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屍檢時偷走患者大腦,切成 240 塊私藏 43 年:史上最瘋狂的醫生

本文作者:Byronchu

皮膚被剝離,頭蓋骨被鋸開,十二對腦神經被逐一切斷,隨後是頸動靜脈、椎動靜脈……

一顆大腦被小心翼翼地從顱腔中取出,第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一顆天才的大腦,在過去的 76 年裡,無數天馬行空的設想從這裡產生又被證明:E = mc²、光電效應、量子力學、狹義和廣義相對論……

這是開創了現代物理學先河的大腦,這是被時代雜誌視為「純粹智力的化身」和「世紀人物」的天才的大腦。

這是愛因斯坦的大腦。

這是愛因斯坦的大腦

圖源:YouTube 視訊截圖

偷走愛因斯坦的大腦

「它絕不能就這樣被焚燬。」

當托馬斯 · 哈維(Thomas Harvey)捧起這顆與眾不同的大腦時,他的心中只剩下這一個想法。

這是 1955 年 4 月 18 日。凌晨 01:15,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醫院病逝,享年 76 歲。

據當時的值班護士回憶,他在生命的最後曾留下兩句囈語。然而,護士只懂英語不懂德語,我們遺憾地錯過了天才最後的遺言。

不過,愛因斯坦早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準備:「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他深知世人對天才的狂熱追崇,於是提早留下遺言:不要宏大的葬禮,也不要眾人膜拜,他只希望自己的遺體能被火化,骨灰撒入河中。

但這個樸實的願望還是落空了。

愛因斯坦逝世當天,一大早,42 歲的普林斯頓醫院病理科主任托馬斯 · 哈維就被通知,將由他來為愛因斯坦進行屍檢。

愛因斯坦逝世當天,哈維在處理大腦

愛因斯坦逝世當天,哈維在處理大腦

圖源:Finding Einstein‘s Brain

這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哈維幾乎按耐不住自己的興奮。在愛因斯坦遺囑執行人的陪同下,他將內臟器官一一取出,確定死因為主動脈瘤破裂:滿是斑塊的主動脈上有一個大破口,腹腔充滿了血液,以至於彌散到膽囊處。

但當哈維捧起那顆天才的大腦時,他猶豫了。這顆孕育了太多奇蹟的大腦究竟與凡人有何不同?如果仔細研究這顆大腦,是否就明白愛因坦斯與眾不同的原因?

「它絕不能就這樣被焚燬。」

在某一個瞬間,遺囑執行人一定是轉身或者走神了一會兒,總之,哈維瞅準空隙,藏起大腦,然後若無其事地把其他器官一一放回原位,將遺體交還給愛因斯坦的家人。

或許在那一天,哈維也曾經堅信過,這一舉動將改變他的一生。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改變並沒有朝他期待的方向發展。

將天才的「遺產」據為己有

在簡單的葬禮後,愛因斯坦的遺體很快被火化,骨灰全部撒入河中。

與此同時,實驗室的哈維正緊鑼密鼓地為大腦研究做準備。

按照當時的標本儲藏標準,哈維向頸內動脈注入福爾馬林,再將大腦完全浸泡在福爾馬林中。然而,在 DNA 保存技術還未普及的時代,哈維並不知道溫度會讓 DNA 變性降解,一切操作都在常溫下進行。

兩天後,《紐約時報》在頭版重磅發佈一篇題為《在愛因斯坦的大腦裡尋找關鍵線索》的文章。文中寫道:「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托馬斯 · 哈維博士說,不但大腦已被移出待研究,大腦表面的覆蓋物也被留存了。」

「這顆大腦生前曾拓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在故去後或許還將帶給我們全新的知識。」

直到這時,人們才驚訝地意識到,已故的天才原來留下了如此重要的「遺產」。

哈維用紗布包裹大腦切塊標本

哈維用紗布包裹大腦切塊標本

圖源: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

同樣驚訝的還有愛因斯坦的家人。

他們帶著一腔怒火找上門來,質問哈維為何不顧逝者遺願,私自保留大腦。面對憤怒的家屬,哈維使出渾身解數解釋自己的意圖。

他反覆強調研究愛因斯坦大腦將是一件多麼具有價值的事情,並一再承諾大腦僅被用於科學研究,結果只會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而他本人會好好使用和保管大腦,絕不用來製造噱頭引人關注。

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後,愛因斯坦的家人勉強同意了哈維的做法。

愛因斯坦的大腦留下了,它像一塊擁有無限能量的磁石,牢牢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率先行動的是華盛頓。很快,哈維被召集到武裝部隊病理學研究所參加會議。會上,一眾美國神經學界的傑出人士紛紛要求哈維將愛因斯坦的大腦「上交國家」,但被哈維一口回絕。

哈維任職的普林斯頓醫院也要求他交出標本。醫院認為,哈維的行為已經給醫院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大腦應該由院方保管,交給專業的神經學專家進行研究。哈維也拒絕了。

沒過多久,他被醫院掃地出門。

被遺忘的標本

當我們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過去的故事時,哈維的行為無疑侵犯了愛因斯坦本人和家屬的知情同意權和隱私權。

然而,在知情同意權仍未誕生的 1955 年,主流觀點認為,屍檢時取下的器官屬於科學「標本」,而醫生們對標本進行一些加工後,就可以擁有這些加工品(比如玻片)的「智慧財產權」。

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海拉細胞。1951 年,醫生從一位宮頸癌患者身上分離出細胞株,在未經患者允許的情況下,他們設法讓這些癌症細胞在實驗室裡獲得了永生。

如今,海拉細胞已經被培養了至少 20 噸,從中衍生出的專利高達 1 萬多項。儘管患者的後代一再為權利奔走,但最終也僅贏得了 DNA 資料的獲取權。

那麼,愛因斯坦的大腦究竟屬於誰?

當它還在一個活人的身體裡時,答案顯而易見;然而,當它被從遺體中剝離,權利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於是,在歷史的一些機緣巧合下,哈維成為了愛因斯坦大腦的「實際持有人」。

持有人雄心勃勃,想要從愛因斯坦的大腦中找到「天才和凡人的不同之處」,但當時的哈維還不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他將用餘生的 43 年去追尋同一個答案。

作為一位病理學家,哈維的才能十分優秀,但要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顯然,他還遠遠不夠專業。

在被醫院開除後的二十多年裡,哈維失

去了執業醫師執照,失去了家庭,失去了醫療行業的工作。一系列的人生變故迫使他將更多的希望傾注在大腦的研究中。

他用棉膠填充了大腦,然後切成約為方糖大小的 240 塊,用紗布包裹,保存在福爾馬林中。還製備了 12 套玻片,每套約 200 張。

大腦切塊的編號圖示

大腦切塊的編號圖示

圖源: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

他很多次嘗試聯繫國內外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希望獲得合作研究的機會,但寄出的樣本和玻片沒能激起任何波瀾,科學界長久地沉默著,沒有研究,也沒有新聞。

這個流浪的天才大腦,似乎已經被人們完全忘記。

研究熱潮再現

轉機出現在 1978 年,一位年輕的記者被編輯發派去尋找愛因斯坦大腦的下落。

幸運眷顧了他,一番輾轉,記者來到了哈維位於堪薩斯州的住所,在那裡的一個蘋果酒冷藏箱內,整整兩大瓶標本已經靜靜等候了 23 年。

在《紐澤西州月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這位記者記錄了他所見到的一切:「貝殼狀的皺紋樣,顏色像燒製後的泥土。」

罐子裡的大腦

罐子裡的大腦

圖源:BBC

愛因斯坦的大腦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中來。

哈維再一次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Science 採訪了他,記者們在他家的草坪上紮營,無數神經科學家向他拋出橄欖枝,希望能獲得標本的饋贈。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解剖學家瑪麗安 · 戴蒙德(Marian Diamond)也是其中之一。她幸運地分到了裝在蛋黃醬罐子的四小塊大腦,並在 1985 年率先於 Experimental Neurology 上發表論文《一個科學家的大腦:艾伯特·愛因斯坦》。

論文中,戴蒙德比較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另外 11 顆男性大腦的四個區域,發現在左頂葉皮層,愛因斯坦的神經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之比特別高。而這個區域是與語言相關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的一部分。戴蒙德因此認為,「比率的提升反映了愛因斯坦長期運用這個部分,來表達不同尋常的概念。」

研究愛因斯坦的時代從此拉開帷幕。

有研究認為,愛因斯坦的右側前額葉皮質比其他大腦更薄,神經元密度更大——這可能讓資訊交換速度更快。

發表於學術頂刊 Lancet 上的論文又指出,和另外 35 顆男性大腦相比,愛因斯坦的大腦負責數學能力和空間推理的頂葉大出差不多 15%。

還有研究者發現,愛因斯坦在負責制定計劃和工作記憶的額中葉上有四個脊,比常人的三個脊要多出一個。而胼胝體和對照組相比要更厚,這或許預示著大腦半球之間的合作比常人更強。

一些研究中愛因斯坦大腦的不同

圖源:BBC

研究一篇接一篇地出現,愛因斯坦大腦的秘密似乎就要被揭開。

天才的秘密

人們前赴後繼地將精力投入到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中來,想要找到普通人和天才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然而,科學永遠比理想更冷靜和殘酷:愛因斯坦大腦確實有不同之處,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大腦都有獨一無二的特徵。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從愛因斯坦的認知特長出發,懷著一個模糊的概念,在天才的大腦中四處尋找,直到發現符合他們預期的變化。

但愛因斯坦的特長實在太多了:他擅長數學和拉丁語,會拉小提琴,12 歲到 16 歲自學了微積分。但是,他直到三歲才開口說話,在藝術繪畫和地理方面成績也並不亮眼。

每一種不同都可能來自於大腦的某些變化,但基於目前的認知,我們仍然不能給出確切而合理的答案。

天才的秘密沒有被解答,2007 年,哈維在普林斯頓醫院去世。

他將剩餘的 170 塊愛因斯坦的大腦交還給普林斯頓醫院,而管理標本的正是新一任病理科主任——這正是哈維曾經的職位。

哈維展示標本玻片

圖源:scientificbrains.com

如今,愛因斯坦的大腦標本被更為嚴格地保存在普林斯頓醫院,研究者不再像曾經一樣輕易就能獲得一塊標本,大部分論文都只能使用哈維當年拍攝的照片進行研究。

儘管不少已發表的論文都將哈維作為共同作者,但在幾十年長久的沉寂中,哈維或許也已經意識到,天才的大腦,從一開始就不曾屬於他。

然而,他的一生卻已經早已被狂熱的崇拜改變。

致謝:本文經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鬱金泰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方琪教授 專業審核

內容策劃:z_popeye、gyouza

題圖來源:YouTube 視訊截圖

參考文獻: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59548/

[2]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436253

[3]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2354300

[4]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198406073102321

[5]Falk, Lepore & Noe, 2013, The cerebral cortex of Albert Einstein: a descrip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unpublished photographs, Brain 136(4):1304-27

[6]The cerebral cortex of Albert Einstein: a descrip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unpublished photographs, Brain 136(4):1304-27.

[7]Finding Einstein’s Brain. Frederick E. Lepor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8

[8]https://www.npr.org/2014/05/31/317642080/researchers-nothing-special-about-einsteins-brain

[9]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489

「好文」,點個「好看」再走吧!

相關文章

天文大事件,這16個,你將永遠不可見

天文大事件,這16個,你將永遠不可見

16個你永遠看不到的天文事件 只要我們抬頭仰望夜空,我們就會徹底地深陷其中。那些遙遠的恆星,不斷轉動著的行星,以及太陽和月亮,之所以在神話、...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哪些文化遺產最引人關注? 搜尋引擎大資料顯示,甲骨文成為文化遺產中的搜尋量冠軍。近半年來,「甲骨文」相關內容的搜尋熱度快速增加,環比上漲38...

天文小科普:什麼是小行星?

天文小科普:什麼是小行星?

雖然地球上有許多人準備迎接新年,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距地球7000萬英里(1.1億公里)的 「奧西里斯-REx」宇宙飛船在8秒內...

光到底是什麼?

光到底是什麼?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天才愛因斯坦劇照(S01E10) 在科學領域,一個好的問題甚至能夠推動整個學科的發展! 說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