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隔三岔五會出現這麼幾個熱議話題:
你是圓頭還是扁頭?扁頭最扁能有多扁?還有好多人說,不喜歡自己巨扁無比的腦殼,梳馬尾不好看,但這居然是小時候爸媽特地幫自己睡出來的頭型。
(你現在是不是正摸自己的後腦勺?)

過分真實了
圖片來自網路
咱爸咱媽堅持要給咱睡出個扁頭的執念,到底是哪裡來的?
為啥要追求一個如此獨特的後腦勺呢?而且顱骨那麼堅硬,真的能靠「人工」來塑形嗎?

圖片來自:quizlet
#
誰是扁頭?我!
之前有些網友熱衷於論證「為什麼北方人後腦勺是平的,而南方人是圓的」。這其實挺無厘頭的,而且準確性很成問題。但曾經一度,這個差異在中國是很受重視的。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時候,起義軍為了辨認混進武昌市民中的滿族士兵,會去摸可疑人員的後腦勺:扁平的就是滿族人,圓潤的就是漢族人。民國時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一書中就有記載:「辛亥之役,摸腦骨以別滿漢,以滿人平直而漢人硬起也」。
滿漢兩族的後腦勺不一樣,這在清代可以說是屬於公開的秘密。乾隆下令修訂的《滿洲源流考》中早就解釋了原因:「國朝舊俗,兒生數月,置臥具,令兒仰寢具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匾。」原來,滿族人民的後腦勺也不是天生就扁平,而是因為「仰寢」而睡平的。

你平時習慣平躺睡覺嗎?
滿族有種嬰兒臥具叫「悠車子」,其實就是懸掛於高處(如房梁)的搖籃。很多東北家庭都有用它育兒的習俗。
民間說的「東北八大怪」中,「養活孩子吊起來」就是指悠車子。在過去,東北山林茂密,將搖籃高高吊起,是為防止大人外出時野獸襲擊嬰兒。為了避免嬰兒滾落,還常常需要把孩子固定一下。
小嬰兒在悠車裡,只能仰臥不能翻身,再加上材質較硬的枕頭,就比較容易睡扁了頭。

悠車子
圖片來自網路
#
腦殼的「可塑性」
成年人的顱骨相當堅硬,不論用什麼臥具、怎麼睡,也不可能再把腦袋形狀給睡變了。但在人類嬰幼兒時期,頭顱的可塑性確實相當強,甚至遠高於其他的哺乳動物。
新生兒包裹大腦的幾塊骨片不僅比較軟,而且相互之間還留有很大的縫隙。要是你身邊有小嬰兒,可以輕輕摸ta的頭頂和後腦勺,就能感覺到兩處最大的骨縫(囟門)非常軟,仔細觀察甚至能看到頭皮隨著呼吸的起伏。

囟門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類演化出了哺乳動物中比例最大的頭顱,用來裝載發達的大腦。然而這使分娩成了難題——為了順利擠出產道,嬰兒的頭骨變得柔軟可塑,這也為大腦以後的發育預留出了生長空間。

因此人在嬰兒時期,頭骨在結構上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擠壓變形,腦後枕骨也比較纖薄柔軟。如果長期仰臥,枕骨就會變得更平,整個頭形也會相對變扁。
隨著嬰兒成長,顱骨逐漸長大增厚,2歲左右骨縫閉合。不過在5歲之前,頭顱形狀仍然有一定可塑性,只要適當調整(多側臥少仰臥),被擠扁的後腦勺都還有機會復原。5歲之後,頭骨結構就基本定形了。

逐漸圓潤的一顆頭
圖片來自:omibaby
#
扁頭闊面,不算南北差異
滿族入關定鼎中原後,不再需要悠車子防野獸了。然而扁平頭作為滿族的族群標誌,已經成為一種審美。清代男子腦後都要留髮辮,人們覺得扁平頭扎辮子也更好看。
因此整個清代,滿族仍然熱衷於把孩子的頭睡扁平。

此外,由於八旗子弟身份尊貴,年歲一久,漢族百姓也逐漸有人追求扁頭,尤其在北方。近代以來,又開始闖關東,民間滿漢習俗進一步融合,睡扁頭在華北也變得更為普及。
憑心而論,習俗導致的扁平頭形,在中國還談不上南北差異。比如西北地區,漢族人民就很少講究把後腦勺給睡平。
而在南方閩粵等地,一些大家族也喜歡讓嬰兒仰臥、睡硬枕,但並不是為了後腦勺。孩子長期仰臥,頭形就會兩側鼓、前後扁——後腦變扁平的同時,臉龐也會變得寬闊。終於找到我臉大的原因了 !(bushi)

傳統面相上,闊面不僅能讓五官長得疏朗大方,而且氣質威武、引人注目,是有福氣的長相。
其實這是漢族(士大夫階層)自古以來的審美取向,與滿族風俗無關。
#
世界各地的怪腦殼
由於嬰幼兒階段頭骨的可塑性挺強,世界各地還出現了一些刻意追求不同頭顱形狀的族群。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些頭型,跟他們一比,我覺得我的頭……扁點就扁點吧。

北美原住民奇努克人用特製的夾板,給嬰兒的頭顱塑形,日後長成的「完美」結果,應該就是畫中成年人的樣子。(圖為19世紀油畫)

南美秘魯3~8世紀的古墓中,墓主人的後腦被塑造成朝天柱狀,有人猜想這與玉米崇拜有關。

法國西南部圖盧茲地區、非洲中部的芒貝圖人都以狹長頭顱為美,捆綁嬰兒頭部的習俗,前者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後者至20世紀中葉。圖片來自:snopes.com

古埃及壁畫和雕塑中,也有很多後腦狹長的人物。有學者懷疑王室天生畸形加近親結婚,狹長顱骨被視為貴族標誌,引起國民普遍模仿。
撰文 | 袁邊
部分圖片來自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高興
本文原載於《博物》2020年8月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博物 作者:袁邊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高能所立場
編輯:喵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