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哪些地質災害?

儘管秋天已經來臨,但正在看此文的小夥伴們,恐怕對今年的高溫天氣印象深刻,甚至有些仍然在高溫中備受煎熬。「今年在未來十年中最涼快」的新聞雖然已經得到了闢謠,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溫度逐年持續走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圖1)。面對高溫,我們人尚可以選擇棲居在空調房裡享受清涼,而大自然的江河湖海、山川峻嶺,卻不得不暴露在烈日之下。氣候變暖,會導致哪些地質災害呢?

圖1 多個機構測定的全球溫度變化圖

(圖片來源:NASA)

Part.1

冰川消融(Glacier melting)

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冰川首當其衝。通過全球區域溫度變化圖可以看到,極地、格陵蘭島、我國的青藏等高寒地區的溫度變化幅度較大。而這裡正是冰川廣佈的區域。

圖2 2021年全球溫度與1951-1980年平均值的比較圖。

可以看到,兩極地區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最大。

(圖片來源:NASA)

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冰川呈現出加速退縮的趨勢。根據衛星圖像,全球75%的冰川都在萎縮,只有8%的面積增長。而NASA的衛星監測資料則顯示,僅在2003-2007這四年,地球上南極、北美阿拉斯加和北極格陵蘭島的陸地冰川就融化了超過2萬億噸[1]。

位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奧克冰川,形成於約700年前,卻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面積從16平方公里減小到了不足0.7平方公里,在2014年被正式宣告「死亡「,成為第一個被宣佈死亡的冰川。2019年8月18日,冰島主要官員及科學家前往冰川原址,為冰川舉行「葬禮」。它的墓碑上刻著「給未來的一封信」,希望可以藉此呼籲全球關注氣候變暖對冰川的影響。

圖3 奧克冰川(Okjokull)消融前後對比

(圖片來源:NASA)

(圖片來源:NASA)

圖4 2019年8月18日,人們為奧克冰川舉行了「葬禮」。

(圖片來源:https://viaggi.corriere.it/eventi/islanda-funerale-del-ghiacciaio-okjokull-seva-project/)

在中國,冰川消融的問題同樣嚴峻。中國是世界冰川資源大國。根據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1978-2002年開展)資料統計,中國境內冰川共計 46377 條,總面積 59425km²;而2014年發佈的《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則顯示,中國境內面積超過 0.01km² 的冰川共有 48571條,總面積達51766km² ,短短二三十年,中國境內冰川就減少了約20%。

圖5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貢嘎山東坡的海螺溝冰川

(圖片來源:海螺溝景區官網)

冰川快速消融,會帶來諸多災難性的後果,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海平面上升,據NASA的資料表明,目前全球海平面較1870年已經上升了20釐米,且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加快,從1990年代的2.5毫米/年,增加到了現在的3.4毫米/年。而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SCAR)發表的報告表明,南極西部冰川融化加速,預計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會上升1.4米,全球10%以上的人口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1]。

圖6 NASA根據衛星資料分析的1992-2014年全球海平面變化。(圖片來源:NASA)

同時,冰川融化也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損失。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共約2825×104km3而其中的85%是儲存於冰川[2]。冰川消融將會大大影響水文狀況與生態環境。同時,冰川融化也會大大增加冰川的不穩定性,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災害。

Part.2

冰崩(Ice avalanche/Glacier Collapse)

如同巖體崩塌一樣,冰崩是指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大塊冰體甚至整條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冰川內部破裂面或脆弱面,脫離母體而迅速傾倒或滑塌、墜落的現象,是最激烈的冰川災害形式。在歷史上,冰崩災害曾多次發生,但往往規模較小、頻率較低。而近些年,冰崩災害卻頻繁發生,規模也較大,發生原因也與氣候變暖關係密切。一方面,冰川融化本身就會增加冰體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融水進入裂隙,也會對冰體產生壓力並起到潤滑作用,大大增加崩塌的危險性。

表1 截至2016年,歷史上有記錄的大型冰崩災害記錄[3]

2016年7月17日,我國青藏高原阿里地區阿汝錯湖區冰川群53號冰川,從海拔大約5800米處斷裂,斷面寬2.4公里,扇長5.7公里,碎冰滑落至海拔5000米左右,面積達9.4平方公里,造成9人遇難。2個月後,其南側的50號冰川同樣發生冰崩事故。如此大規模的冰崩發生在冰川活動一直較為穩定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區,實為罕見,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圖7 西藏阿里地區53號冰川冰崩前後遙感圖。

(圖片來源:文獻[4])

(圖片來源:文獻[4])

圖8 阿里冰崩發生後,救援隊正在實施救援。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2021年2月7日,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查莫里(Chamoli)地區冰川崩塌,引發阿勒格嫩達河(Alaknanda)和杜利恆河(Dhauli Ganga)的大規模洪水,沖毀沿岸居民房屋和兩座水電站工程,造成周邊地區數千人被迫緊急撤離,超過200人死亡或失蹤。

圖9 冰崩引發了洪水,造成巨大災難。

(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而就在不久前2022年7月3日,義大利北部馬爾莫拉達山區(Marmolada)一處高山冰川同樣發生崩塌,山頂的冰蓋垮塌後,夾雜著石塊在海拔3300多米的山上傾瀉而下。造成11人死亡,8人受傷。

圖10 救援直升機正在緊急救援

圖10 救援直升機正在緊急救援

(圖片來源:Washington Post)

冰崩災害的發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災害性,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災難。若冰崩發生的海拔較高,還能夠進一步誘發冰磧物碎屑流、冰川泥石流、冰湖潰決等次生災害。

Part.3

冰川躍動(Glacier surge)

冰川並非靜止不動,而是在重力作用或下部基岩變形的影響下,時刻發生著緩慢的運動,速度從每年數米至上百米不等。而冰川躍動是一種特殊的冰川運動現象,它是指冰川在數天或數十天內以超出正常運動速度數十倍甚至數百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前進,是冰川不穩定的一種表現形式。

圖11 位於阿拉斯加的馬拉斯皮納冰川(Malaspina Glacier, Alaska)從陡峭的山谷溢出到平原上。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

冰川躍動,一類是在氣候寒冷條件下,由冰下壓力增高發生壓融並潤滑冰川導致躍動;另一類是在氣候較溫暖條件下,由冰川融水向下遷移導致冰下靜水壓力升高而潤滑產生躍動[5]。冰川躍動,將會淹沒草場、農田、房屋,對基礎設施等造成破壞。

圖12 2015年5月新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發生躍動後停止,圖中紅色部分運動速度發生明顯變化。此次躍動造成草場和部分房屋被淹沒[6]。(圖片來源:文獻[6])

Part.4

冰湖潰決(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 GLOF)

冰湖是以現代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源或在冰磧壟窪地內積水形成的天然水體,包括冰川末端湖、冰川表面湖、冰川補給湖等類型。

冰湖潰決洪水,指的是由冰湖壩體垮塌、大量排水而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冰湖壩體潰決的原因有很多,如冰川運動、流水侵蝕、水壓超過壩體承載力、巖體和冰體崩塌、地震等,均會導致冰湖潰決。而氣候變暖,高溫天氣導致的冰體融化,近年來也成為冰湖潰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13 2002年8月14日,位於阿拉斯加的哈巴德冰川(The Hubbard Glacier,Alaska)被史上第二大冰湖潰決洪水所淹沒。(圖片來源:Wikipedia)

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是冰湖潰決的高發地區,這裡地勢高,氣候寒冷,冰川廣佈。冰川融水匯成河流,使這裡成為長江、黃河等幾條大河的發源地,因此被譽為「亞洲水塔」,融水也匯聚成了眾多冰湖。有學者統計,天山山脈、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等地冰湖潰決洪水頻發,其中猶以喜馬拉雅地區為最。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區,平均每年發生1.3起潰決事件[7]。而冰崩、冰川滑塌、上游來水是導致冰湖潰決的主要原因,而這些都與氣候變暖脫離不了干係。

圖14 亞洲高山區冰湖潰決洪水事件分佈[8]

(圖片來源:文獻[8])

冰湖潰決洪水突發性強,往往對下游造成災難性的侵蝕與破壞。例如,2013年7月5日,位於西藏自治區嘉黎縣的然則日阿錯潰決,受災人口達1160 人,49座房屋被毀,大量農田、橋樑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 7億元。

圖15 西藏嘉黎縣然則日阿錯湖泊範圍變化圖。該湖在1970-2013年6月16日期間面積由0.16km²增長至0.58km²,潰決後分離為兩個小湖。持續降水和氣溫回升造成的雪崩和冰崩導致了這一災害[9]。(圖片來源:文獻[9])

Part.5

冰川泥石流(Glacial debris flow)

冰川泥石流是指在高山冰川環境下由冰川洪水與冰川或其他寒凍風化沉積物所形成的泥沙流,具有突發性強、運動速度快(可達200km/h)、運動距離遠(可波及數十公里)、規模大(體積可達百萬立方米)的特徵[5]。與一般的泥石流一樣,其發生也需要具備能量(陡峭的地形提供重力勢能)、物源(豐富的鬆散堆積物如冰磧物、冰水沉積物)和水源(冰雪融水或冰湖潰決洪水)這三個條件。根據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冰川消融型泥石流、冰崩雪崩型泥石流和冰湖潰決型泥石流。

圖16 冰川消融型泥石流,這類泥石流一般規模較小,流速較低,往往在山前形成坡度平緩的泥石流灘地[10]。

(圖片來源:文獻[10])

(圖片來源:文獻[10])

圖17 冰崩泥石流,這類泥石流沖刷強,沿山谷下洩沖刷出V形滑道。(圖片來源:文獻[10])

圖18 冰湖潰決型泥石流,這類泥石流規模大,破壞性強。(圖片來源:文獻[10])

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中巴喀喇崑崙公路,穿越了喀喇崑崙-喜馬拉雅地區。在懸殊的地形落差、頻繁的地震、活躍的冰川運動和極端降雨等眾多環境因素影響下,冰川泥石流極端發育,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最險峻的公路之一[10]。

表2 2008-2011年中巴公路主要冰川泥石流事件

(表格來源:文獻[10])

(表格來源:文獻[10])

Part.6

凍土退化(Permafrost degradation)

凍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凍結的土壤。根據凍結時間長短,可以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其中,多年凍土是指存在時間兩年以上、溫度低於0℃的岩石或土壤,也常常被稱為「永久凍土」。一般來講,土壤根據溫度差異可以分為三層:接近地表的土壤在夏季融化、冬季凍結,被稱為「活動層」(active layer);隨著土壤深度增加,溫度不再受大氣的影響,常年凍結,為「多年凍土層」;而深層的土,由於地熱的影響,不再凍結,稱為「未凍層」。

圖19 陸地多年凍土(a)及其垂直剖面示意圖(b)

(圖片來源:文獻[11])

我國凍土類型多樣、分佈面積廣。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獨特的高寒環境孕育了一百多萬平方千米的高海拔多年凍土,是全球中低緯度多年凍土分佈最廣的區域。但是,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地區的凍土退化極為嚴重,2000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面積為1.40×106km²[12],而在2019年的調查中則為1.06×106km²[13],退化面積超過24%。有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區凍土退化情況進行了預測,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圖20 中國凍土分佈圖

圖20 中國凍土分佈圖

(圖片來源:國家青藏高原科學資料中心)

圖21 學者模擬出的青藏高原未來凍土退化趨勢,可以看到,凍土面積急劇減小,活動深度增大,淺層凍土幾乎消失。

(圖片來源:文獻[15])

凍土退化對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等均會產生重要影響。凍土融化將影響水循環,造成水資源分佈不均,進而影響植被生長。而土壤中的冰融化後體積減小,則會造成地面塌陷,形成熱熔湖塘、熱熔滑塌等現象,導致原本建在多年凍土層上的房屋倒塌、路基、橋樑破壞。

圖22 熱熔湖塘(a)與熱熔滑塌(b)。熱熔湖塘是凍土融化、地面塌陷後融水匯聚形成的湖塘;熱熔滑塌是凍土融化後導致地層架空、岩土強度下降後發生的滑塌,也可能會表現為大面積的山體滑坡。(圖片來源:文獻[11])

此外,凍土中凍結的物質,也不容小覷。漫長曆史中凍結的冰體裡,可能封存著大量有害物質和病菌,一旦融化,可能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命安全帶來風險。同時,大量的有機碳被儲存在凍土層中,凍土融化後有機碳被分解釋放,成為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將導致溫度進一步升高。

圖23 2016年10月,西伯利亞爆發炭疽疫情。此次疫情被認為是多年凍土退化、地表露出了75年前感染炭疽病毒死亡的馴鹿遺體所致。(圖片來源:Screenshot Siberian Times)

Part.7

凍融滑坡(Freeze thaw landslide)

滑坡,即邊坡岩土體受水、地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軟弱面發生滑動的現象。在我國,大約有8%的滑坡是由凍融循環所直接或間接誘發的。而氣候變暖,則無疑會增加凍融滑坡災害的比例。

圖24 中國大型滑坡的主要觸發和誘發因素[15]

凍融作用之所以能夠誘發滑坡,是因為其將大大削弱岩土體的強度。一方面,反覆的凍融,會使土體內部的水分不斷脹縮,增大土體孔隙,使其變得鬆散;另一方面,大量產生的融水滲入岩土體內部,不僅增加了土體的自重、對土體施加了額外的水壓,還會使土體軟化,最終發生破壞[16]。

圖25 2013年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縣扎西岡鄉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一處礦區被埋,事故造成83人死亡。此次事故,就是由冰雪凍融引發的滑坡碎屑流災害。(圖片來源:央視網)

氣候變暖導致的種種地質災害,是大自然為人類敲響的警鐘。人類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大自然的保護。所幸,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阻止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通識。儘管這一舉措將面臨重重困難,人類也會因之付出諸多代價。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不斷取得突破,人類也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莫傑和彭娜娜, 《世界冰川消融與海平面上升》, 科學, 卷 70, 期 05, 頁 48–51, 2018.

[2]王宗太和蘇宏超, 《世界和中國的冰川分佈及其水資源意義》, 冰川凍土, 期 05, 頁 498–503, 2003.

[3]胡文濤, 姚檀棟, 餘武生, 楊威和高楊, 《高亞洲地區冰崩災害的研究進展》, 冰川凍土, 卷 40, 期 06, 頁 1141–1152, 2018.

[4]時麗娜, 藉雪峰和王星, 《利用Sentinel-2A資料的西藏阿里冰崩範圍提取》, 內蒙古煤炭經濟, 期 02, 頁 157–160, 2017, doi: 10.13487/j.cnki.imce.009400.

[5]鄔光劍等, 《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冰川災害》, 中國科學院院刊, 卷 34, 期 11, 頁 1285–1292, 20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9.11.011.

[6]張震, 劉時銀, 魏俊鋒, 蔣宗立, 許君利和郭萬欽, 《新疆帕米爾躍動冰川遙感監測研究》, 冰川凍土, 卷 38, 期 01, 頁 11–20, 2016.

[7]G. Veh, O. Korup, S. von Specht, S. Roessner和A. Walz, 《Unchanged frequency of moraine-dammed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in the Himalaya》, Nat. Clim. Change, 卷 9, 期 5, 頁 379–383, 5月 2019, doi: 10.1038/s41558-019-0437-5.

[8]張太剛, 王偉財, 高壇光, 安寶晟和尚雪雪, 《亞洲高山區冰湖潰決洪水事件回顧》, 冰川凍土, 卷 43, 期 06, 頁 1673–1692, 2021.

[9]孫美平, 劉時銀, 姚曉軍和李龍, 《2013年西藏嘉黎縣「7.5」冰湖潰決洪水成因及潛在危害》, 冰川凍土, 卷 36, 期 01, 頁 158–165, 2014.

[10]朱穎彥, 潘軍宇, 李朝月, 楊志全, 廖麗萍和M. Waseem, 《中巴喀喇崑崙公路冰川泥石流》, 山地學報, 卷 40, 期 01, 頁 71–83, 2022,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656.

[11]吳曉東和吳通華, 《多年凍土退化對氣候和人類產生重要影響》, 自然雜誌, 卷 42, 期 05, 頁 425–431, 2020.

[12]程國棟和趙林, 《青藏高原開發中的凍土問題》, 第四紀研究, 期 06, 頁 521–531, 2000.

[13]程國棟等,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特徵、變化及影響》, 科學通報, 卷 64, 期 27, 頁 2783–2795, 2019.

[14]X. Li, R. Jin, X. Pan, T. Zhang和J. Guo, 《Changes in the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t. J. Appl. Earth Obs. Geoinformation, 卷 17, 頁 33–42, 7月 2012, doi: 10.1016/j.jag.2011.12.002.

[15]王瑞青和張春磊, 《單體滑坡多因素分析研究現狀》, 山西建築, 卷 39, 期 16, 頁 82–84, 2013, doi: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3.16.003.

[16]劉傳正, 《關注冰雪凍融引發的崩塌滑坡災害》,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卷 41, 期 02, 頁 3, 2014,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4.02.001.

其它參考資料:

1、Sea Level Rise is Accelerating, NASA

2、Wikipedia: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 ,GLOF

3、Wikipedia: Glacial debris flow美編:韓雅彤‍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作者:孔佑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