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徐桂興,來自於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大腦核心區的影像解剖。我們的分享以影像視角、手繪、實體標本和 3D 模型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首先看一張神經系統的簡圖(圖1):

(圖1)
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 12 對顱神經和 31 對脊神經。

(圖2)
圖2從冠狀位上給大家展示神經系統。這裡特別提到一個名詞——間腦,顧名思義,間腦就是中間腦的意思。間腦的中間位置是大腦與中腦之間。間腦大部分是被大腦兩側半球所遮蓋,以內囊與大腦分界。間腦是呈楔形的,其下部與中腦相連,準確來說間腦是由三腦室、上丘腦、下丘腦、丘腦和底丘腦來構成。

(圖3)
這一張(圖3)給大家展示的是解剖室內我們看到的腦組織。大腦皮層表面捏起來的這層膜叫腦膜,實際上是包含3層,從外向內依次是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

(圖4)
圖4給大家展示的是腦內側面的結構,是按照頭顱 MR 正中矢狀位繪製的。彩色的部分就是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大腦核心區。

圖5 實體標本圖

圖6(MR標記圖)
我們把大腦核心區單獨解剖出來看看(圖7、圖8),

圖7

圖8

圖9
補充一個知識點,剛才我們提到大腦核心區的結構是丘腦、下丘腦、胼胝體、穹隆、松果體、垂體、扣帶回。扣帶回的上方有一條溝,這條溝的名字叫做扣帶回溝(圖9)。扣帶回溝從前向後,延伸為邊緣溝。邊緣溝的前方就是中央溝。這一點在顱腦MR矢狀位上是可以看到的,大家可以用它來定位中央溝的位置。

圖10(將手繪圖和實體標本相對照)
側腦室在核心區的投影(圖10),我們可以看到側腦室的後腳在核心區的投影。
前面都是從矢狀位上給大家展示核心區。這幅圖(圖11)是從冠狀位上給大家展示核心區。從外向內依次是殼、蒼白球、尾狀核、丘腦。殼外側是島葉,我們的大腦是分 5 個葉:額葉、顳葉、頂葉還有島葉。

圖11

圖12(冠狀位的立體視角手繪圖)
圖12將核心區的解剖展示的更清楚,更有助於大家認知和記憶。

圖13
圖13是大腦核心區矢狀位和冠狀位的聯合視角。在這裡我們重點突出了尾狀核和海馬結構。
上面展示了冠狀位和矢狀位。還有一個位項就是水平位。在水平位上,我們首先展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基底節區(圖14、15),基底節區包含了我們大腦核心區的主要結構。說到基底節就要說一下內囊結構。

圖14

圖15

圖16
圖16是在顱腦 MR上把基底節區給大家畫出來。這裡再次強調一下島葉,從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島葉和豆狀核之間還有一個間隙,這個間隙裡面有個結構叫做屏狀核。臨床上腦梗塞早期的影像學徵象——島帶消失徵,就是指的這裡。

圖17 基底節解剖(尾狀核)
大腦核心區之所以叫大腦核心區,一方面是功能上的闡述,另一方面還在於作為大腦的一個支撐結構的概念。在這裡給大家展示一個三弓的概念,這張是三弓的平面示意圖(圖18),三弓從外向內依次是外弓、海馬弓和內弓。外弓就是扣帶回,內弓就是穹隆。從圖中可以看到乳頭體位於穹隆的前端(圖19)。

圖18

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