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十年少」的科學依據來了!Nature 子刊:保持樂觀心態,讓大腦更年輕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不同的人面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也會出現迥異的情緒反應。

眾所周知,良好的情緒和心態能使人保持相對充滿活力的狀態,而負面情緒、焦慮和抑鬱情緒則常會引發一系列健康隱患,被認為會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痴呆的發生。那麼,人類的負面情緒對大腦的影響是什麼? 它們的有害影響能否被限制,進而使人們不做情緒的奴隸,有效地捍衛個人健康呢?

2022 年 1 月 13 日,瑞士情感科學中心、日內瓦大學Sebastian Baez-Lugo團隊在Nature Aging雜誌發表研究論文Exposure to negative socio-emotional events induces sustained alteration of resting-state brain networks in older adults該研究揭示了負面情緒會持久改變老年人的大腦連接,可能加速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更好地管理情緒可以防止病理性衰老和幫助限制神經退行性疾病

圖 1:來源

圖 1:來源Nature Aging

研究方法和內容

過去的 20 年裡,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大腦對情緒的反應,逐漸開始了解在感知情緒刺激的那一刻,人類大腦層面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往研究表明,情緒傳遞效應通常以內側前額葉皮層 (MPFC)、後扣帶皮層 (PCC)、楔前葉和下頂葉皮層的活動模式增加或減少的形式,影響默認模式網路 (DMN) 的功能動力學。

但是,大腦是如何從一種情緒轉換到另一種情緒的? 它如何回到初始狀態? 情緒變化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嗎? 情緒管理不善對大腦有什麼影響?

為了探究情緒和大腦的聯繫,本研究針對 182 名年輕和年長的參與者展開了實驗,他們被分成兩組。首先,研究小組對 26 名 65 歲以上的人與 29 名 25 歲左右參與者的情緒恢復的神經基質進行了比較。然後在 127 名老年人中重複了同樣的實驗,並專門調查了大腦網路中的情緒慣性是否受移情、焦慮和反芻思維(對負面的事情耿耿於懷)的調節。

研究團隊向參與者播放一系列視訊,視訊由簡短的無聲場景組成,部分場景屬於「高情緒」( high emotion, HE),即很容易激發痛苦、悲傷等負面情緒;對照組部分場景則是「低情緒」( Low emotion, LE),即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此外,不同場景之間則穿插了一定的休息時間,以供恢復起伏的情緒。

與此同時,為確定參與者在觀看情感場景後大腦會留下什麼痕跡,以評估大腦的反應和恢復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功能性磁共振(fMRI)觀察志願者的大腦活動,以確定正常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

圖 2:來源

圖 2:來源Nature Aging

研究結果

主觀評分 (共情、積極和消極影響) 表明,在兩組實驗中,與 LE 視訊相比,HE 視訊在年輕和年長的參與者中誘導了更高水平的消極影響、更低的積極影響和更高的共情得分,驗證情緒誘導成功。且所有的視訊都引起了相似的情緒反應,HE 和 LE 之間的差異不受性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年老的參與者通常表現出與年輕人不同的大腦活動和連接模式,在默認模式網路 (DMN) 的激活水平上尤其明顯,這是一個在靜息狀態下高度激活的大腦網路。

默認模式網路 (DMN) 的活動經常因參與者抑鬱或焦慮而中斷,表明其參與了情緒的調節。老年人的默認模式網路 (DMN) 的一部分,即處理自傳體記憶的後扣帶皮層 (PCC),與處理重要情緒刺激的杏仁核的連接有所增加,這意味著老化的大腦有更顯著的情緒慣性

研究者進而分析了上述與情緒慣性相關的大腦連接模式與個體焦慮、抑鬱程度之間的關係。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聯繫在那些焦慮程度高、愛反芻或有消極想法的人身上表現得更強。後扣帶皮層 (PCC) 是受痴呆症影響最大的區域之一,表明這些症狀的存在可能會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但是,「是糟糕的情緒調節和焦慮增加了痴呆症的風險,還是相反?」,本研究的負責人 Sebastian Baez Lugo 博士認為「還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他推斷,更焦慮的人不具備情緒抽離的能力,或者這種能力較弱。對於衰老的人而言,情緒慣性的機制可以解釋為這樣一個事實:這些人的大腦通過將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的情感記憶聯繫起來,一直被封閉在消極狀態中。

圖 3:來源

圖 3:來源Nature Aging

研究展望

既然衰老無法避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更好地調節情緒狀態,在生理的衰老過程中,保持精神的健康和幸福,儘可能地避免罹患老年痴呆症。

那麼是否有可能通過情緒慣性機制來預防痴呆?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為期 18 個月的介入研究,以評估外語學習和冥想練習的效果。Sebastian Baez Lugo 博士補充道:「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結果,我們還將比較兩種冥想的效果:正念,即將自己固定在當下,專注於自己的感受,以及所謂的『慈悲』冥想,旨在積極地增加對他人的積極情緒。」

伴隨著全世界老齡人口的增多,關愛老年人就是關愛未來的自己。該研究為更好地理解老齡化人口大腦中的同理心和潛在情感彈性機制提供了重要基礎,從而有助於識別與不良社會壓力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風險標記。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參考資料:

Baez-Lugo, S., Deza-Araujo, Y.I., Maradan, C. et al. Exposure to negative socio-emotional events induces sustained alteration of resting-state brain networks in older adults. Nat Aging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2-00341-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