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cience》官網報道,義大利外科醫生保羅·馬基亞里尼 (Paolo Macchiarini) 於 6 月 16 日在瑞典索爾納地方法院被判犯有一項「造成身體傷害」的重罪,該罪行緩期執行。目前,刑期時長還未確定。此外,法院宣判他在其他指控(包括嚴重傷害罪)上無罪。
這是臭名昭著的「馬基亞里尼案」第一次在法庭被定罪。
10 年前馬基亞里尼曾被譽為「幹細胞移植的先驅」和「全球氣管移植第一人」,他為患者植入幹細胞人工氣管,當時,這一手術被稱為「再生醫學的突破」。然而植入人工氣管的 8 名患者,7 名均因嚴重併發症死亡。
2015 年,在馬基亞里尼的 4 位同事的勇敢揭發下,其撒謊成性的惡行才逐漸敗露。
2017 年,瑞典的檢察官指控馬基亞里尼犯有過失殺人罪,隨後因證據不足撤訴。
2020 年重新審理此案,直至今年 6 月 16 日,馬基亞里尼才被宣判犯有一項「造成身體傷害」的重罪,緩期執行。刑期還未定,但造成身體傷害罪的最高刑期僅 4 年。
曾參與揭發的 Corbascio 對這項定罪有些失望,他認為相比馬基亞里尼的嚴重罪行來說,這個判決就像一記輕飄飄的耳光。
文章來源於:生物學霸
2008 年 6 月,初夏的巴塞羅那靜悄悄,一場前所未有的手術正在這裡悄無聲息地進行。
一位年輕的女性患者因為感染了嚴重的肺結核,導致整個胸部塌陷,進而出現左支氣管萎縮,生命垂危,亟需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從器官捐獻者身上取下一段支氣管,直接進行器官移植。這種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弊端——患者術後需要終生服用大劑量的免疫抑制藥物,用來防治排斥反應。
為了解決了這個問題,手術的主刀醫生採用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辦法。
從器官捐獻者身上取下一段氣管後,他先是洗除了軟骨組織,隨後在這段氣管上植入了患者的骨髓幹細胞,最後再將氣管植入患者體內。他的理論很簡單,患者的幹細胞能夠附著在氣管上,發育分化成正常的氣管組織,並且不會出現免疫排斥反應。

當年關於手術成功的報道|圖片來源:美聯社
手術成功了!
這場本無人問津的手術,瞬間點燃了全世界的熱情,多家媒體對之大肆報道,「再生醫學的里程碑」、「全球首個被成功創造出來的人工器官」之類的誇張描述不絕於耳。

當年的義大利媒體甚至將馬基亞里尼與諾獎關聯起來|圖片來源:nextquotidiano.it
而手術背後的主刀醫生,是個帥氣又富有魅力的中年義大利男人,他叫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原本默默無聞的他,一舉俘獲了整個科學界的心,成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鋒。
2010 年,馬基亞里尼受到了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青睞,成為一名訪問教授,這裡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所在地——自 1901 年以來,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一直是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機構。
只是誰也沒想到,在隨後的數年裡,這個男人卻以一己之力差點導致當年的諾獎被取消……
學術明星
巴塞羅那的小試牛刀以後,馬基亞里尼又做了幾場類似的手術,他很快就發現了這種方法的侷限性——器官捐獻者的數量總歸是有限的,支氣管供應遲早會跟不上手術量的增長。
於是,他決定整點新活。
2011 年,馬基亞里尼發明了一種新型材料,並且用這種新型材料製造了人工合成氣管。按照他的設想,幹細胞可以在人工合成氣管上繼續生長,最終變成「活的氣管」成功融入患者的呼吸系統當中。用這種合成氣管替代捐獻者的支氣管,將會徹底擺脫器官供應不足的限制。

馬基亞里尼和他引以為豪的人工合成氣管|圖片來源:esmateria.com
萬事俱備,只欠患者了。
馬基亞里尼向全歐洲發出了招募患者的訊息,沒過多久,就有一位來自冰島的支氣管瘤患者找到了他。
冰島病人的氣管上有一個緩慢生長的腫瘤,已經長到了高爾夫球的大小,幾乎堵住了他的氣管。一開始,他拒絕接受這種開創性療法,但在和醫生及家人商討後,最終還是同意在馬基亞里尼這裡試一試。
手術團隊首先對患者的氣管進行 CT 三維成像,並根據掃描結果用新型材料搭建了一個多孔的支架。這個支架隨後被種上了從患者體內提取出的幹細胞,然後在量身設計的生物反應器裡孵育了幾天用以形成結締組織。
最終,支架被送到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那裡,馬基亞里尼進行了一場長達 12 小時的移植手術。

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室製造的氣管|圖片來源:CBS
手術又一次「成功」了!
與 2008 年的手術相比,這場手術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例人工材料組織工程器官+幹細胞成功移植。手術的詳細報告最終發表在了醫學頂級期刊《柳葉刀》上,馬基亞里尼在裡面大談自己在人工氣管移植臨床實施中獲得的「成果」。
那一刻,全世界都堅信,馬基亞里尼的新型療法似乎真的如預期的那般神奇。

馬基亞里尼 2011 年發表於《柳葉刀》的論文,目前已被撤回|圖片來源:柳葉刀
冰島病人的「成功」,也讓馬基亞里尼的個人聲望到達了頂點。很快,全球的患者紛紛慕名而來——第二例是一位 30 歲的美國男子;第三例是一位 22 歲的土耳其女性……從 2011 年到 2014 年,馬基亞里尼先後為 9 位患者換上了人工合成氣管,他甚至放出豪言,未來將會招募 100 名患者進行植入手術。
站在再生醫學的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只是這場風沒能刮多久。
紙包不住火
最先出現問題的,是曾經信任馬基亞里尼的病人們。
2011 年底,在接受手術半年以後,冰島病人就出現了術後併發症——人工合成氣管脫落。2012 一整年他都幾乎在醫院搶救中度過,並於 2013 年 1 月去世。屍檢報告顯示,死亡原因是慢性肺部感染、肺栓塞和支氣管脫落。
美國病人於 2011 年 11 月接受了手術,他在術後回到了美國,瑞典醫生無法跟蹤他的進展。直到手術 3 個月後,醫生們才突然得知他死在家裡了。

美國病人與馬基亞里尼的合影|圖片來源:leaps.org
土耳其病人的遭遇則最為悽慘。
接受人工合成氣管移植後,她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呼吸道大量產生粘液,每 4 個小時就必須清理一次。這就彷彿頭被人摁在水裡長達 4 個小時,直到快窒息時才被救出來,緊接著又被摁進去……
手術 6 個月後,人工氣管又出現了崩潰,馬基亞里尼不得不植入了一個新的。可第二次移植非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讓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進一步增加。
在接受治療的 5 年裡,土耳其病人經歷了數千次支氣管鏡檢查和數百次手術的折磨,最終於 2017 年 3 月在痛苦中去世。
……
據統計,9 位接受了人工合成氣管移植手術的患者中,有 8 位在術後 4 年內死亡,僅存的一例最後也證實根本不需要進行手術。

資料來源於維基百科|圖片來源:筆者自制
不斷出現的死亡病例,狠狠給了眾人一記耳光。人們這時候才恍然發現,馬基亞里尼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罷了,他在明知道患者存在嚴重術後併發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欺騙合作伙伴與審稿人,在《柳葉刀》等論文中誇大病人的康復狀況。
紙終究包不住火。
「吹哨人」
學術界對馬基亞里尼的質疑聲浪越來越大,一場揭露他罪行的鬥爭正式打響。
最先發難的,是馬基亞里尼曾經的 4 位合作伙伴。在發現遭到欺騙以後,憤怒的 4 人立刻展開了調查,他們整理了一份長達 500 頁的報告。報告顯示,馬基亞里尼除了在論文中偽造資料誇大病人的康復狀況,還誇大病人的病重程度以滿足同情使用的標準,以及多起完全沒有經過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批的人體手術試驗……

4 位舉報人的合影|圖片來源:leaps.org
2014 年 3 月 7 日,這份調查報告被擺在了時任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院長安德斯·漢姆斯滕的案頭,但舉報人們並沒有等來期待已久的審判,學院方面像著了魔一樣拼命維護馬基亞里尼。
確實,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有足夠的理由去維護馬基亞里尼,因為他是學校的一棵重要的搖錢樹——前文提及的那項招募 100 名患者的國際臨床項目,將為學院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政府撥款;學院還打算與資本合作,在香港建一個投資超過 45 億美元的幹細胞中心,給亞洲患者進行氣管移植……
當金錢與權力相互勾結時,科學與正義就有點勢單力薄了。為了能讓舉報者們徹底閉嘴,學院祭出了「打壓+洗白」的組合拳。
槍打出頭鳥,最先遭到報復的,是舉報人裡最活躍的格里尼莫。馬基亞里尼先是利用自己的名氣與影響力,在學術界散佈謠言,指責格里尼莫竊取自己的實驗資料,緊接著學院方「心照不宣」地對格里尼莫立刻展開了單方面調查。
這通騷操作,成功地讓初出茅廬的格里尼莫聲名狼藉,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收到過一筆科研經費。而其餘幾人也受到了諸如降職、停工以及解僱等不公正待遇。
在權力機構面前,科學家是渺小的,幾位吹哨人剛起步的科學生涯就此夭折。

因為勇敢的舉報行為,格里尼莫在 2018 年被授予「年度吹哨人」獎項|圖片來源:sjukhuslakaren.se
院方洗白起來,同樣不含糊。
2015 年 4 月 16 日,學院道德委員會宣佈調查結果,一口咬定馬基亞里尼沒有問題,否定了關於學術不端的指控。很明顯,這並不能服眾。
見質疑聲還是沒有消停,於是在 8 月,院長安德斯·漢姆斯滕火急火燎地舉行了一次新聞發佈會,再次宣佈馬基亞里尼沒有搞學術不端。《柳葉刀》雜誌甚至也被忽悠著發表了一篇文章為馬基亞里尼辯護。

圖片來源: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官網

圖片來源:柳葉刀
學院方的拼命掩飾,反而欲蓋彌彰。
最終給他們致命一擊的,是瑞典電視臺在 2016 年 1 月播放的一部暗訪紀錄片Experimenten,紀錄片無情揭露了馬基亞里尼喪心病狂的研究行徑,讓所有觀眾都目瞪口呆。據統計,有近 1/6 的瑞典人觀看了這部紀錄片,民意滔天,學院方再也無法掩飾了。
在公眾的壓力下,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對馬基亞里尼這名明星教授重啟調查,並向全校的職工緻信承認該事件可引發對學院的信任危機。
新一輪調查最終導致時任院長、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評委會成員的安德斯·漢姆斯滕,時任諾獎評委會秘書長厄本·蘭道主動辭職。2016 年 3 月,學院開除了馬基亞里尼,他所掛職的俄羅斯庫班國立醫學院也於次年 4 月將其開除。
隨著 2 位諾獎委員會重要人物的下臺,當年的諾獎同樣風雨飄搖,諾獎得主阿維德·卡爾松在接受 Plos 雜誌專訪時,就聲色俱厲地敦促當年的諾獎必須取消。
二戰以後,諾貝爾生理學獎從未被取消過。好在,2016 年最終沒有破例……
餘波未了
人工合成支氣管移植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但這個事件帶來的惡劣影響仍在持續。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處理完馬基亞里尼以後,並沒有放過幾位吹哨人,調查報告當中仍舊判決他們犯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進行了嚴厲地懲罰——這些判罰可以輕鬆毀掉幾位年輕學者的職業生涯。
「將責任歸咎於舉報人」,這一充滿諷刺意味的舉動,激怒了整個學術界。
幾位吹哨人起訴了學院,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戰;來自瑞典各地的學者向他們施以援手,對判決發起了正式投訴;甚至 Science 雜誌在報道當中也暗戳戳進行了聲援。

「舉報人將受到懲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圖片來源:Science
就在今年諾獎前夕,美國著名的學術媒體 STAT 再度發文,敦促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停止詆譭,儘快還幾位吹哨人清白。

圖片來源:STAT
關於幾位吹哨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在中國學術界,有個類似的人物,那就是饒毅教授,王曉東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
「饒毅是一個 Man of Principle,君子謀道,和機會主義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反義詞。」
其實,所有的吹哨人,都配得上「Man of Principle」的評價。
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在任何民族都一樣,學術界應該保護好這樣的人。
參考來源:
1.https://www.statnews.com/2021/10/04/stain-mars-karolinska-institute-awards-nobel-medicine/
2.https://leaps.org/a-star-surgeon-left-a-trail-of-dead-patients-and-his-whistleblowers-were-punished/particle-1
3.https://ecrcommunity.plos.org/2016/10/18/the-home-of-the-nobel-who-will-blow-the-whistle-on-academia/
4.https://en.jinzhao.wiki/wiki/Paolo_Macchiarini#Andemariam_Teklesenbet_Beyene
5.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macchiarini-guilty-misconduct-whistleblowers-share-blame-new-karolinska-institute
6.https://www.cbsnews.com/pictures/first-lab-grown-windpipe-saves-cancer-patient/3/
https://mp.weixin.qq.com/s/IqEVwmdhTHFER-8cOhtE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