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為何出淤泥而不染?原因全網可能都答錯了!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博覽大家族

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我們,如今一提起蓮,腦海裡總會條件反射般地跳出北宋文官周敦頤的千古名篇《愛蓮說》。只是,背得那麼熟、記了這麼久,你有沒有想過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呢?

有人會不屑一顧:老生常談啦,多少科普文早已說明,原因是蓮葉具有「自潔(self-cleaning)效應」。

自潔效應,聽起來不明覺厲,可惜,這樣回答的人都答錯了!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蘇軾《阮郎歸·初夏》(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wiki/Lotus_effect)

Part.1

為什麼說「答錯了」?

首先,我們花點時間重溫下「蓮葉自潔效應」。

在電子顯微鏡下,會發現蓮葉的上表皮由一個個特殊的表皮細胞組成。細胞的表面佈滿了高10~20μm(微米),寬10 ~15μm的突起(參照物:一根亞洲人頭髮的直徑是80~120μm),同時被覆著一層疏水的蠟。如此特殊的微米結構使得水滴落在蓮葉上時,會被突起和蠟隔離開表皮細胞,進而滾動形成「玉盆瓊珠」,同時把葉表面的髒東西黏住、帶走,最終實現自潔。

蓮葉表皮的微米結構
蓮葉表皮的微米結構

蓮葉表皮的微米結構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wiki/Lotus_effect)

蓮葉的自潔本領確實存在,但用它來解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了。稍微分析便能發現這個解釋無法站穩腳跟:假設蓮葉發揮了自潔效應而使蓮免受淤泥汙染,那蓮葉剛從水底的淤泥裡鑽出來時,是不是應該呈現展開的盾形葉模樣?否則,如何通過葉表面特殊的結構來排水除汙呢?

靈魂拷問:你見過在泥土裡展開的蓮葉嗎?!

Part.2

不染淤泥的真相原來這麼簡單!

看懂了上述以訛傳訛的邏(科)輯(普)漏(忽)洞(悠),我們再來搞明白,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秘訣。

其實很簡單,看一張實拍照即可解謎:剛鑽出淤泥的蓮葉長這樣——

(圖片來源:bergenwatergardens.com/how-to-pot-lotus-tubers/ )

發現了嗎?幼葉被芽鱗(片)嚴嚴實實地包裹著,直至鑽出淤泥。這意味著幼葉不管出土還是在土裡,都根本接觸不到淤泥!

不僅蓮的葉,蓮的花也差不多如此——在出淤泥之前,花也是被芽鱗包裹的!

小紅箭頭指向部位藏著早期極幼小的花芽,放大後如下圖所示

I 幼葉。剝除了芽鱗之後,位於葉柄基部的花芽早期生長過程

(圖片來源:journals.ashs.org/hortsci/view/journals/hortsci/49/4/article-p516.xml)

既然根本接觸不到,又談何不染?

所以,「出淤泥而不染」和「自潔效應」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唯一能沾上邊的句子其實是「亭亭淨植」的「淨植」。出泥後不久,花葉就迅速生長壯大,撐開了芽鱗(片)。顯然芽鱗的作用是保護花蕾和幼葉。

這正是:綠荷生微突,滾珠清泥汙。穢不染幼葉,何處談自潔?

Part.3

順帶聊聊蓮的「妖氣」

「出淤泥而不染」和下一句「濯清漣而不妖」 共同組成了在時間和空間上畫面遞進變化的蓮之花葉生長過程.GIF:先出泥,再出水。出泥的姿態剛講過了,那出水的姿態如何呢?也很簡單,還記得那首義務教育必背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嗎?這句詩早已點明答案。

蓮葉伸出水面之前,在水裡一直保持如下模樣——像一把鎬頭歪掉的十字鎬。直至出水後接觸陽光,蓮才快速展開葉片,呈現盾形葉之貌(盾形葉是指葉柄的一頭與葉片的中心相聯結,整片葉好像美國隊長自衛的神器「圓盾」)。

剛出水的蓮葉(攝影:@自源)

剛出水的蓮葉(攝影:@自源)

再次靈魂拷問:這樣內卷的造型,怎麼沾染淤泥?

蓮葉慢慢展開(攝影:@自源)

蓮葉慢慢展開(攝影:@自源)

完全展開的成熟的盾形葉(攝影:@自源)

完全展開的成熟的盾形葉(攝影:@自源)

而蓮的花剛出水的姿態是這樣:

蓮蕾出浴(攝影:@自源)

蓮蕾出浴(攝影:@自源)

我國古人對蓮的觀察、欣賞和利用可謂巔峰造極。僅從古人給蓮的身體各部位都取了專屬稱呼即能體會一二:

果期膨大的海綿質花托特稱為蓮蓬,蓮子又叫澤芝;葉特稱為荷(hé)或「蕸(xiá)」,立葉之柄叫「茄(jiā)」,柄細長,卻高舉大葉片立於水中,「荷」字由此產生「負荷(hè)」之意;花的暱稱更多,有荷花/華、(水)芙蓉、菡萏(hàn dàn)、水華、水芸、水芝、澤芝、藕花等等,其中,菡萏表示待放之花蕾,芙蓉表示綻放之花貌;蓮、芙蕖、芰(jì)荷則指整個植株……

追本溯源,荷與芙蕖是古代中國的「正宗」叫法,而「蓮」是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興起的俗名。不過明代的中藥專著《本草綱目》解釋道:「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非常符合這種獨一無二的水生開花植物的外觀形態和生長習性。所以《中國植物誌》選用「蓮」作為它的正式中文名。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李商隱《贈荷花》(圖片來源:www.needpix.com/photo/1333115/lotus-flower-bud-old-leaf)

其實若認真品,「濯清漣而不妖」很值得玩味。這句話應該脫胎於周敦頤的先輩、詩仙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首先,蓮只有不妖的氣質嗎?李白不僅創造了「出水芙蓉」,也寫過蓮的其他姿態,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看起來這些蓮都充滿了「妖氣」呢。

事實上,李白筆下的蓮形象要比周敦頤的豐富太多。周敦頤雖言「予獨愛蓮」,可他的傳世作品中僅有兩篇專門「詠蓮」,一篇為《愛蓮說》,另一篇叫《贊蓮》:陸上百花競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與桃李爭春風,七月流火送清涼。「默默香」、「七月」說明該詩的蓮花處於盛放狀態。但愛蓮愛到盲目的周敦頤依舊賦予盛蓮不妖的氣質。這樣的文學形象,像不像當代明星的完美人設?

植物在夏季開花的遠少於春季,因此經常霸佔整個池塘的蓮也霸佔了整個夏天的目光。

(圖片來源:veer相簿)

其次,濯清漣和妖不妖有邏輯關係嗎?沒有。不管在「清水」還是無毒的濁水,蓮的生長過程和狀態都大同小異;即使生於濁水,花骨朵照樣不妖;即使生於「清水」,盛花照樣妖豔。

有趣的是,蓮並不能生長在沒有泥沙的純粹的清水之中,反而紮根淤泥才可以茁壯成長;養過水生花卉、插過鮮切花的朋友都知道,植物長期身處純水,將造成清水變濁、植物營養不良而病死。許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渾不見底,但不表示水質差、沒營養、有毒害。事實證明,出淤泥的蓮總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長得好;純水培的蓮光長葉、不開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細菌、代謝掉後留存水中會汙染純水。

那為什麼古人常寫芙蓉出自清水呢?因為清水之下有淤泥——給養花的水加入土壤,由於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裡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顆粒雜質也能沉澱至底,被土壤穩固,久而久之水便變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

簡單粗暴地講:淨化汙水的是泥,汙染清水的是蓮。這裡頭的曲徑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細細品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圖片來源:www.ecns.cn/hd/2019-06-10/detail-ifziyumy2112304.shtml)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tus_effect

[2] https://doi.org/10.21273/HORTSCI.49.4.516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4] https://ctext.org/zh

[5]《見過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嗎?動圖帥炸》,果殼©,2015-03-11

[6]《中國蓮》,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 著,1987

來源:科學大院

本文已獲轉載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文章

務必當心這些植物,誤食可能中毒!

務必當心這些植物,誤食可能中毒!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上海自然博物館」(ID:snhm01) 最近是賞花季,為了將照片拍出氛圍感,一位女士採用了嘴含夾竹桃的方式拍照,然而不幸的...

這些遠古海鮮竟是人類祖先?

這些遠古海鮮竟是人類祖先?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博覽大家族 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 如果沒有頜,生命將不可想象;沒有它,巨大的噬人鯊、凶殘的恐龍、猙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