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冥王星也算作行星的話,我們會發現太陽系的行星遠遠不止八顆。
余聰·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
我是來自中山大學的余聰,主要從事一些和天文相關的研究。今天很高興在這裡介紹一下系外行星。
這個 「系」是指太陽系,那麼有系外,肯定會有系內。太陽系內的行星,原來是九大行星,但是天文學家了發現最遠的那顆冥王星。
系外行星
已完成:10%//////////
其實有很多和它類似的小天體,如果把冥王星也算作行星的話,我們會發現太陽系的行星遠遠不止八顆。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圖上,靠內的有四顆,靠外有四顆,靠內的就是類似於地球的行星,靠外的話就是個子比較大,是氣態的巨行星。
那麼,太陽系外是什麼情況呢?

這張圖是太陽系在銀河系裡面的位置,大家看到黃色的一個小圈就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它和銀河系相比起來,確實微不足道,我們就是一個渺小的太陽系。
圖上的開普勒是探測系外行星的一個空間望眼鏡,這個黃色的三角型區域就是它所觀測的天區,其實這麼一個天區和整個銀河系比起來也是很小的。
但就是這麼小小的區域,天文學家在裡面發現四千多顆行星。

看這個圖上有很多旋轉的一些圓圈,這就是天文學家找到的行星。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行星距離中央的恆星距離遠近不同,顏色也不同,不同的顏色表示它的溫度也不同。
因為離主星距離遠近不同,它表面的溫度也會不一樣。因為遠近不同,它運動的週期也會不一樣,這些都是形態各異的行星系統,它們的多樣性遠遠超過天文學家的預期。
藉助空間設備,天文學家在系外行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上右邊這兩位科學家,是2019年系外行星的一些先驅的研究者,因為發現了第一顆在類似太陽恆星周圍的系外行星,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飛馬座51b:類木氣態巨行星,不適宜人類居住
質量~0.5 木星質量
半徑~2木星半徑
他們發現的是飛馬座51b,它跟我剛才說的太陽系靠外的那四顆一樣,是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這種氣態巨行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它的質量大概是我們太陽系內木星質量的一半。

▲ 類地行星
比鄰星b ~ 4 光年
大小和地球類似
開普勒還發現了一種類地的行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比鄰星,在比鄰星周圍發現了比鄰星b。
它距離我們大概四光年,它的大小和地球類似,它也可能處於宜居帶內,可能會有液態水存在,這樣一個行星是天文學家特別感興趣研究的目標。
行星目標非常小,天文學家是靠什麼辦法來觀測的呢?大概有兩類,一類是比較間接的辦法,還有一類是比較直接的辦法。

▲ 視向速度:多普勒效應
朝向觀測者速度為負,遠離觀測者速度為正
比較間接的方法,專業術語叫「視向速度」,比如我們在火車站月臺上等火車過來,火車呼嘯而過,當它朝向我們的時候,呼嘯音調越來越高;
離開月臺的時候,火車的音調會降低,音調錶示頻率,頻率的變化可以推斷這個火車的速度。
現在研究系外行星,就相當於有一個火車在這個星球裡面。圖上藍色點是行星,黃色點是恆星,因為恆星和行星相互繞轉,就相當於有一輛火車。它有時候會靠近我們,有時候會遠離我們,週而復始來回這麼運動。
在運動過程中就會產生像我剛才說的火車呼嘯的聲音,音調變高變低的效應,現在研究系外行星就不是火車發出的聲波,而是恆星發出的光波。
通過這個光波,它也有頻率,也會上升、下降,我們通過監測這個頻率的上升、下降,就可以推測行星的一些資訊。
大家看到這個像山峰一樣上去、下來,上去、下來,就是一個理想的示意圖,它會產生視向速度的變化。
但實際上天文觀測是這樣子的,大家看圖。因為天文學家也要靠天吃飯,如果當天天氣不太好,或者有云遮擋的話,我們可能拿不到資料點。

▲ 視向速度:多普勒效應
通過視向速度曲線,推測行星的物理性質
圖上黃色的點就是天文學家拿到觀測的一些資料點,如果你把那些點慢慢用曲線連接起來,就可以得到剛才上一幅類似的那個視向速度的曲線。
我們通過視向速度,來推測行星的質量。
除了推測行星質量以外,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得到一個很有用的資訊,就是行星繞恆星的軌道傾角。

▲ 行星的軌道傾角
最上面那一行圖就是恆星在自轉,黃色表示恆星,恆星一般也在自轉,我們知道太陽也在自轉,自轉一圈大概是27天。
它自轉的話,也會產生一個類似剛才說的火車那個效應,因為自轉它有一部分是遠離我們,有一部分是朝向我們。
那麼,看中間那一行圖,大家可以看到,紅色區域是遠離我們,藍色區域是靠近我們,有藍色、紅色在那裡打轉,就會產生相當於火車那樣的效應。
如果這個行星像左邊第一幅圖那樣平平的穿過,你可以看到它擋住藍色的部分跟擋住紅色的部分是對稱的;
第二行中間那幅圖,如果它有傾角,那行星擋住藍色的部分變少,擋住紅色的部分就會變多;如果傾角再大一點,如第三幅最右邊那幅圖,它完全不擋住藍色部分,它只擋住紅色部分。
最下面那一行圖是對應視向速度,最左邊的比較對稱,中間就不那麼對稱,最右邊就完全不對稱。天文學家就可以根據不對稱性來推測這個行星的軌道傾角,這對了解行星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資訊。
另外一種方法,是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通過凌星觀測系外行星。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報道有日食,這是因為月亮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把太陽的光擋住了,擋得多的話,就變成全食,擋得少就變成了偏食。

▲ 凌星觀測系外行星
如圖,光線隨著時間的變化,月亮繞過日面,開始沒有遮擋,它的高度、亮度就是最左邊那條比較平的亮度線。

▲ 凌星觀測系外行星
擋住的時候,相當於在底下挖出一個坑,然後當月亮慢慢地走出日面,亮度又會回升起來,就形成中間有個坑的光變曲線。
行星同樣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大家可以看這個小電影,如果行星處在恆星和地球之間,行星擋住它所圍繞的恆星,也會造成亮度的變化,形成一個坑。
通過凌星這個信號,我們就可以推測這個行星的大小。如果行星個子夠大,像月亮一樣,就可以變成全食;如果行星的個子小一點,可能挖的坑就比較淺,通過坑的深淺來推測這個行星的大小。
我們通過凌星觀測方法,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系統。

這其中有一個特別好玩的,我們紅矮星周圍發現了7顆行星,我們叫它「葫蘆7兄弟」。它和太陽系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這個非常緻密,相當於我們在太陽系水星軌道內,擺上7顆行星,而且他們排列非常緻密,排布也比較均勻。
這是很多系外行星不同於太陽系的特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著迷研究系外行星的一個原因。
剛才說的兩個都是間接的辦法,當然還有很直接的,比如說直接成像。

▲ 直接成像
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中有4顆星體,如果仔細看的話,有4顆亮點圍著中間那一團在運轉,這個就是通過給行星直接成像拍攝到的4顆系外行星。
這裡有一個技術難點,因為在地球上會碰到湍流,如果大家坐飛機,有時候空乘人員會提醒我們飛機在顛簸,那就是說遇到了湍流,湍流就會引起振盪。

如果望遠鏡遇到了空氣中的湍流,這個像就會抖動,那樣的話就看不清楚。如果用合適的技術把這個抖動剔除掉,類比我們給近視眼戴上了近視眼鏡,感覺世界突然一下變得好清晰。
這幅圖表示這種技術,就可以用到左邊這個系外行星的探測上面來獲得它的直接成像。
當然這是在地球上,現在也把望遠鏡放到天空上去,我國和國際的研究水平在這個領域還有差距,但是我們也在奮起直追。

▲ 系外行星迅猛發展
上左:Kepler 上右:TESS 下:CSST
最下邊這個圖就是空間站工程的巡天望遠鏡,天文學家在這個望遠鏡上擺了一個星冕儀。
它不僅可以著眼於宇宙學的研究,還可以探測系外行星的大氣,相當於直接給大氣成像,然後探測系外行星大氣裡面的一些資訊。
比如它的化學組成,它的溫度分佈等,還可以得到很多系外行星的知識。未來系外行星一定也可以做出很重大的發現。
系外行星是怎麼形成的?
已完成:60%//////////
我們發現這麼多系外行星,大家肯定會好奇這個系外行星怎麼形成的。
這個扁平的結構,叫做吸積盤。大家可以看到行星在這個盤裡慢慢地聚集、長大,然後盤慢慢消失。
行星就圍繞中央的恆星在旋轉,形成我們現在觀測到的多樣化的行星系統。

▲ 行星形成的基本過程
行星形成過程有四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首先是分子云的塌縮,塌縮之後,比如說縮小一千倍,然後形成吸積盤。
吸積盤和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盤慢慢消散掉,只留下中間繞恆星旋轉的行星。
在第一步到第二步的時候,這個當中會發生體積收縮,這裡面有一個新名詞叫「角動量」。
如果大家看過花樣滑冰運動員就應該理解了,花樣滑冰運動員在開始的時候,把手打開,旋轉得很慢。當他收攏的時候,他就會旋轉得很快,這說明角動量是守恆的。
當它收攏的時候,相當於第一幅圖分子云在塌縮,塌縮的時候,角速度就會增大,就像廚師甩出印度飛餅一樣,會甩出一個餅狀的結構,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吸積盤。
這個吸積盤對行星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了這個盤大概有兩個通道可以形成行星,這取決於這個吸積盤的質量。
第一個通道就是當這個吸積盤的質量夠大,因為大質量的吸積盤裡面的引力不穩定性。
引力的話就相當於牛頓發現蘋果落地,就是因為兩個物體之間會相互吸引,大質量吸積盤就會形成大質量的行星,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小電影。
這個吸積盤在形成的時候會旋轉,你可以看到一個像S型的結構,然後這些S相互碰撞,最中心形成一顆很亮的恆星。
在外圍,大家仔細看會有兩個很亮的斑點,出現第一個,現在第二個也出現了,這兩個斑點就是形成了大質量行星。
第二個通道就是如果吸積盤的質量比較小,引力不穩定性就不工作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小質量的,看到它只是在那兒轉轉轉,並沒有出現剛才說的那種小的很亮的斑點,只是中間形成了一顆恆星,就沒有形成周圍的行星。
在這個通道上,塵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塵埃→星子→行星胚胎
這個通道里面,盤裡不光有氣體,還有塵埃,塵埃像我們通常所說的PM2.5,很小的顆粒,相互碰撞,粘在一起,逐漸長大。
長大以後變成星子,這個星子可能變成巨大的岩石塊,達到公里量級,就是一公里大小的這種大石頭,在行星形成早期會有這種,而且非常多數目。
這些公里大小的石塊在繞著恆星飛舞的時候,它們之間同樣也會相互碰撞,相互吸引,它們還會長得更大,就形成行星胚胎,個體估計像月球大小。
另外還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引力佔優,非常強。這時候行星胚胎和這個吸積盤就會發生相互作用,這裡可以看一下動畫。行星胚胎相當於一個石頭扔到一個水池裡。
大家可以看到石頭相當於中間最亮的那個點,石頭在橙色的水池裡會激起一團漣漪,這就是行星胚胎和這個盤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果。
除了產生漣漪之外,行星還會朝向中央的恆星遷移。大家可以看這個圖,行星不光圍著恆星在旋轉,而且在旋轉的時候也在不停的旋進。
理論表明旋進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沒有什麼機制阻礙它的快速遷移,我們一般都看不到行星,它都會被周圍的恆星吞掉。
漩渦不穩定性
已完成:90%//////////

我們也做了一點小事情,就是採取辦法減慢它的遷移,這個叫做漩渦的不穩定性。
如果大家生活中有經驗,比如說一個盤裡的結構不是那麼光滑,比如一個水流裡面突然立起一塊石頭,石頭後面就會出現一些小漩渦。
吸積盤裡面也有類似的情況,也會導致漩渦出現,有可能極大的減慢行星往內旋進的速度,我們就有機會在這個盤裡看到存活下來的行星。
除了行星,這個石頭在水池裡激起漣漪,它還可以把周圍的氣體給吸過來。

最開始說八大行星的時候,有類木氣態巨行星和類地的固態行星。
行星在形成過程中,如果它有能力把這個氣體吸到周圍,吸足夠量的話,就有可能長成氣態的巨行星,像類木的行星;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吸足夠的氣體,或者說氣體在它吸的時候完全消散掉了,沒東西可吸,那它就會變成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
以上就是給大家粗略介紹了一下行星系統怎麼形成,怎麼觀測的問題。但實際上這裡面有很多未解的謎題,如果我的報告能夠吸引到更多年輕人關注的話,我這個報告的目的就達到了。
謝謝大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