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語言的效率最高,是漢語嗎?

學語言是極其痛苦的一個過程,但學會語言之後,比較語言之間的特點,就是極為有趣的一件事了,比如說,比較語言的「效率」問題。有時短短一句英語,翻譯成漢語要解釋好長一段;但反過來,一個漢語成語背後的含義,恐怕也要講好一陣。究竟什麼語言的「效率」最高呢?

有人會說中文是最高效的語言。「同樣的聯合國檔案,總是中文最薄。」「英語部分翻譯成中文厚度減少1/3。」那中文的效率到底如何呢?

哪種語言最有效率我不知道,但上學時老師讓買的字典肯定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厚的書。圖片來源:Pixabay

太長不看版

1.「高情景」可以提高語言「效率」。

2.「效率」與資訊量的關係。

(1)不同語言中,詞語所攜帶的資訊量大小不同。

(2)語言資訊量的大小與交流融合有關。

3.沒有真正的「高效」語言,相同時間內,不同語言攜帶的總資訊量相當。

「高情景」可以提高語言「效率」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定義「效率」了,我們可以將一定字數內,表達內容多的語言稱為「效率高」。中文一個成語背後一個故事,就被說成「高效」,實際上是有賴於語言的「高情境」。如果拋開那些情境,中文的「效率」就大打折扣了,特別是單論口語交流的時候。那麼語言的「高情景」如何提高語言的「效率」?下面我們用幾個不同國家的語言,舉例說明。

01

中文

中文的語法上相對簡單,沒有時態變化,類似於 he died 兩個詞,中文必須要說他「已經」死「了」才能完整表達含義。有人就要問了,我不能簡單說「他死了」嗎?當然,如果你有前後文、和你講話的人都知道情況,靠語境是可以的。

然而不論語境的話,「他死了」本身可以有很多含義。

1.可以是過去完成式(他死了很久了;或者在提到的一個過去的時間點之前就死了)。

2.過去式(他已經死了)。

3.未來式(他死了,我就可以繼承財產了)。

4.虛擬式(他死了,如果是癌症晚期的話)。

這些在英語裡面都有相應的語法結構來表達,而漢語則需要提供其它資訊,或者依靠語境輔助。

中文的一句「他死了」,可能就包括不同含義

02

日文

即使以長著稱的日文,也有高情境的時候。日文的動詞變位有典型的黏著特徵(即對時態或者含義的改變、會加在詞句後面形成超長的結構),而且一個詞需要好幾個音節表達。

「初次見面,多多指教」

「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這麼老長的20個音節的句子,初學者看了沒有不頭疼的。但是日語有的時候又可以極其精煉,熟了之後一個「どうも」(真是)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根據各種情景(以及對方的臉色)可以省略不少內容,一句「あの(話說)……」剛出口,懂的人就馬上能夠反應過來到底如何。實際上,高語境的語言的「精煉」,確是需要依靠上下文乃至交談雙方的舉動來獲取的,而不是語言本身。

而不是語言本身

日文老長的句子,總是讓初學者十分為難 圖片來源:MIRRORZ

03

德語

德語的一大特徵,也是會用一個詞(有時候是複合詞)表示相當微妙的意義。

最有名的就是「egal」,混合了「不甚明白但無所謂」「愛咋咋地」「你快別說啦沒意義的」的複雜含義,用起來那可是相當的上癮。這個詞來自於 17 世紀的法語,表示平等(égal)的,也就是說所有事情對我來說都「一樣」,然而在德語的演進變化中,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為它賦予了情境含義,印證了德國人事不關己的刻板印象吧,但也給初學者一臉茫然的表情。

資訊量在不同語言中的體現

01

資訊量爆炸與沒有資訊量

那麼我們如果用「資訊量」來定義 「效率」,又怎樣呢?比如,以德語和拉丁語族(羅曼語族)各語言為代表的屈折語,一個簡單的句子裡能交代清楚時間動作人物性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我看對面的宅男同事今天打扮得容光煥發,我就感到很奇怪,就想隨口問問。如果分別用中文與德文來表達,句子傳達的意思會有什麼區別嗎?

中文版

「咦你咋這麼好看呢?」

「和朋友吃飯。」

我心想:「這個回答很敷衍了事啊……」

德語版

"Warum bist du heute so hübsch?"

"Ich hatte Abendessen mit einer Freundin."

於是我就可以心想了,「這,朋友是女性(Freundin)啊,還是一個(einer)單獨吃,晚飯?!不過,是 hatte,已經吃過了誒,吃了晚飯之後還來辦公室加班,這什麼都沒發生嘛,嘿嘿……」

在德語中,簡單的一句「和朋友吃飯」就會包含很多資訊 圖片來源:Vulture

這種資訊量爆炸的極致,《大西洋週刊》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 John McWhorter 寫了這麼個高加索語言 Kabardian的例子。

「他們看見我」。

「看」寫作「sǝq’ayǝƛaaɣwǝaɣhaś」。

這個詞,不僅長,裡面的資訊量極其之大,強調了5個意思。

1.是「我」被看見;

2.「影響」到了我;

3.看見我的不止一個人;

4.是過去看見的;

5.而且被我親眼確定發生(而不是覺得被偷窺)。

對我們來說腦子要爆炸,但對於說這門語言的人,簡直是日常。

完全沒有資訊量

完全沒有資訊量的另外一個極致呢,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印尼語的一種方言 Riau

舉個常用的小例子:

「吃雞」

Ayam(雞)makan(吃)。

不過在當地土話裡,Ayam makan 還能表示很多意思。

1.有人正在吃雞;

2.雞正在吃東西;

3.某隻雞正在吃東西;

4.雞即將被吃;

5.雞正在被吃;

……

這讓人窒息的歧義能力,必須要有上下文支持才行。這種語言要表達清楚一件事情,就得往多了說。

現在用中文,應該也會有歧義吧

現在用中文,應該也會有歧義吧。

02

資訊量大小與交流融合有關

為什麼有的語言資訊量大、有的語言資訊量小?這和交流融合很有關係。

一般來講,規則簡單、單個語素資訊量小的語言,產生於大量交流融合、平民大量使用的情景之下。很多洋涇浜語 [如「來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 的語法結構都相對簡單。

以英語為例,實際上英語語法詞格詞性,都相對其他印歐語要簡單。像德語3性4格外加單複數,變格都是需要查表,俄語語法中甚至有6個格。英語語法簡單,主要是交流融合的原因。原來英語也是有詞性詞格,維京人殺進來了之後,把詞性給抹了,詞格也只留下了第三人稱單數

德語語法十分複雜 圖片來源:linguaworld

屈折變化的「高效」,對於想要習得這門語言的人來說,「效率」就太低了。漢語口語中簡單的組詞造句,跟文言文大相徑庭,得益於平民層的大量使用;上面提到的印尼語(Bahasa),更是一種簡化了的洋涇浜語或者克里奧語,方便人們交流通暢。高加索地帶誕生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語言,也是因為高加索山區地形崎嶇交流不暢,一個語言只有很少的人使用。畢竟,對於嬰兒來說,語言沒有難度之分,但是對學習者、交流使用的人而言,就不一定了。

果然,大人的世界很複雜。圖片來源:geralt/Pixabay

最「高效」?不存在

那麼,若是單純定義「高效」是「在給定時間內表達的內容最多」呢?在這一點上,語言學家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沒有真正的「高效」語言。相同的時間內,語言攜帶的總資訊量是相當的。

多聽幾門語言就能發現,西班牙往往連珠帶炮;而漢語呢則是字正腔圓擲地有聲。里昂大學的語言學家研究了了8門語言(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漢語普通話、西班牙語和越南語),發現單個音節攜帶資訊量最大的是越南語,最低的是西班牙語和日語。然而,西班牙語和日語如飛一般的語速彌補了這個不足。單位時間資訊量的上限,或許跟人腦的處理能力有關。

日語的語速極快

日語的語速極快

各個語言的使用者,都有把資訊以各種方式揉進語言的能力。作為一個多語言者,在被各種語言折磨的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語言的多樣性正是各種語言的魅力之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個語言都有自己的方式揚長避短,也在不同的時候凸顯語言者們各自的習慣和文化。

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優勢 不同語言的「謝謝」 圖片來源:flickr.com

而對語言學習者來說,沒有哪種語言學起來更簡單——複雜到死的時態和詞格,拗口的讀音,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語境,母語者鞭炮一樣的語速,不管是哪種語言,總要佔那麼一兩個,學習之路漫漫啊!

編輯:Ent、錦衣Reload

題圖來源:123RF正版圖片庫

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繫sns@guokr.com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果殼 作者:李子李子簡訊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高能所立場

編輯:宇航員

相關文章

什麼是黎曼猜想?

什麼是黎曼猜想?

像黎曼 ζ 函數非平凡零點在臨界線上的分佈這樣最純粹的數學性質,為什麼會跟像複雜原子核的能級分佈那樣最現實的物理現象扯上關係?這種神奇的關聯...

為什麼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很偉大?

為什麼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很偉大?

科學,必須具有普適性,也就是說,科學中所表述的自然規律,是適合於某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而不僅僅適合於幾個個別事物的性質。 所謂「某一類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