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超市的貨架上就多了許多水果,種類之多,感覺每天買一種也能一個月不重樣。應季的水果香甜美味,像我有時不小心吃太多了,難免會想再吃點鹹的東西來平衡一下味覺。

電光火石之間,我意識到:為什麼就沒吃過鹹味的水果呢?好像一提到水果的味道,不外乎就是酸甜,難道天然水果裡竟沒有一絲「鹹黨」的生存空間?

結果我發現,沒吃過不代表真沒有鹹水果——
一棵樹上結兩種「果實」?
這種能結「鹹果子」的植物,叫鹽膚木,是漆樹科鹽膚木屬植物。是不是光聽名字,就像九制話梅一樣,讓你自動生津。
鹽膚木也不是什麼稀奇罕見的植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五倍子樹」。

鹽膚木,過去在農村地區,常被拿來當柴火燒。
圖片來源:uekipedia.jp
五倍子樹的葉子也是有些奇特在身上。李時珍也敏銳地觀察到了,他在《本草綱目》裡寫道:「木狀如椿,其葉兩兩對生,長而有齒……正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翻譯過來就是,這樹居然葉子上面長葉子。

五倍子的嫩莖葉可以當野菜吃,也可以拿來餵豬。
五倍子樹其實是羽狀複葉,所謂的正葉就是長在總葉柄上的小葉,而直葉則是長了「翅膀」的總葉柄。有些植物的葉柄或莖會變平變寬,特化成葉狀,這就是假葉。它不僅形狀上相似,實際功能也和真的葉片差不多,一樣能光合作用。五倍子就常常生長在葉柄這些地方。
我們再來說說五倍子。五倍子是一味常見藥材,五倍子樹也因它得名,所以有不少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五倍子乃是五倍子樹的果實,顯然這是一種誤會——五倍子樹的真正果實叫鹽膚子,而五倍子根本不是什麼果實,而是蟲癭( yǐng) 。它是角倍蚜等蚜蟲在鹽膚木上寄生時,刺激葉部組織而產生的增生「腫瘤」。

長著蟲癭的葉子就像是嚴重過敏反應,飈出了了一堆嚇人的「痘痘」,乍看有點噁心。圖片來源:uekipedia.jp
如果啊你不懂什麼是「蟲癭「,沒事,多看幾張圖你就懂了。






那些令人掉san的蟲癭
圖片來源:knechts.net等
這些「腫瘤」是蟲嬰兒們生活的家園,還會隨著它們的繁衍進一步擴建。但時機成熟時,就得及時把這些原住民「送走」,避免它們翅膀硬了就想「分屋拆家」。
五倍子還有一個別名叫「百蟲倉」,用圖說話。切開一個蟲癭,癭壁上那些可不是麵包糠,而是鮮活的蚜蟲,角落裡那團「白芝麻」不只是蚜蟲的分泌物,還有「長輩們」的屍體,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圖片來源:Dr. Kazumasa Oshima / academist-cf.com
我們現在看到的五倍子一般都是處理後乾燥的巢穴,土裡土氣的。

藥材五倍子
圖片來源:maitokomuro.co
但其實新鮮的五倍子長得非常小清新,難怪會讓人誤以為它才是樹木的果實。

成熟的五倍子有著水蜜桃一樣的配色
圖片來源:e-info.org.tw
五倍子除了藥用,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用途——染黑,除了染布外,它還是古代染髮和牙齒美黑的核心「黑科技」。因為五倍子富含單寧,和鐵鹽作用能夠形成非水溶性的穩定黑色物質,是很好的黑色染料。

五倍子染液染出的紡織品
圖片來源:wbg.cas.cn
真正的水果「代鹽人」
講完了喧賓奪主的五倍子,咱們來說說本該獨放異彩,卻慘變小透明的「鹽膚子」吧。雖然是它才是五倍子樹的真果實,奈何顏值平平,是即使路過也不會留意到的那種野果子。


鹽膚子果實非常小,而且未成熟時非常不起眼。
圖片來源:uekipedia.jp
每年的10-11月是鹽膚子成熟的季節,這時枝頭的一串串果實就會變成紅棕色,數量眾多,但每一粒才綠豆般大小,關鍵還有個大果核。屬實是那種放進嘴裡舔一圈都沒了的感覺,嗑瓜子都比它肉多。

成熟的鹽膚子
圖片來源網路
鹽膚子的個頭雖然很小,但勝在味足——因為它的果皮表面常常會覆蓋一層「鹽霜」結在上面,非常神奇,這也是它叫鹽膚子的原因。不過這種果實的味道可不是單一的鹹味,而是鹹酸鹹酸的,還有人說,有的還會帶點甜味,總之這形容是不是越來越像咱吃的「鹹話梅」呢,有些地方的人至今還會拿它來泡水代醋用。

圖中鹽膚子的表皮可不是結了冰,而是果實中析出的鹽份結晶,即使出太陽也不會化掉。圖片來源:kplant.biodiv.tw
在古代,鹽的獲取可不像今時今日這般方便便宜,鹽是「奢侈的必須品」,所以像鹽膚子這樣能產生鹹味,又比較常見的作物自然是理想的鹽的「平替」之一。
鹽膚子作為「代鹽」的歷史也很悠久,唐朝就有「 嶺南人取子為末食之,酸鹹止渴,將以防瘴」,《本草綱目》亦載「核外薄皮上有薄鹽,小兒食之,滇、蜀人採為木鹽」,很多地方的人都從鹽膚子果實上取鹽,因此鹽膚子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蜀人謂之酸桶。亦曰酢桶。吳人謂之鹽麩。戎人謂之木鹽。」

鹽膚子能解用鹽的一時之急,但不能解一世之需。
圖片來源網路

鹽膚木的花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古人不懂化學,以為鹽膚子有鹹味就能作食用鹽,但其實那層鹽霜和我們常吃的食用鹽不一樣,它是蘋果酸鈣的結晶,也是其鹹味的來源,所以果實也不像氯化鈉只有純粹的鹹味,當然拿來調調味是可以的,但它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鈉元素,無法取代真正的食鹽。
所以一旦食鹽成為隨手可得的供給後,鹽膚子便成為了「過氣網紅」,如今光芒不及名聲大的五倍子,連樹名也被五倍子給取代了。不過要是在野外求生或者戶外野炊時,這種果實還是很管用的。
撰文 | 蠟筆不新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阿什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