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回家的水果還沒切開就發芽了??

在我們@博物 的私信裡,經常收到這樣一類網友提問:

我買回家的西紅柿、火龍果、西瓜、南瓜……正打算吃呢,切開發現裡面居然發芽了!

那我還能吃它嗎?被果實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種子為什麼會發芽呢?這是果子受輻射突變了?還是不良商家給它打了激素?

今天就來解答大家的疑問!

在這之前,先來欣賞一堆掉san的圖片吧。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培育蔬果越來越____

其實這事也不算新鮮。在過去,稻穀玉米沒有及時收成,又突下幾場雨,種子就可能在穗上提前發芽——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種子還在植株上或者果實裡就提前發芽的現象,被稱為「胎萌」。

種子露在外面提前發芽還好說,被果實包得嚴嚴實實的還會發芽,是怎麼回事?

這讓我該從哪下嘴...

這讓我該從哪下嘴…

如今的交通運輸相當發達,全國各地的蔬菜水果都能相互「流竄」。運輸是到位了,但還需要給這些生鮮做點「思想工作」,以減少過程中的消耗——保質期得再長點,別爛在路上了;最好皮糙肉厚結實耐摔,這樣既能防止水分流失,又不容易摔壞。

所以現在的蔬果育種,更傾向於往方便運輸的形式進行培育,保存時間比野生狀態下長了很多。

現在的西紅柿,個個梆硬,放一個月都不壞

現在的西紅柿,個個梆硬,放一個月都不壞

相比之下,野生植物就不太一樣了。

它們的果子成熟後很快就會被鳥兒吃掉,或者掉地上沒幾天就腐爛了,種子自然也就暴露在空氣中,早早地和地面親密接觸了。

這柿子一定很甜

這柿子一定很甜

為什麼它會發芽?

我們重學下生物課本上的知識(敲黑板),種子的發芽主要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空氣、水、和適宜的溫度。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蔬果放久了,種子的發芽條件如何。

首先水,肯定沒問題——果實內部本身就有,甚至有點過多了。

其次,溫度也沒問題。不管是攤位上、超市貨櫃上還是咱們家裡,一般不會太冷或太熱。即使現在是冬天,家裡的暖氣也能給它們烘得暖洋洋的,除非把它們丟進冰箱裡冷藏。

這水分,管夠!

這水分,管夠!

圖片來自:bored panda

最後是空氣,在新鮮的果實內部其實幾乎沒有空氣,但在放置太長時間後,經過漫長的呼吸作用的積累,水沒了,肉少了,空間也就騰出來了……

拿番茄舉個例子,新鮮的番茄有幾個腔,裡面淨潤著液體,種子就包裹在其中,但放久了之後,這些水分被消耗掉,種子便暴露於空氣之中——於是,三個發芽條件都滿足了,再醞釀醞釀,隨隨便便就能把種子逼發芽了。

西紅柿:是你逼我發芽的

西紅柿:是你逼我發芽的

圖片來自:bored panda

有些種子發芽所需的溫度,並不僅僅是一成不變的,氣溫由冷轉暖的變化,更能刺激種子發芽。許多春天發芽、秋天結果的一年生植物,為度過寒冷的冬天,會讓種子進入休眠狀態。天冷了,睡一覺就過去了,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到植物能正常生長的時候,種子才會從沉睡中甦醒,開始生根發芽。

不過,冷鏈運輸的過程,會給種子製造出一種冬季的假像,等果實送到我們手上後,周圍環境從冷變暖,種子會誤以為冬天已去春天到了,是時候發芽冒個綠了。

然後就……

氣候原因,很多植物開花時間也會混亂

氣候原因,很多植物開花時間也會混亂

圖片來自:@博物雜誌

發了芽那它還能吃嗎?

即然胎萌更多只能算是種子自己的事,那便和我們吃到嘴裡的部分沒太大關係。

除了一些茄科植物種子發芽後,種子本身會產生有毒性的龍葵素之外,其他的果肉要是沒變質,咋吃都沒事。

土豆就是茄科的,發芽了不要吃!

土豆就是茄科的,發芽了不要吃!

圖片來自:daily sabah

不過,只要是活細胞都會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會消耗果肉中儲存的糖分和水分,放久的果實自然變得乾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倒是種子可以種著玩玩,把發芽的苗掏出來埋起來,如果子葉已經冒了綠,把綠色部分露在空氣中,澆澆水晒晒太陽,和正常種植無異。

圖片來自:home hacks

圖片來自:home hacks

說了這麼多原理,有的朋友要問了,我們該怎麼就更好地避免胎萌的發生呢?總結起來就一個字:

搞快點!!!

搞快點!!!

即然胎萌的主要原因,是蔬果被我們孤立太長時間了,那就趕緊下鍋給它做了吧,若是水果還能混個牛奶,上攪拌機,水果奶昔它不香嗎?

牛油果,你不該在這裡,你該在奶昔裡

牛油果,你不該在這裡,你該在奶昔裡

圖片來自:bored panda

不過話說回來,胎萌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和現在大家習慣性囤菜也有關係。相比青菜,瓜果等耐儲存的食物,自然是要被放到最後才吃。

所以經常放著放著,就徹底把它給忘了(至少我家就是這麼個情況)。

一個變異的彩椒(bushi)

一個變異的彩椒(bushi)

圖片來自:bored panda

各位朋友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想起,家中哪個角落裡,也有那麼幾個被你遺忘的瓜果?

剖開看看,很可能有驚喜!!

撰文 | 翁溪地菍

撰文 | 翁溪地菍

部分圖片來自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高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