕跡;大約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退出了歷史舞臺;大約1萬多年前,矮小的弗洛里斯人從弗洛裡斯島消失……智人最終成為了唯一的人類。

二、成為動物之王

在智人走出非洲的足跡中,消失的不止其他人種,還有無數大型動物。

4.5萬年前,智人登陸澳大利亞,島上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慘遭滅絕。1.6萬年前,智人登陸美洲,北美原本的47屬大型哺乳動物消失了34屬,南美的60屬大型動物中更是消失了50屬。

有人說,動物的滅絕怎麼能都怪智人呢?它們會不會是因為氣候變化才滅絕的?

  • 首先,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從來沒有停止,平均每10萬年就有一次冰期。

  • 其次,海洋生物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滅絕的情形,說明氣候變化沒那麼惡劣。

  • 最後,各個地區生物滅絕的時間都與智人登陸的時間吻合,不能都是巧合吧?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這些動物的滅絕很有可能是智人登陸造成的。那麼問題又來了,當時的智人只有石器時代的工具,他們是如何捕殺大型動物的?還有,為什麼大型動物那麼容易滅絕?大概有這麼幾種解釋:

  • 第一,大型動物繁殖緩慢,就算每幾個月才捕殺一隻,也可能導致死亡率高於出生率。

  • 第二,在智人登陸之前,這裡的大型動物從來沒有見過人類,根本沒有戒備。而亞非大陸的動物與人類一同進化,已經懂得如何避開危險。

  • 第三,澳大利亞的植物化石表明,桉樹因為被火燒後再生能力極強,所以迎來了黃金時期。人類用火徹底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繼而又影響了食物鏈的結構。

  • 第四,生態系統有一定的修復能力,但恰恰在氣候變冷的節骨眼上遇到了智人登陸,這些物種在多重威脅下徹底失去了生存機會。

赫拉利說,智人登上澳大利亞絕對算一件大事,相當於哥倫布發現美洲,或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畢竟從此開始,人類開始不再害怕大型動物,不再有天敵威脅,站上了食物鏈頂端。

三、

三、認知革命

其他人種與智人一樣,都有更大的腦容量,能夠直立行走,會使用工具,甚至還學會了用火。為什麼是智人戰勝了其他人種?而不是其他人種去完成征服全球的使命呢?這就要提到智人身上發生的一次偶然事件——認知革命。

1、社交與溝通

動物之間的交流很簡單,螞蟻通過化學物質來交流,蜜蜂通過跳舞來傳遞資訊,一隻青猴可以用不同的聲音來傳遞「小心有獅子!」和「小心有老鷹」兩種信號。

人類交流的特別之處是:不僅可以用語言描述東西,還可以用語言創造東西。當原始人看到河邊有獅子和鹿時,他不僅可以向部落裡其他人傳達獅子和鹿目前的狀態,還可以部署行動方案,指揮大家如何把獅子趕走,如何分成三組把鹿圍起來。

但這種社交能力的連結點是有限的,大多數人無法與超過150人建立真正密切的聯繫。如何維持超過150人的社群關係?如何集合上萬人造一艘宇宙飛船或一枚核彈頭?更甚者,如何建立一個擁有數萬居民的城市或擁有數億人民的國家?

答案可能很離譜,人類靠的是編故事。

2、想象的現實

編故事是一種想象的現實,或者說虛構事物。它跟謊言是有區別的。

如果本來就沒有獅子,一隻青猴發出了假信號「小心獅子!」。發出假信號的青猴是在說謊,他是想讓別的青猴為了躲獅子跳到樹上,趁機把樹下的果實收入囊中。

人類所信奉的想象的現實,並不是客觀存在,但可以算一種主觀共識。比如大家都相信「獅子是部落的守護神」,所有人就會奉行同樣的行為準則,以免激怒神靈。如果人類對一隻猩猩講故事,說「我快餓死了,你把香蕉讓給我,死後就可以去往一個充滿香蕉的天堂」,你猜猩猩會信嗎?

有了共同的行為準則,大型合作才成為可能。人類可以在彼此不認識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建起超過500人的群落,與另一座島上的人交易食物資源,但猩猩卻不行。

虛構事物不僅存在於原始社會,它也維繫著現代社會的運轉。兩個沒見過面的天主教徒可能會一起參加十字軍東征,因為他們都相信宗教神話;兩個互不相識的士兵會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搭救對方,因為他們都相信國家神話;兩個陌生的律師會一起合作,因為他們相信公平、正義,還有——付給他們的律師費。

3、標緻汽車的故事

3、標緻汽車的故事

我們用標緻汽車的故事來進一步了解「想象的現實」這個概念。

標緻汽車是歐洲的一個汽車製造商,它起源於法國的一個小村莊,現在已經是一個跨國企業,擁有不同國家的員工近20萬。這些人裡一大半都互不認識,但在他們的合作下,標緻公司製造出上百萬臺汽車,創造了上百億的營收。

標緻汽車車標進化史

標緻汽車車標進化史

現在有一個問題:標緻公司是客觀存在的嗎?

公司生產的汽車是客觀存在的,但把已出廠的汽車一夜之間全部報廢,標緻汽車還可以繼續生產新的汽車;工廠、設備、辦公場所是客觀存在的,但假如一場災難把這些全都毀損,標緻汽車仍然可以購買新的場地和設備;那標緻的員工可以代表公司客觀存在嗎?就算所有的員工離職,標緻公司依然可以招聘新的員工組建新的團隊,就算所有股東把股票售出,公司本身也依然存在。

那麼如何才能讓公司消失?

只要法官下令強制公司破產解散,就算標緻公司的人員、場地、汽車都還存在,這個公司也不復存在。有限責任公司就是一種法律擬製,它依據某種約定的程序建立,也依據約定的程序消失。它是一種虛構事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但這種虛構事物超級重要,因為它有助於人類相互合作。如果人們不相信金錢和公司存在的話,全球貿易網路就會崩潰。

4、快速通道

4、快速通道

只要大家相信同一個故事,擁有同一種信念,合作的力量就會無比強大。人類不僅發現了這種力量,還發現改變虛擬故事,就能改變人類的合作方式。

1789年,法國人相信的故事從「天賦君權」變成了「天賦人權」,建立了新的合作方式。而其他動物的社會行為主要由基因決定。倭黑猩猩生活在由雌性聯盟領導的平等群體中,普通黑猩猩則生活在以阿爾法雄性為首的等級森嚴的群體中。普通雌性黑猩猩不會向她的近親學習,發動一場女權主義革命;雄性黑猩猩也不會召開制憲會議,廢除阿爾法雄性。只有動物的基因發生變化,他們行為才會隨之變化。

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

從交流客觀存在的事物,到相信共同的神話,再到通過改寫故事改變合作方式,這就是一次認知革命。遠古人類擁有更大的腦容量、直立行走這些突變的基因後,學會了製造工具學會了用火,但依然受制於基因,在食物鏈中級待了數百萬年。直到7萬年前發生認知革命以後,人類才繞過了「基因演化」這條經常堵車的道路,利用不斷改變的虛擬故事走上了「文化演化」的快速通道。

四、你更幸福了嗎?

7萬年對物種的進化來說並不算久遠,現代人的很多行為方式依然源於古老的基因。

貪吃基因

為什麼高熱量食物對我們總有很大的吸引力?

如果放在原始的採集時代,這再正常不過了。石器時代的一位女性遇到一棵無花果樹,那她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吃到吃不下為止,再把身上能裝的打包袋填滿。要不然等周圍的狒狒發現這棵樹,那可就一個果子也吃不到了。這種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一直刻在我們的基因裡,家裡塞滿的冰箱,就像是石器時代的打包袋。

遠古公社

遠古公社

遠古時代的印第安人社會相信孩子是母親體內所有精子的結合。所以,懷孕的媽媽應該收集更多的優良基因,把最會打獵的、最強壯的、最會講故事的DNA都送給肚子裡的孩子,讓孩子擁有最好的特質。所以採集部落沒有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一群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撫養下一代。

有人認為:「遠古公社」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於我們的基因,這也是造成現代社會人類頻頻出軌的原因之一。當然也有人反對這種理論,認為遠古時代也有一夫一妻的組建方式。但採集時代留下的考古證據有限,我們沒法知道哪種方式才是主流。

高知人群

高知人群

考古證據發現,從採集時代到現代,智人的腦容量其實在逐漸減少!這真是不可思議。

採集時代的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要有相當大的知識儲備。他們要知道每種植物的生長週期、每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甚至每條河流的水量規律;他們要判斷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信號預示著雨季將至,哪些跡象表明附近有危險猛獸;他們要學會如何佈置陷阱、如何面對雪崩、蛇咬,或者虎口逃生。要在那個時代活下來,每個人都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多樣的技能。

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整體知識量增加了,但每個人不需要掌握全部的知識。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後,我們可以依靠別人的生產成果來生活,不需要親手造出一臺汽車,就可以享受汽車帶來的便利。低能的人也有了生存空間,可以讓基因傳承下去。

富足社會

憑藉高超的心智和多樣的技能,採集時代的人大概只需要每三天打獵一次,每天採集3-6小時,就足夠養活整個部落。根據生活地區或季節不同,工作時長也會有差別,但就算住在最貧瘠的沙漠地區,採集者每週也只需要工作35-40小時。

現代人平均每週的工作時長是40-45小時,甚至有些發展中國家能達到60-80小時。相比之下,採集者們有大把的時間聊八卦、講故事、陪家人。雖然有時候會遇到老虎或蛇,但他們倒是也不用擔心車禍和傳染病。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

化石證據顯示採集者很少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他們普遍長得高大又健康。這主要得益於飲食多樣,而且平時的運動量足夠。還有,當時的人類還沒開始馴化動物,唯一走得比較近的動物是狗。所以,那時候流感、天花、麻疹還沒有機會能通過家禽傳到人類社會。就算有偶發的病例,採集時代沒有高鐵和飛機,也沒法把病毒帶到世界各地。

現代社會,像新冠病毒這樣來自野生動物的傳染病,也可以藉助發達的交通條件,在人類社會引起傳播。

但是……

但是……

原始社會的人類飲食多樣,工作時間短,還沒有傳染病就一定比我們更幸福嗎?

有一個叫做亞契人的採集部落,他們有著現在看來難以理解的習俗。比如某位有價值的部落成員死亡,就要殺一個小女孩陪葬;有些成員病倒了無法跟上部落行進的速度,就會被拋棄在荒郊野嶺;年邁的亞契女性成了部落的負擔,年輕人很可能會用斧頭砍向她的腦袋……可另一方面,他們物質不多卻非常慷慨,部落裡不分地位高低,不會執著於成功和財富,他們最看重的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真誠的友誼!

你說,跟現代人比起來,誰更幸福呢?

相關文章

黑暗森林的終結者是區塊鏈嗎?

黑暗森林的終結者是區塊鏈嗎?

《三體》是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巔峰之作,為他拿下了科幻文學最高的星雲獎。改編的電視劇歷經多年,終於在2023年初和觀眾見面。作為大劉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