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明阿斯匹靈 11 天后,他又發明了海洛因:史上最矛盾的科學家

對化學家而言,自己合成的物質只要有一種能為人類廣泛應用,就是巨大的成功,註定將青史留名。

造物主有時會顯得尤為慷慨,連續將閃耀的時刻安放在同一人的頭頂,彷彿一項榮譽不能顯示出自己的造物功底。

但在時光波濤的洗滌下,光環褪去,經受住考驗的成果為世人敬仰,某些反轉的結局讓發明者背上一世罵名,鬱鬱而終。

水楊酸的改良道路

1894 年,德國化學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加入了尚未馳名全球的拜耳公司,在藥學部主管亞瑟・艾興格林的指導下,在水楊酸的基礎上合成出了乙醯水楊酸,並確定了相關的製備路徑。

阿斯匹靈的結構式,圖源:百度百科

阿斯匹靈的結構式,圖源:百度百科

歷史並不總是獎賞最先吃螃蟹的人。水楊酸的天然來源 —— 柳樹皮的鎮痛退熱作用古已有知,水楊酸的合成在 1763 年就已經完成。

就連水楊酸的改良版 —— 乙醯水楊酸也並非霍夫曼首次合成,1859 年和 1869 年均有化學家制備出該物質的純淨產物,卻沒能意識到這一產物的藥理作用。

這一經典的解熱鎮痛抗炎藥,在後續的臨床驗證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療效,且大大減輕了水楊酸帶來的胃部損傷等不良反應。

人類社會在近三十年的等待後,終於迎來了轉折點。乙醯水楊酸自此開始,一步步走向神壇。

拜耳公司對乙醯水楊酸進行評估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藥物的重要性和背後的商機,並參考乙醯基、繡線菊的德文名稱將這一物質命名為 Aspirin(中文名音譯為阿斯匹靈)。在數個國家申請了專利後,阿斯匹靈以粉裝瓶劑的劑型上市,後續則改為方便易用的片劑。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阿斯匹靈相對於傳統解熱鎮痛藥物的優勢可謂降維打擊。拜耳公司選擇直接贈藥給醫生,讓醫生分發給患者試用,並在口碑建立起來後採用廣告營銷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知名度。

圖源:網路

良好的療效和較輕的不良反應使得阿斯匹靈受到了風溼病等慢性疼痛患者的追捧,大洋的彼岸也留下了這一圓形藥片的身影。標誌性的 BAYER 十字,由美麗的阮玲玉輕手擷起,「阿司匹靈藥餅,專治風溼、疼痛」。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阿斯匹靈其實並非百益無害,它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路徑,進而可能導致胃黏膜損害,甚至出血事件的發生。後續科學家也開發了療效更好、更安全的解熱鎮痛藥物,似乎後浪總要超越前浪,在這一領域蓋過昔日王者的輝煌。

但天選之藥,又豈會滿足盡在一條賽道上奔跑?能者多勞,會跨界的藥物,才是人類藥箱裡的常青樹。

1971 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文發現阿斯匹靈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進而降低血栓事件的風險,這一成果直接助力他榮膺 1982 年諾貝爾獎。

阿斯匹靈也逐漸在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中開始扮演基石作用,並作為心肌梗死、腦梗死的急性期用藥方案中阿不可或缺的一種。

20 世紀末期,阿斯匹靈的抗癌作用逐漸走入科學家的視野,2020 年《柳葉刀》雜誌的一篇文章也證實了阿斯匹靈降低腸癌風險的巨大潛力,這個「神藥」似乎還有無數效果等待著人類去發掘、去驚奇。

圖源:Lancet

Pubmed 資料庫中,接近七萬條的檢索結果(2021 年 6 月 25 日前已發表 1428 篇)也從側面展示了這一藥物的巨大潛力。

圖源:Pubmed

圖源:Pubmed

霍夫曼也在拜耳的官網上,被作為功勳科學家而銘記,拜耳發明的革命性藥物之首,就是阿斯匹靈。

圖源:拜耳中國

圖源:拜耳中國

值得玩味的是,阿斯匹靈的發現故事在彼時的德國被帶上了一絲美好的濾鏡,在廣為流傳的故事版本里,霍夫曼為父解決風溼病痛的決心是藥物合成的直接動力,團隊中猶太科學家的貢獻被抹去。霍夫曼對阿斯匹靈的發明合成也再未發表任何聲明。

如果是勵志故事,到這裡就該作為結局。

霍夫曼和艾興格林等團隊成員即使再沒有發明或合成任何一種藥物或成果,僅靠阿斯匹靈就足夠彪炳史冊,供後世敬仰。

但霍夫曼的藥物改良道路註定不會就此打住。科學家的類比思維,總能為他們提供新的思路。

水楊酸改良為乙醯水楊酸的效果如此顯著,那市面上其他的不夠完美的重要藥物,改良之後會不會發現新的大陸?

這一次,他的目光望向了嗎啡。

惡之花的產物

嗎啡是鴉片提取所得的產物,是當時世界上鎮痛效果最強的物質,也能為癌痛患者帶來用藥後為數不多的輕鬆時刻。但嗎啡的成癮性一直是藥師頭疼的問題。

嗎啡的宣傳封面,圖源:網路

嗎啡的宣傳封面,圖源:網路

如果能在嗎啡的基礎上做出改良,保留其治療效果,同時降低甚至消除成癮性,那將為無數患者帶來福音。

經歷了一番嘗試後,在 1897 年 8 月 21 日,霍夫曼在實驗室裡合成出了嗎啡的改良版本:二乙醯嗎啡(11 天前,他剛成功將阿斯匹靈製成藥物)。這一物質仍然不是他的獨有發明,有研究認為早在 1874 年,英國藥劑師埃爾德・萊特就首度人工合成了這一物質,但並未引起關注。

嗎啡和二乙醯嗎啡結構式,圖源:網路

嗎啡和二乙醯嗎啡結構式,圖源:網路

二乙醯嗎啡的鎮痛效果比嗎啡更為顯著,且在動物實驗中似乎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成癮性。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當時的歐洲,藥物的上市並不需要嚴格的人體試驗,拜耳公司在沒有研究清楚二乙醯嗎啡在人體內代謝的途徑的前提下,便急於將產品推向市場。

藥片中的「英雄」

似乎是懷著對自己產品的絕對自信,拜耳公司為這一產物賦予英雄的名稱 ——Heroin,音譯為海洛因,他們相信這個理想藥物的誕生將改變世界,海洛因就這樣以止咳藥的身份在歐洲各大藥房的貨架上出現。

它的誕生確實改變了世界,只不過是朝著悲慘的方向墜入深淵。

在剛開始的應用中,拜耳對海洛因的定位是「不上癮的嗎啡」,適用於風溼、疼痛等各種疾病,宣稱這是止咳藥中最便宜的一種。錯誤的口號和理想化的宣傳誤導了大量民眾。商業推廣下醫學界的背書也進一步普及了民眾中海洛因的使用。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神藥」出爐,舉世震驚。人們逐漸發現海洛因不僅可以用來止咳,還能緩解各種疾病的各種症狀。焦慮抑鬱在它面前土崩瓦解,發燒咳嗽服用後迅速緩解,甚至能讓人身心愉悅。海洛因也被加入了兒童止咳糖漿,廣告甚至聲稱「身體不適來點海洛因立刻見效」。荒誕的群體服用就這樣在全球一次次上演。

海洛因的宣傳廣告,圖源:網路

海洛因的宣傳廣告,圖源:網路

1898 年,拜耳公司海洛因的銷量為 45 公斤,10 年後竟為 784 公斤。到 1902 年,「拜耳牌」海洛因銷售利潤就已經佔到整個歐洲製藥行業的一成,部分醫療機構甚至鼓吹海洛因可以用來治療嗎啡成癮,這一飲鴆止渴的行徑帶來了更嚴重的海洛因成癮的問題。

癮君子們也不再滿足口服,開始使用鼻子吸食、靜脈注射來加速藥效,進而進入成癮的惡性循環。吸毒者在敗光家產後妻離子散,家庭破裂,為了得到毒品無所不用其極,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治安風險。長期吸食毒品帶來的全身臟器損害,讓癮君子形銷骨立,過量的海洛因等毒品更是可以直接導致死亡。

注射毒品的癮君子身上的針眼,圖源:網路

隨著問題的累積,海洛因的成癮性逐漸得到了全球的關注,美國也先後出臺《純淨食品與藥物法案》、《哈里森麻醉品法》等法律限制毒麻藥品的使用。20 世紀上半葉,拜耳終於停止生產海洛因,但距離發明這種物質已過去數十年,促成的癮君子、破壞的社會生產力等惡劣影響早已難以估計。

美國《哈里森麻醉品法》的街邊宣傳,圖源:網路

海洛因也陸續被各國認定為毒品,但潘多拉的盒子早已打開,人類社會抗擊毒品的鬥爭,至今仍陰雲密佈。

圖源:江蘇禁毒網

圖源:江蘇禁毒網

直至今日,阿斯匹靈的星光依然照耀著拜耳公司前行,貢獻著利潤和正版的名聲,小藥片依然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常客,指南也圍繞著它不斷更新完善。

圖源:NEJM

圖源:NEJM

而同樣曾貢獻了巨大利潤的海洛因,因為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這一成果並不再被公司提起。

圖源:拜耳中國

圖源:拜耳中國

但宣傳廣告中曾經同臺的兩兄弟,向人們展示著那段歷史的荒誕不經。

阿斯匹靈、海洛因的廣告,圖源:網路

阿斯匹靈、海洛因的廣告,圖源:網路

不光彩的歷史背後的問題值得深思。為了追求藥物效果和銷量,跳過必要的臨床試驗、無視潛在的不良反應、工業和醫學界利益共同體等因素帶來的災難結局,值得後人永遠銘記。對藥企而言,利潤也好,名聲也罷,永遠不能以損害人體健康和生命權益為前提。

天使之手 + 魔鬼之手 =?

1946 年,霍夫曼的生命孤獨地走向了盡頭,阿斯匹靈帶給他巨大的聲名,卻又被海洛因抹去,造物者冷眼旁觀著自己安排的「戲劇性的衝突」。

這一好的初衷卻帶來巨大災難的合成產物,是否給他帶來良心的困惑和不安,世人恐怕難以知曉,但在彼時,拜耳公司沒有為他發佈訃告。

發明者出於善意的初衷,卻起了反作用。

類似的被用錯了途徑的藥物、發明如沙利度胺、鐳、原子彈等數不勝數,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傷痛也無法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發明者該不該給自己內心背上道義的指責?是否存在連帶的過錯?奧本海默也曾經為發明原子彈而感到內心掙扎,這些問題每個人心中也許都有自己的看法,永遠都不會有標準的回答。

若干年後,發明了一代槍王 AK47 的卡拉什尼科夫回答了記者類似的問題:作為至今仍在給全球帶來巨大傷亡的槍械發明人,他怎麼看待自己的作品?

卡拉什尼科夫的迴應很簡單:殺人的不是槍,是扣動扳機的人。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ced913fd24cbe616c93805ce&lemmaId=118238&fromLemmaModule=pcBottom2.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5%8F%B8%E5%8C%B9%E6%9E%97/15777

2.https://digital.sciencehistory.org/works/r494vk612

3.https://zhuanlan.zhihu.com/p/45623024

4.https://www.51wendang.com/doc/0a4add84b0a925cd71f743b1/4

5.https://qlwb.com.cn/detail/10179569

6.《八卦醫學史》,燒傷超人阿寶,鷺江出版社

7.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dfe1324090ec5968bfb97fb8&lemmaId=118238&fromLemmaModule=pcBottom

8.《極簡新藥發現史》,彭雷,清華大學出版社

9.http://lxcdn.dl.files.xiaomi.net/mfsv2/download/s008/v01Sgi0deTdQ/bBNPHCoMW6VZxh.jpg

10.《態度》,吳軍,中信出版集團

11.Jones WS, Mulder H, Wruck LM,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Aspirin Dosing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1;384(21):1981-1990. doi:10.1056/NEJMoa2102137

12.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6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