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口問題正持續衝擊部分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引起各國教育界的關注。多個國家開始出現了大學倒閉潮,甚至台灣也被波及。
高校倒閉後,有些高校教授,只能去中小學當代理老師…..
>>>
多所大學倒閉
我國也初現端倪
高校倒閉大潮,先從韓日開始發起。
據報道,在2023年春季韓國大學定期招生(全國統一招生)中,該國14所大學的26個專業出現「無人報考」的現象。不少高校陷入了「招不滿人」的尷尬境地,甚至部分位於地方的高校面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作為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一」的國家,1982年至2021年,韓國已有3800多所小學和初高中學校關閉,這種「無生可招」現象正向高校傳導,地方大學首當其衝。
在」招生荒「大潮的影響下,至少有55所韓國地方大學面臨倒閉危機。在2021年,韓國的西海大學已向教育部申請停止辦學,東釜山大學也開始進入停止辦學流程。韓國《中央日報》的報道稱,群山市一所有著45年曆史的私立地方大學的運營已捉襟見肘,該校近五成的經費都來自於學費,但每年新增生源已少於1000人。
正如韓媒報道中寫的那樣:就像從最南端開始綻放的櫻花一樣,大學的倒閉潮將從南方開始逐漸往首爾靠近。
將視線轉移到日本,會發現日本也同樣面臨著大學倒閉的問題。
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減少,高考人數也在逐年走低導致了生源緊張和大學經費不足。一邊在拼命建大學、一邊大學生源不足,這一矛盾終於以部分大學倒閉為代價,展示在人們眼前。
慢慢的,倒閉潮也開始波及到我國,台灣高校的形勢也並不明朗。從2022年開始,台灣大專院校的大一學生數量就超越了高中,出現「死亡交叉」,2019年起,荒誕的「零分上大學」在台灣成為現實。
在臺立法機構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後,今年多所台灣高校宣佈退場。
台灣大同技術學院、台灣明道大學及台灣環球科大等3校因負債及欠薪問題被列為專輔學校,由於未在期限內改善,被臺教育部門勒令今年8月1日起停止全部招生,明年7月31日停辦。這些學校停辦後,將有1120名學生需安置,超過400名教職員面臨失業。

另台灣東方設計大學因為找不到資金挹注,主動申請8月1日起停招,明年7月31日停辦,台灣首府大學及中州科大則從今年7月31日起停辦。
而在大陸,高校則是通過合併重組來展現出一絲危機。
● 2022年,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已整建制劃轉,成為安徽理工大學合肥校區。
● 3月31日,開封市教體局辦公室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回覆:將開封市衛校併入開封大學,助力開封大學升本。
● 6月1日,南寧師範大學校長表示,廣西教育學院併入南寧師範大學已完成實質性工作。
…………
高校的數量,呈現出精簡最佳化的趨勢。
大學倒閉後,師生下落如何?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退場學校老師要轉到其他大學取得正式教職並不容易,有些人只好頂著博士頭銜到中小學當代理老師,或是到大陸大學任教;學生被安置到新學校後,面臨很多困難,他們覺得自己像球,被踢來踢去。
據臺媒統計,2018至2022學年有6所私立大專校院停辦,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但臺當局教育主管機構平臺僅協助80人、約3成轉職成功,其他7成要自謀出路;而有報告也顯示,這6所學校學生安置到他校就讀後,退學率高達16.42%,是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的2.25倍。

黃老師本來在台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任教,學校2019年8月1日停辦後,她改到幾所大學兼課。黃老師說,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原有60至70位老師,現在10餘位到大陸大學任教,5、6位在島內其他大學擔任項目教師,其中1人最近終於轉為正式教師,其他人則在島內大學兼課、進入業界或退休。
「現在中小學非常缺代理老師,退場大專校院的許多老師紛紛轉進這個領域。」黃老師表示,不久前有所中學問她要不要去當代理老師,她沒有去,但以前的幾個同事,就頂著博士頭銜去中小學當代理老師,月薪約4.7萬元新臺幣,至少可繼續做擅長的教學工作。
此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臺籍教師鍾振忠在做客中新網《青聽·兩岸》欄目時也表示,「少子化」問題正在衝擊島內的教育環境,現在每年有不少博士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被稱為「流浪教師」,大批台灣青年來到中國教書,正在成為一個趨勢。

台灣首府大學今年8月停辦,休閒管理研究所陳同學被安置到南臺科大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陳同學說,台灣首府大學在停辦前一年,根本在擺爛,老師叫他們不用到學校上課,學校行政人員也是「一問三不知」,只要他們等待安置。
陳同學說,他被安置到南臺科大時,有些學分無法被承認,但新學校也很無奈,因為在接收學生時,就沒有做好銜接工作,遇到問題後,新學校又無法聯繫到退場學校的對應窗口,最終倒楣的是學生,他們就像球被踢來踢去。

陳同學指出,被安置的學生通常比較弱勢、不善於表達,一旦到新學校後,又要面對很多難以解決的狀況,就會想幹脆不讀書了,因此他們休、退學比例偏高是必然。
台灣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說,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後,教師何去何從要看個人能力,現在業界非常缺中高級人才,其他大學也有一些職缺,都是他們的機會,「但不能什麼都不會,就要別人收留」。退場學校老師轉到中小學擔任代理老師,也是他們衡量自身狀況後所找到的出路。
全臺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說,因為「少子化」,各大學教師職缺很少,停辦學校老師不應該執著於任教一途,或許可以考慮往業界發展;至於被安置的學生,如果臺當局教育主管機構的承諾未做到,應該積極爭取。
大學「關閉潮」,值得警惕
大學擴張和「少子化」疊加的背後,高等教育適齡人口下降所帶來高校「關閉潮」值得其他國家提前警惕。在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懷進鵬也強調,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佈局結構和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
對於高等教育來說,人口規模上的減少促使學校面臨生源危機,但同時也倒逼學校改進教育質量。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陳先哲教授也認為,人口變局下教育發展方式也需發生真正的轉型。當未來學生數量減少,學生選擇權更多的時候,高校必然會調整戰略,進行差異化發展。
此前有專家學者分析,在青年人口轉型過程中,大學專科和大學本科的招生生源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表示,不同類型的高校受出生人口下滑的影響差異很大,好的大學招生沒問題,未來招生生源受影響較大的高校是高職院校、民辦高校,未來有不少高校將會倒閉。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高校未來的辦學思想,不應該在增加重複科目、專業、學院等擴招方向上下功夫,應當極力減少求大求全的專業設定,錨定一個或多個辦學特色項目,做好分層教育、特色教育,提供社會需求的運用型教育。
當未來教育佈局面臨新調整,高校的辦學生命力將與教育教學質量直接掛鉤,所以無論任何階段,提高質量、保持特色,或許是高校在大浪淘沙下的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