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無味無藥可解,你可能也中過世界上最常見的海鮮毒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撰文 七君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吃了一頓海鮮大餐後,回到家頭暈眼花,手腳發麻,上吐下瀉。如果你曾經出現這樣的症狀,那麼你很有可能中了世界上最常見的海鮮毒素的招。

這種海鮮毒素叫做西加魚毒素(Ciguatera,也叫雪卡毒素),它沒有解藥,人體也不會對它產生免疫力。不過別擔心,西加魚毒素通常不致命。然而,這種毒素會讓你在短時期內無法再次享受海鮮,也不能碰酒精、咖啡和堅果。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種世界上最常見的海鮮毒素。

鞭毛藻(圖中異形吃豆人)製造的西加魚毒素(右下為化學式)沿著食物鏈傳播。(圖片來源:E. Paul Oberlander,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西加魚毒素聽起來像是魚的毒素,但實際上它主要是浮游生物鞭毛藻製造的,並通過食物鏈向上累積。這種毒素對魚沒有毒性,魚吃了沒事兒,但人吃了卻受不了。

由於能夠製造西加魚毒素的岡比甲藻屬Gambierdiscus)和福岡屬Fukuyoa)的鞭毛藻需要陽光,西加魚毒素通常在敞亮的珊瑚礁附近富集,那裡的海鮮體內的西加魚毒素含量更高。

常含有西加魚毒素的魚類。(圖片來源: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世界衛生組織介紹,超過400種珊瑚礁魚類含有西加魚毒素,其中包括超受歡迎的商業魚種,如石斑魚、海鱸魚和紅鯛。除了珊瑚礁魚類,在珊瑚礁出沒的螃蟹、龍蝦、海膽和貝類也都有可能攜帶西加魚毒素。

歷史上,荷馬和亞歷山大大帝都曾提到西加魚毒素中毒。首批登陸澳大利亞東岸的歐洲人庫克船長在1773年的日誌中也記載了西加魚中毒的情況。

一般在吃了含有西加魚毒素的海鮮3-6小時後,人就會不太對勁。患者會感到噁心、眩暈、眼睛模糊、嘴巴發麻。有時中毒的人的冷熱感顛倒,比如覺得熱的東西摸起來是冷的。

這是因為,西加魚毒素主要作用於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它會讓本來關閉的鈉離子通道開啟,讓細胞裡一下子衝進來一大堆鈉離子,最終讓感覺運動神經的傳輸速度變慢。一些還研究發現,西加魚毒素可以穿越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西加魚毒素引發的症狀有時持續幾天,有時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在症狀消失後,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在6個月裡不要碰魚類、堅果、酒精和咖啡。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表示,西加魚毒素中毒是全球最常見的海鮮中毒,每年有5萬~20萬人中招。

不過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許多人並不知道西加魚毒素的存在,在吃完海鮮後也不會把頭暈頭疼的情況和食物聯繫在一起,更不會在出現症狀後就醫,因此這個數字被低估了。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實際中毒人數是上述數字的10~20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一個統計模型則預測,每一例被報告的西加魚毒素中毒病例背後隱藏著259例未報告的。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中了西加魚毒素的毒,主要是因為這種毒素十分隱秘。西加魚毒素彷彿武俠小說里居家旅行必備的毒藥,它無色無味,且無藥可解。

目前沒有發現能夠中和西加魚毒素的物質,醫生只能緩解西加魚毒素引起的症狀。而因為人體無法對西加魚毒素產生免疫力,在第二次接觸西加魚毒素後,你會被再次放倒。

要想用五官判斷海鮮是否被西加魚毒素汙染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西加魚毒素無色無味,不會影響海鮮的外觀和氣味。更糟糕的是,西加魚毒素非常穩定,在高溫和胃酸環境中也不會分解,因此無法通過烹調和消化過程去除。在商業冷凍環境下,西加魚毒素可以存在至少6個月。

即使對研究者而言,西加魚毒素也很難檢測。

歐洲食品安全局表示,目前缺乏檢測西加魚毒素的有效手段。現在檢測西加魚毒素的主要方法是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也就是讓小鼠肉身試毒。不過這種方法很難確定毒素的具體成分,程序也很複雜,因此一般的醫院沒有技術手段來診斷患者是否中了西加魚毒。而由於中毒者症狀多樣,醫生有時會將中毒者誤診成其他疾病。

那麼,有沒有辦法避免被下西加魚毒素呢?

不吃珊瑚礁魚是最好的方法。2017年,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者 Melissa A. Friedman 和同事的一項綜述指出,可能含有西加魚毒素的魚種通常也是魚市上賣得最好的,比如石斑魚 (Serranidae)、鯛(Lutjanidae)、鯖 (Scombridae)和鰺(Carangidae)。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有類似的建議:梭魚、鯙(如油𩺬)、石斑魚、海鱸魚、紅鯛等珊瑚礁魚類是導致西加魚毒素中毒的常見魚類,而來自加勒比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的魚類風險更高。避免食用這些魚類就可以降低中毒風險。

在選用珊瑚礁魚的時候也要考慮魚的體型。一般來說,更大隻的魚,比如梭魚和西班牙鯖魚(也叫馬鮫魚)含有西加魚毒素的可能性更高。因為這種相關性,西班牙政府禁止銷售產自加那利群島的超過14千克的鰤(shī)魚(也叫青甘魚、平安魚、油甘魚)。

此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還建議消費者不要食用海鮮的肝臟、腸子、卵和頭,因為脂溶性的西加魚毒素容易在這些組織裡富集。

圖片來源:WHO/A.Tritscher

圖片來源:WHO/A.Tritscher

過去,西加魚毒素中毒案例一般聚集在南北緯35度以內的區域裡,但是隨著氣候變暖,現在這個區域正逐漸向兩極擴張。此前不常出現西加魚毒素中毒事件的地區,如西歐、巴西、地中海中部、墨西哥灣、泰國、西非、日本等地近年來都報告了中毒病例。

有西加魚毒素中毒報道的地區(紅點)。(圖片來源:the US National Office for Harmful Algal Bloom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比如德國在2012年首次爆發西加魚毒素中毒事件,當時23人因為食用了進口的熱帶紅鯛(Lutjanus spp.)中毒。對這些患者長達3年的跟蹤研究發現,23人中的7人的發麻症狀持續了1年以上,這也是首次對西加魚毒素的長期影響的研究。而從2012年開始,德國每年都有20餘人因為西加魚毒素中毒。

為此,歐洲食品安全局特別組織了15國參與的西加魚毒素研究計劃 EuroCigua project。該項目的一份公開報告指出,西加魚毒素是全球性的問題,氣候變化、漁業貿易全球化都會加劇西加魚毒素中毒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發出了類似的警告。

我國是世界上海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西加魚毒素中毒事件也時有發生。2019年,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的研究者梁玉波和同事的一項研究指出:西加魚毒素在我國南海汙染較重。

實際上,珠三角地區常出現中毒病例。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報告,香港不時有市民因為食用含有西加魚毒素的魚類而中毒,並建議市民儘量少吃油𩺬、金錢龍躉、藍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蘇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紅鰽、杉斑及東星斑等珊瑚礁魚類。(特別提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安全中心並沒有參考海鮮酒家菜單。)

嗜食氏試舐石鰤逝世。

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PXRw3rgHRJJGHkWr/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視訊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佈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ID: steamforkid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