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國科普博覽大家族
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百度貼吧裡有個神奇的吧——鳥吧,這兒是一群鳥類愛好者的聚集地,大家平時在裡面都是交流些觀鳥心得。然而每年春夏交替之際,鳥吧的首頁總會湧現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討論帖:
這是鴿子嗎?請問為什麼在我家空調外機上搭窩……
窗臺來了只鳥,這窩搭得可真離譜!
這是什麼鳥?竟然在花盆裡隨地大小蛋……
不用點開帖子,筆者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能幹出這種蠢事兒的鳥,只能是它:珠頸斑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一眼看過去就不太聰明的鳥,憑藉著一股子傻勁,得到眾多觀鳥愛好者的喜愛,由於其平時都是「咕咕」地叫,所以便人送外號——「傻咕咕」!
Part.1
傻傻憨憨,非常可愛
珠頸斑鳩的傻勁,首先來源於其略帶喜感的長相,尤其是那對小眼睛。在圓滾滾的身體的映襯下,珠頸斑鳩的眼睛顯得並不大,加之虹膜顏色又比較淺,多為橙色或橙黃色,也有部分是粉紅色 ,導致瞳孔和眼球之間有著很明顯的間隙,這種面相被稱為「四白眼」,給人的感覺就是傻愣愣。

圖片來源:Macaulay Library
不光長得傻,珠頸斑鳩的鳥類迷惑行為也不少。
飛得好好的,突然一個轉向,結果撞上玻璃窗、廣告牌還不算啥,個別傻咕咕甚至直接往行人身上撞,只留被撞的網友在那原地懷疑人生。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並且珠頸斑鳩還繼承了鳩鴿科「不怕人」的優良傳統。城市裡諸如麻雀一類的小鳥在覓食時,一看到有人靠近就會立馬拍拍翅膀跑路,而珠頸斑鳩則往往會像傻狍子一樣,先梗著脖子看看這人到底想幹嘛,動作不大的話就埋頭繼續吃。在國內的一項研究中,珠頸斑鳩表現出的對人為干擾的耐受性,竟然與喜鵲這樣頭鐵的鴉科大佬相當,實在是令人佩服。
珠頸斑鳩幹過的傻事還不止於此,它們搭鳥巢的「高超技巧」同樣也是一絕。作為鳥類中首屈一指的「擺爛大師」,珠頸斑鳩搭的窩,說是爛尾樓都有點抬舉它們了,基本上只要能看出來是個巢的形狀,就算是豪宅。
因為絕大部分時候,珠頸斑鳩的巢長這樣……

圖片來源:微博 @華美極樂鳥
以及這樣的……

圖片來源:微博 @華美極樂鳥
個別鳩,還會直接在人家花盆裡「隨地大小蛋」……這些巢別說遮風擋雨了,光是看它們坐在樹枝上就感覺硌得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可就是這樣一種大家嘲笑為「能活下來全憑運氣」的傻鳥,卻是鳥類適應人類社會的典型,是城市中繁衍生息得最好的鳥之一。所以千萬別小瞧了珠頸斑鳩,它們小小的眼睛裡面,或許藏著某些大智慧呢~
Part.2
戴珍珠圍脖的野鴿
在深入探究珠頸斑鳩的「大智慧」前,咱還是得先對這種鳥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為我國南方地區極為常見的一種城市鳥類,珠頸斑鳩常常被大夥兒稱作「野鴿子」。這也難怪,傻咕咕與家鴿的確是親戚關係,二者同屬於鴿形目,鳩鴿科,從體型到生活習性上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但一個「野」字,也意味著珠頸斑鳩還是有所不同的。
珠頸斑鳩最為顯著的不同,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來——「珠頸」。這種外觀灰不溜秋的鳥普遍體長在30釐米左右,個頭與鴿子相似,遠看確實有點兒傻傻分不清。但只要稍微靠近些,就能發現這小傢伙那是相當的有辨識度,它的頸部兩側密佈著白色斑點,彷彿披著一條由珍珠織成的圍脖,鳥如其名。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珍珠圍脖」只有成年鳩才有,是傻咕咕從青澀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圖片來源:Macaulay Library
珠頸斑鳩的另一大不同,則是它喜歡在地面活動的習性。與在古代承擔送信工作的家鴿不同,珠頸斑鳩的飛行能力非常弱。相關研究顯示,珠頸斑鳩平均飛行高度只有5.8米,最高也不過12.2米,並且飛行時長也不持久,是個十足的「走地雞」。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珠頸斑鳩喜歡在公園草坪上踱著小碎步覓食,看到人來了也不立馬飛走,人家只是真的不擅長飛行罷了……

正在地上覓食中的珠頸斑鳩
圖片來源:Macaulay Library
與珠頸斑鳩長得像的,除了家鴿,還有火斑鳩和山斑鳩,都是國內很常見的城市鳥類。這兩個傢伙長得更像,經常被人搞混。
山斑鳩與珠頸斑鳩體型類似,區別在於翅膀上非常明顯鱗片狀橙色紋路,所以又被叫做「虎紋斑鳩」;而火斑鳩則要明顯小上一號,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後頸的半圈黑色領環。

山斑鳩(左)和火斑鳩(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家以後見到「野鴿子」在小區草坪上尋找草籽時,可別再叫錯名字了!
Part.3
傻咕咕的立足之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森林、草地、河流、湖泊這些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正在逐漸被人類佔據。很多鳥類都不太能忍受在鋼鐵水泥叢林中的生活,但珠頸斑鳩是個例外,它很好地適應了人類社會,活得相當滋潤。
這種看起來傻乎乎的,還不太善於飛行的鳥是怎麼做到的呢?總結起來就是——隨遇而安。
首先食性的方面,珠頸斑鳩作為純粹的植(雜)食鳥類,一點兒也不挑食。從稻穀、玉米、小麥這些農作物種子,到樟樹、楝樹、薔薇這些城市常見綠化喬灌木的種子,乃至蠅蛆、蝸牛、昆蟲這些軟體動物,就沒有它不吃的,在某些地區甚至還觀測到珠頸斑鳩偷吃貓糧和狗糧。如此隨遇而安的食性,使得珠頸斑鳩在城市裡的食物來源相對充足,受季節性影響很小。
並且珠頸斑鳩的消化能力也相當不錯,可以很好地吸收食物養分。國內的相關研究表明,珠頸斑鳩腺胃復管腺裡面的竇上皮細胞、肥大細胞和嗜銀細胞共同締造了一個強大的消化系統,既能調節胃腺消化吸收營養物質,也能構建較為完善的黏膜防護屏障,用於抵抗應激和病原微生物,使其能應對各種食物的消化。

一隻珠頸斑鳩正在吃疑似狗糧的東西
圖片來源:Macaulay Library
更為可貴的是,餵養幼鳥對成年珠頸斑鳩也相對容易。繼承了鴿形目典型的以「鴿乳」育雛的習性,珠頸斑鳩幼鳥剛孵化出來的那幾天,親鳥嗉囊腺會分泌一種富含蛋白質的物質來餵養它。當小斑鳩稍稍長大一些後,親鳥則直接將食物分解成半消化的植物性食糜餵給它。與那些需要用蟲子育雛的鳥類比,珠頸斑鳩餵養幼鳥簡單多了,即使在蟲子蟄伏的時候也能順利撫養長大。
除了很能吃,傻咕咕在繁殖上也是一把好手。
珠頸斑鳩幾乎全年都在發情。從下方的統計圖不難看出,每年的4~8月是珠頸斑鳩的繁殖高峰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每當春夏交替之際,貼吧總會湧現大量有關珠頸斑鳩築巢的討論帖~甚至在有些地區的秋冬季節,也時常能聽見雄斑鳩亢奮的求偶叫聲。

珠頸斑鳩繁殖的年度週期
圖片來源:Macaulay Library
有意思的是,雄斑鳩求偶時會在雌性旁邊點頭鞠躬,嘴裡還會發出討好聲音,極其魔性……

二傻子無疑了
圖片來源:網路
而傻咕咕在人們的窗臺、花盆等地方築巢,則是最具「大智慧」的操作。一方面儘管鳥巢有點不講究,但充分利用周圍有利地形遮風擋雨,營巢期也因此縮短了,可以儘快進行產卵,大大提高了繁育效率;此外珠頸斑鳩在人類環境進行繁育,可以藉助人類的庇護,有效避免紅隼等天敵的侵害,幼鳥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正所謂「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並且大部分被珠頸斑鳩霸佔陽臺的網友,還是很縱容這個傢伙的,會時不時給它投餵點吃的,非常有愛了!
如今,原本只是在南方地區常見的珠頸斑鳩,最近幾年已經開始出現在吉林長春等東北地區,對城市環境對適應能力讓人佩服。這麼厲害的咕咕,你還會覺得它傻嗎?
Part.4
給傻咕咕們留一份善意
隨著田野退去,高樓拔地而起,我們的城市再也不是那個可以任由鳥類翱翔的樂土,但珠頸斑鳩們卻從未離我們遠去,實在是這鋼鐵水泥叢林中的一種美好。
所以請善待這些可愛的生靈,不要去驚擾它們的繁衍生息,有能力的話也可以為它們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去處。或許有一天,你就會驚喜地發現,陽臺上多了一對珠頸斑鳩鄰居,正瞪著圓圓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屋內。當然,還有它們的「擺爛」巢。
參考文獻:
[1] Higgins, P. J., and S. J. J. F. Davies (editors). (1996). Handbook of Australian, New Zealand & Antarctic birds. Volume 3.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鮑明霞,楊森,楊陽,周盛,李春林. 城市常見鳥類對人為干擾的耐受距離研究. 生物學雜誌. 2019, 36(01)
[3] Baker, ECS (1928). The Fauna of British India. Birds. Volume 5.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pp. 241–245.
[4] Walker, R. L. (1978). Final report, Keehi Lagoon and mitigation areas bird survey. Honolulu, HI: Ralph M. Parsons Co.
[5] https://birdsoftheworld.org/bow/species/spodov/cur/foodhabits.
[6] 鍾聖偉,李菁,宋偉,劉佳,謝若怡,餘鵬程,周作紅,張暉. 珠頸斑鳩腺胃復管腺顯微結構與組織化學研究.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18,45(02)
[7] Schwartz, C. W. and E. R. Schwartz. (1949). A reconnaissance of the game birds of Hawaii. Territory of Hawaii: 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Agric. and Forestry.
[8]《中國鳥類分類與分佈名錄》(第三版)(鄭光美 2017)
[9] 《珠頸斑鳩為什麼能成功》,重拾自然,2022-02-27
[10] Goodwin, D. (1983). Pigeon and Doves of the World. 3rd edi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Y, USA.
來源:科學大院
本文已獲轉載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