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長臂猿日
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設立
長臂猿是一類分佈於
東南亞地區的無尾靈長類動物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背誦過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的「猿」指的就是長臂猿
一起進入「猿」宇宙
了解長臂猿的世界吧!


圖源: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公眾號
長臂猿的胳膊為什麼這麼長?
長臂猿是一類分佈於東南亞地區的無尾靈長類動物,長臂猿以長臂無尾、林間蕩行、一夫一妻、雌雄異色、鳴聲嘹亮而著稱。

圖源: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公眾號
長臂猿的上肢明顯長於下肢
且肩關節和腕關節均為極其靈活的球窩關節
這種關節結構可以讓長臂猿
以獨特的大幅蕩行方式極快地
遊走於林冠上層
如風似電

圖源: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公眾號
長臂猿多生活在植被保存完好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和熱帶雨林中,長臂猿在某地的消失意味著該地區生態系統受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
長臂猿以果實為主要食物,輔以嫩葉、花、莖等植物性食物和極少量的昆蟲、鳥卵、幼鳥、蜥蜴等動物性食物。
長臂猿科現分佈在我國的有6種,分別為西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和高黎貢白眉長臂猿。

圖源:國家動物博物館
西黑冠長臂猿分佈於我國雲南中部到南部
越南北部和寮國西北部


圖源:國家動物博物館
東黑冠長臂猿歷史上曾分佈於紅河以東的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自上個世紀50年代起一度被認為已經從中國滅絕。
2006年9月,在中國發現了3個東黑冠長臂猿群體。
2009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覆建立廣西邦亮東黑冠長臂猿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圖源: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南黑冠長臂猿是我國唯一一種特有的長臂猿,僅分佈於我國海南霸王嶺保護區,是全球最為瀕危的靈長類。

圖源:國家動物博物館
北白頰長臂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IUCN 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圖源:國家動物博物館
和北白頰長臂猿一樣,白掌長臂猿也可能已經在中國野外滅絕。它們曾經分佈在雲南的滄源、西盟和孟連等縣。

圖源:國家動物博物館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在國內僅分佈於怒江以西的高黎貢山南段保山市隆陽區、騰衝縣和德宏州盈江縣。和很多新發現的物種一樣,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剛被命名就成為了瀕危物種。
長臂猿數量已不足大熊貓的十分之一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分類,目前分佈在我國的雲南、廣西
和海南省的六種長臂猿中
有四種已經被列為「極度瀕危」
海南長臂猿便是其中最瀕危的一種,也是全世界25種瀕危靈長類物種之一,瀕危程度堪比「國寶」大熊貓和朱䴉,有人稱其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
如何拯救長臂猿?聽懂「猿言猿語」!
拯救長臂猿,首先要修復長臂猿的家園,補植和更新樹種,同時逐步清退經濟林,修復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同時,還可以利用他們的鳴叫聲提供保護。


圖源:雲山保護
鳴叫是長臂猿的典型行為,長臂猿都有清晨鳴叫的習性,鳴聲高亢嘹亮,在幾公里以外都可以聽到。
長臂猿鳴聲的主要功能為群間的隔離、群體的定位、資源防禦(如領域、食物資源或配偶)、群體的形成與維持、配偶吸引、配偶穩固和宣傳配偶資訊等。
因此,學界常將其作為「被動聲學監測系統」的測試對象,通過追蹤這些「猿言猿語」,我們能掌握它們的數量和分佈情況,從而知道要如何提供相應的保護。
和紅外相機相比,因為長臂猿們喜好在高處的樹冠處活動,幾乎一輩子不下地,且動作靈活迅速,聲學監測因此更能準確及時地了解它們的動態。
資料來源:雲山保護、國家動物博物館、北京動物園
整理:董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