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輪降溫之後,我所在的北方已經完完全全入冬了,樹上的葉子也跟自己的頭髮似的噼裡啪啦掉得差不多了。南方雖然溫度上比北方強點,但一些落葉樹種的葉子也在陸陸續地掉了。
無論北方還是南方,葉子掉光之後,很多平時藏匿在濃密枝葉間的東西就顯露出來了。比如你可能突然發現窗前天天看到的樹上,竟然藏著一個「大鳥窩」。但再仔細看看,又有點不對勁——鳥窩會捱得那麼近嗎?不得互相吵死啊??

所以它們真的是鳥窩嗎?
未必。至於它究竟是什麼,我今天大致彙總了一下,方便大家給身邊看到的現象對號入座。

圖片來自:wild plants
01.

可能是附生植物
如果你細看這些「鳥窩」,發現好像有枝有葉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是樹上長了其他的植物——這其中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附生,二是寄生。
附生,就是「扒」或「掛」在別人身上,但不從中吸取養分,扒樹上、石頭上、牆上都能活;寄生則是在別人身上「紮根」,直接從寄主身上吸取養分,離開的話,靠自己活不了。

先說第一種。附生現象在南方尤其是熱帶地區更為常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水熱條件越好的地方,植物生長更茂密,對空間、陽光以及養分的競爭也就越激烈,所以好多植物走上了附生的路;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區氣候適宜,空氣溼度大,附生植物容易從空氣中吸取水分。
我們平時最常見到的附生植物是一些蕨類植物和苔蘚,除此之外還有蘭科植物,也就是蘭花。在大家的提問中,出鏡率最高的是一類叫做槲蕨(Drynariaspp.)的蕨類植物。

槲蕨是典型的附生植物,它們經常長在樹幹上,也能長在岩石上或者牆頭上。
跟常見的附生蕨類植物相比,槲蕨最大的特點是它們葉二型,有著形態和功能完全不同的兩種葉片。其中綠色的是營養葉和能育葉,長相平平無奇,用來進行光合作用和產生孢子;
植株基部那些乾枯的不育葉是最為「混淆視聽」的——槲蕨有綠葉的時候,不育葉和綠葉看起來不像是一種植物;而綠葉脫落時,它們看起來又實在不像是活的植物,反倒像鳥巢或者糊上去的什麼東西。

很難發現上下兩種葉子來自同種植物
圖片來自:wiki
這些看似乾枯的葉子,對槲蕨有著獨到的用途。附生植物獲取養分及保存水分不容易,這些葉片環抱在植株的根狀莖上,可以承接高處落下的鳥糞和枯枝敗葉等營養物質,同時避免植株根莖受到乾旱氣候的影響。
所以很多附生植物長得像個鳥巢,還真不是巧合。比如亞洲熱帶地區的巢蕨和美洲的積水鳳梨,人家長在樹上,就巴不得能接點什麼或者盛點什麼呢!

附生在樹上的巢蕨
圖片來自:root houseplants
02.

可能是寄生植物
接下來再說說寄生。
寄生植物可以分為兩大類:全寄生植物和半寄生植物。前者自己沒有葉綠素甚至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比如肉蓯蓉、大王花和蛇菰等(點這裡回顧);後者自己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根部往往退化,一般只能直接與寄主植物相連並吸取養分。

肉蓯蓉
圖片來自:wiki
許多全寄生植物,寄生在寄主植物的地下根莖處,存在感很低(也有反例哈,比如菟絲子)。但半寄生植物常常生長在比較高的位置,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我國,生長在大喬木上的半寄生植物主要以桑寄生科和檀香科的成員最為常見。其中最常被問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槲寄生
圖片來自:wild plants
槲寄生分佈廣,我國大部分省區都能見到,最北能到東北地區。而且它們喜歡寄生在楊、柳、榆等落葉喬木上,自己卻是常綠灌木,在冬季,很難不被注意到。除此之外,它們的植株還經常長得茂密又圓潤,乍一看完全就是個大鳥窩啊(作者注:比前邊講到的那幾個附生的像多了)!


這也太鳥窩了!
圖片來自:kamujp.com
秋冬季節,槲寄生會結黃色或橙紅色的果子,看起來晶瑩剔透,還挺誘人。但其實這些果子非常粘,跟大粘鼻涕似的能拉絲兒,甩都甩不掉。鳥類吃下去後,排出的糞便能夠很容易地粘在樹的枝幹上,裡面的槲寄生種子也就可以在此生根發芽了。
所以你也別琢磨著去吃這個果子,因為槲寄生的果實不光對人具有毒性,萬一粘在馬桶上衝不下去了,也挺尷尬的……

吃過槲寄生果子的鳥的屎
圖片來自:wiki
在許多歐洲國家,槲寄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過那邊的槲寄生跟咱們這邊不太一樣——結的果實是白色的,叫白果槲寄生(V.album)。
西方關於槲寄生最為人熟知的相關傳統是在聖誕節文化中,男性可以親吻任何站在槲寄生下的女性,女性若拒絕則會厄運纏身,情侶接吻則會終身幸福。

白果槲寄生
圖片來自:wiki
當然,這也不是騷擾別人的擋箭牌哈。如果不是兩情相悅情投意合,這種行為就是耍流氓甚至違法犯罪了。

圖片來自:《老友記》
在中國,槲寄生屬植物還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存在形式。雲南等地的茶葉產區,尤其是盛產古樹普洱茶的地方,有種同樣來自茶樹的副產品「螃蟹腳」,也常被當作茶葉來沖泡飲用。
其實「螃蟹腳」就是寄生在茶樹上的楓香槲寄生(V.liquidambaricola)和扁枝槲寄生(V.articulatum)等形態較為特殊的槲寄生屬植物。總之,你如果看到樹上長出一些和它本身形態迥異的東西,寄生植物是一個概率很高的選項。

扁枝槲寄生
圖片來源見水印
03.

植物自己生病了
除了樹上「長」了其他植物,也就是附生和寄生之外,還有種很常見的情況是植物自己生了病,長出一些不正常的多餘組織,有點像動物身上的瘤子。
這樣的症狀可能會因為病原體感染或昆蟲分泌的化學物質刺激而產生,比如昆蟲在植物枝葉上造成的蟲癭,就常被當成小果子。不過這個季節很沒什麼葉子,你見不著了,這個回頭咱們再說吧。

圖片來自自家微博@博物雜誌
這個季節比較引人注目的一種情況,是樹上長著一大團密密麻麻的枝子,乍一看像個鳥窩,但仔細一看枝子們又是有序生長的,不像是亂堆一氣。其實這是一類特殊的植物病害,叫做叢枝病。

這類病害是由植原體感染引起的,植原體也叫類菌原體,是一類專門侵染植物的原核生物。圖片來自網路
有些種類的植物特別愛得叢枝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十分明顯。這其中要數泡桐的泡桐叢枝病和棗樹的棗瘋病最為常見,而且感染率還很高。
叢枝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原來好端端的樹枝上像瘋了似地長小枝子,又細又密,小枝上繼續生小枝,長成密密麻麻一大團。這些小枝小葉冬天也不容易脫落,所以正常的葉子掉光了後它們就格外顯眼。

植原體引起的叢枝病主要依靠昆蟲的叮咬傳播,蝽類、葉蟬、木蝨等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蟲都能夠成為傳播的媒介,除此之外也能通過嫁接等人為方式傳播,就像蚊蟲叮咬和輸血對人來說都能傳播疾病似的。
當然,這類感染植物的病原體並不會感染人,也沒有讓你多長頭髮的可能。

說了半天各種假鳥窩,還有最後一種可能,你越看它,越覺得像鳥窩,那麼你看到的就是真·鳥窩。
真正的鳥窩有什麼特點或者辨識要點?身邊平時經常見到的這些鳥的窩又都是什麼樣子的?等之後的文章裡,我們再給大家好好說道說道。
撰文 | 淺二藍
部分圖片來自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