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01
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可能也同時發生在月球

小行星接近地月系統的想象圖
圖源:Juan Gartner via Getty Images
月球表面遍佈的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是其標誌性的地貌,當人類有機會仔細研究這些隕坑的時候,發現它們蘊含了非常豐富的資訊。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中心(SSTC)的科學家在對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月壤樣本的分析中,發現了一些微型玻璃珠,這種物質通常是在隕石撞擊時的高溫下產生的。結合廣泛的微觀分析技術,數值模擬和地質調查,他們認為這些玻璃微珠的產生時間約為6600萬年前。
這個數字在古生物學上有特殊的含義,那場被認為導致了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事件就發生在這個時間段內。也就是說,那次撞擊可能不是孤立事件,地球和月球同時都遭到了小行星的撞擊。考慮到天體運行的高速度以及月球比地球小得多,能同時擊中兩個天體意味著可能不是一兩顆遊蕩小行星攻擊了地月系統,而是一大群小行星同時飛來,對地球進行了多次撞擊,月球可能努力「擋槍」但是無濟於事。

火隕石雨大召喚術?
小編
參考文獻:
https://www.space.com/asteroid-impact-record-lunar-glass
02
美國加州最高法院裁定大黃蜂屬於魚類

有關判決的「形象化」
圖源:silvae/shutterstock.com,
Paulrommer SL/shutterstock.com,
conzorb/shutterstock.com, IFLScience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黃蜂不是魚,加州最高法院的法官也無意更改這一事實,但是在判決書中,他們確實將大黃蜂認定為「魚類」。這並不是說法官希望蜜蜂應該去學會游泳,而是將蜜蜂等昆蟲納入《加州瀕危物種法案》中所定義的「瀕危物種」,這樣它們就可以享受到各種法案規定的保護措施。
根據該州的瀕危物種法案,「瀕危物種」可以是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或魚類。根據這個定義,像蜜蜂這樣的昆蟲不在此列。為了讓對於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的蜜蜂類昆蟲納入保護範圍,多個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發起了多次訴訟,希望擴大法條的涵蓋範圍。對於這個法條未能與時俱進的問題,加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Tani Cantil-Sakauye在裁決中表示,立法機構可以自由澄清法律的含義,例如明確它也適用於昆蟲。
Xerces無脊椎動物保護協會瀕危物種主任Sarina Jepsen說:「我們對加州最高法院的決定感到非常高興。……今天的決定確認了加州瀕危物種法案保護適用於我們州所有瀕危的本土物種,對於保護本州的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法條加個兜底款不就得了:其他生物……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www.iflscience.com/rejoice-californian-supreme-court-confirms-that-bumblebees-are-fish-65474
03
通過基因校正來治療鐵貯積病

Michael Ott教授,Simon Krooss博士和第一作者Alice Rovai博士
圖源:Karin Kaiser / MHH
遺傳性原發性血色素病是最常見的先天性代謝缺陷之一,也稱為鐵貯積病。患者的身體無法代謝過量的鐵,這些鐵積聚在器官和組織中,導致了肝臟、心臟、胰腺、垂體和關節等部位的進行性損傷。這種病目前無法治本,只能通過放血、鐵鐵螯合治療等方法清除過量的鐵來減少損害,但是根本性的問題沒法解決。
漢諾威醫學院胃腸病學和內分泌學系的Michael Ott教授和Simon Krooss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已經找到了一種通過靶向基因校正的方法來治療這種基因疾病。在大多數情況下,鐵貯積病是由於位於6號染色體上的血色病基因HFE的缺陷引起的,父母雙方都攜帶這種缺陷時,後代就很有可能出現原發性血色素病。他們利用CRISPR / Cas技術修改了突變HFE基因中的一個微小的缺陷構建塊,並且這種修改只在DNA單鏈上進行,避免了無法預料的風險。
在小鼠模型試驗中,通過注射修改過的病毒載體,基因的校正率達到了12%。這個數字令人鼓舞,因為只要有5%的細胞具有了正常的基因,大多數遺傳疾病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下一步,研究人員希望嘗試僅發送鹼基編輯系統的mRNA,類似於針對SARS-CoV-2冠狀病毒的mRNA疫苗,這樣更安全更有效,並可能將成功率提高到30%至40%。

這是真正的「逆天改命」。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10-gene-therapy-iron-storage-disease.html
04
32億像素的巨型相機即將開始觀測南部星空

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工程師在LSST相機前合影
圖源:Jacqueline Ramseyer Orrell/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薇拉·魯賓天文臺(Vera C. Rubin Observatory)是一座建設中的廣視野巡天反射望遠鏡,已經持續了20年。其主要觀測設備是世界上最大、解析度最高的LSST數位相機,達到了32億像素。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團隊日前已將相機的精密機械零件組裝完畢,包括189個定製設計的電荷耦合元件(CCD)感光器,現在正進行預安裝測試,以確保這臺重達3噸的相機空運到魯賓天文臺前一切正常。
韋伯望遠鏡主要工作在紅外線波段,而魯賓天文臺的這部巨型相機則為可見光波段設計,雖然不像前者能清楚看見「創世之柱」,但它每晚都能收集20 TB的資料,以18000平方度的視角看到銀河系外的200億個星系,預測將發現170億顆新恆星,以及太陽系內的600萬個新天體。每隔三天進行一次的拍攝就像在製作一部長達10年的宇宙紀錄片,揭示天體的移動軌跡與亮度變化。相機的最後測試預計在2個月內結束,計劃在2023年5月運至魯賓天文臺安裝並進行第一次成像測試。

每三天20T?AI識圖,勢在必行。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www.cnet.com/tech/mobile/best-camera-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