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蜘蛛,大家會想到什麼?是屋簷下精美的蜘蛛網?還是蜘蛛張牙舞爪捕食獵物的模樣?
在自然界中,蜘蛛幾乎都是捕食者,當然它們也會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為了更好地捕獲獵物,以及逃避捕食者的獵殺,一些蜘蛛變得不那麼像人們印象中的模樣,而是,像一隻螞蟻!

偽裝成螞蟻的蜘蛛。圖片來源:Ant misbehavin’ yogendra174

擬蟻行為:自然界中的「蛛思螞跡」
這種蜘蛛模仿螞蟻外觀的行為被稱為擬蟻(myrmecomorphy),已知有300多種蜘蛛會模仿螞蟻的外觀,是不是超出了大家的預料?
雖然螞蟻和蜘蛛都屬於節肢動物門,但是螞蟻是昆蟲綱,膜翅目,而蜘蛛則屬於螯肢亞門、蛛形綱、蜘蛛目,其二者的身體結構就截然不同:螞蟻呈現出昆蟲典型的頭胸腹三節以及六條腿;蜘蛛全身則只有頭胸部和腹部兩節,有八條腿。

擬蟻的蜘蛛和蜘蛛模仿的螞蟻。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
螞蟻和蜘蛛在形態上最大的差別就是身體的組成,三當然不能等於二,所以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隻螞蟻,大多數模仿螞蟻的蜘蛛都有一個「假腰」,它們腹部的一些區域會覆蓋著反光的毛髮,讓它們看起來像是擁有螞蟻的三段體節。不僅如此,擬蟻蜘蛛的眼睛周圍還會有彩色的斑塊,這使得它們簡單的眼睛看起來更像螞蟻的複眼。
除了外觀上的相似,擬蟻蜘蛛的行為也和螞蟻相似,它們的前一對腿會像觸角一樣,在頭部附近採用一種不穩定的鋸齒形運動模式進行揮動。
總的來說,擬蟻蜘蛛就是一隻披著螞蟻外套,有著螞蟻行為的蜘蛛,用一個詞總結,那就是「蛛思螞跡」。

捕食和逃避天敵:擬蟻的妙用
前面也提到了蜘蛛雖然是天生的獵手,但是也有許多其他捕食者以它們為食。所以蜘蛛的擬蟻行為主要有兩種作用:欺騙自己的獵物,方便自己捕食;以及欺騙自己的天敵,讓它們對自己失去興趣。
接下來,咱們就從方便覓食和逃避天敵兩個角度來進一步了解這種蜘蛛的神奇行為。
雖然大多數螞蟻個頭不大,但這並不影響螞蟻成為蜘蛛眼中危險的獵物,畢竟螞蟻也身披「重甲」,有些種類的螞蟻的下顎巨大,且還有毒,最可怕的是,大部分螞蟻往往都是成群結隊活動,要捕獵它們就要面對一挑多的局面。
但當蜘蛛披上一層偽裝後,結果就會大為不同。
科學家們在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後,對擬蟻蜘蛛們捕獵螞蟻的行為進行了總結:擬蟻蜘蛛通常會跳到一隻毫無戒心的落單螞蟻身上,並注入毒液將螞蟻咬死。而後,為了避免被其他螞蟻識破,擬蟻蜘蛛會將咬死的獵物擋在身前,作為盾牌,欺騙螞蟻的同伴,這讓螞蟻們相信擬蟻蜘蛛也是自己的同類,從而放縱蜘蛛將獵物帶離。

擬蟻行為在蜘蛛捕獵時的作用。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毫無疑問,蜘蛛那酷似螞蟻的外形讓它們的獵物降低了警惕心,同時還讓它們可以安全地將獵物帶回巢穴,而不在途中被螞蟻識破。
除了覓食,擬態還可以幫助蜘蛛逃離天敵的魔掌。
這類擬蟻行為是一種貝氏擬態行為(Batesian mimicry),其特徵就是無毒害的物種因模擬有害物種而獲利。在蜘蛛眼中,螞蟻是難啃的獵物,所以一些蜘蛛就會偽裝成螞蟻來欺騙其他比自己大的蜘蛛。
貝氏擬態行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跳蛛,跳蛛屬內的許多體型較小的物種都掌握著擬蟻的技能,因為同屬內的那些大塊頭在看到這些小不點時,並不會有兄友弟恭的情況發生,大多數時候,大型跳珠都是一嘴咬上去,把小型跳蛛當做自己的美餐。
一些科學家就發現,當把一隻螞蟻、一隻模仿螞蟻的跳蛛和一隻不模仿螞蟻的跳蛛和一隻大型跳蛛放在一起時,大跳蛛優先攻擊的對象大都是不進行偽裝的小跳蛛。

模仿螞蟻的跳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所以蜘蛛有時候偽裝成螞蟻,只是為了從同類嘴下逃出生天。

並不一定要模仿,「蛛假蟻威」也是一種選擇
說了這麼多模仿螞蟻的蜘蛛,其實自然界中還有一類蜘蛛,它們並不直接模仿螞蟻,但它們會通過和螞蟻做鄰居來「勸退」自己的天敵,將「蛛假蟻威」運用地淋漓盡致。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叫作花皮蛛的蜘蛛,它們十分擅長捕獵,當獵物進入自己的捕食範圍時,它會從頭部噴出一團帶有毒性的粘液,粘液可以困住和麻痺獵物。

花皮蛛在捕獵其他蜘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這種蜘蛛也很愛捕食跳蛛,花皮蛛通常在跳蛛的巢穴上方結網,小心地定位它們,以確保可以直接命中目標。
為了逃避花皮蛛的獵殺,跳蛛選擇向螞蟻尋求庇護。螞蟻的社會性和領地性使得它們成為跳蛛眼中具有極強吸引力的防禦者。
在種情況下,跳蛛並沒有模仿螞蟻,而是簡單地利用了和螞蟻的威懾力。事實證明,如果跳蛛的巢穴建在織工蟻的巢穴附近,花皮蛛就會遠離,因為螞蟻釋放的化學信號會讓花皮蛛敬而遠之。因此,螞蟻巢穴的存在往往會鼓勵跳蛛在附近築巢。
雖然在自然界中,體型大小很是重要,但蜘蛛和螞蟻的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和智慧都有可能勝過單純的武力。
不管是「蛛思螞跡」,還是「蛛假蟻威」,自然界總是會帶給我們一些驚喜和意外,不是麼?
參考文獻:
[1]Cushing, P. E. (2012). Spider-ant associations: an updated review of myrmecomorphy, myrmecophily, and myrmecophagy in spiders. Psyche, 2012.
Pekár, S., & KŘÁL, J. (2002). Mimicry complex in two central European zodariid spiders (Araneae: Zodariidae): how Zodarion deceives ant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75(4), 517-532.
[2] Huang, J. N., Cheng, R. C., Li, D., & Tso, I. M. (2011). Salticid predation as one potential driving force of ant mimicry in jumping spider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8(1710), 1356-1364.
[3] Li, D., Jackson, R. R., & Barrion, A. T. (1999). Parental and predatory behaviour of Scytodes sp., an araneophagic spitting spider (Araneae: Scytodidae) from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Zoology, 247(3), 29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