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降雨等水文過程對水庫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強降雨及暴雨等極端降雨事件頻次和強度都將增加,由此導致的徑流增加可攜帶流域及周邊城市大量懸浮物、營養鹽、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進入湖庫水體,必將對湖庫物理化學過程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運林團隊在千島湖利用原位高頻浮標和遙感資料開展了強降雨事件對水庫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千島湖在2009-2014年間,強降雨事件引發的高渾濁區水體面積範圍為41.3km2到148.1 km2不等,雨後河口懸浮物濃度(6.6 ± 1.0 mg/L)顯著高於雨前(3.7 ± 1.3 mg/L)。其中遙感影像觀測到2010年2月21日至3月12日的一次較大的降雨事件造成千島湖高渾濁區面積高達148.1 km2,約佔水庫面積的四分之一,最遠輻射距離可達13.3 km。高渾濁區面積、懸浮物濃度與降水量存顯著正相關,隨降雨強度增加而增加。

研究還發現,強降雨可以引發千島湖河口區水體的完全混合,徹底摧毀溫躍層,改善水體的溶解氧水平;大雨和中雨可以顯著降低水體的熱穩定性,擴大混合範圍,同時對錶層水體的復氧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中雨還會誘發原本的單溫躍層結構轉變為雙溫躍層結構。降雨對水體分層的弱化作用主要透過降低表層水溫和增加徑流、提高物理擾動強度來實現。此外,在過渡區和深水區的觀測結果顯示,這些區域的熱力分層狀態僅對暴雨事件具有明顯響應,而且從上游輸送來的大量有機物滯留於溫躍層內部,不能被快速地輸移和分解,從而消耗溶解氧,惡化底層水體化學環境。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水文領域刊物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al Processes上。

基於遙感估算模型估算得到的降雨前和降雨後新安江總懸浮濃度和高渾濁區的空間分佈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