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檢測新冠病毒的口罩,你想擁有嗎?

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口罩和核酸越來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有一種口罩,能全天候自動檢測周圍環境的病毒濃度,一旦有感染風險,會在10分鐘內發出警示,你想擁有嗎?

上海同濟大學材料科學家方寅等人在《Matter》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的研究成果是可以在10分鐘內檢測到環境中的新冠病毒的生物電子面罩。

這種面罩為什麼比做核酸快這麼多?又用到了哪些原理?

一、哪些方法能夠檢測新冠病毒

常見的檢測方法有四種:

實時熒光定量PCR,就是我們常說的核酸檢測,李永樂老師曾經講過核酸檢測的原理(如何向孩子解釋核酸檢測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提取出病毒的RNA進行逆轉錄,得到特定的cDNA片段,通過PCR擴增技術增加目標cDNA的數量,再用熒光探針標示出目標cDNA,統計達到某種熒光強度需要擴增的次數,即CT值,以此來判斷樣本中的病毒濃度。

  • CT值小於37,說明原樣本中的病毒濃度高,結果呈陽性。

  • CT值大於40,說明原樣本中的病毒濃度低,或者根本不存在,結果呈陰性。

  • CT值在37-40之間,被稱為疑似陽性,需要重新進行檢測。

等溫擴增技術

等溫擴增技術,在酶的作用下實現恆溫擴增RNA或DNA的效果,它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可以替代實時熒光定量PCR,但需要更專業的設備和技術。

下一代測序技術(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能將樣本分解成片段庫,每個片段獨立擴增測序,再拼接在一起生成基因組的讀取結果,減少了測序的時間和成本,但這種方法對精密儀器和專業知識要求極高。

免疫學檢測方法,通過檢測病毒的特異性蛋白來識別病毒的存在,我們見到的抗原試劑盒用的就是這種原理。但這種檢測方法敏感性較差,很多研究人員想使用新型生物傳感器來提高靈敏度。我們今天要聊的生物電子口罩,就是一種基於電解質柵控電晶體的生物傳感裝置。

口罩的呼吸閥中裝載著檢測元件,檢測元件的主體部分是IGTs(Ion-gatedtransistors 電解質柵控電晶體),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更高級的電阻,它的電阻隨著離子反應發生可逆的變化,這樣一來,一旦電晶體上發生了生物或化學變化,電壓與電流就會受到影響,我們就能從電學資料做出判斷。

想要把這種檢測元件要戴在人的臉上,需要滿足很多限制條件:

  • 外觀上,體積要小,彈性要大,經得起多次彎折;

  • 性能要穩定,不受溫度、溼度、彎折次數等無關環境因素影響;

  • 檢測要靈敏,空氣或液滴中微小的病毒濃度變化都不能漏掉;

  • 介電層的材料要穩定、要對人體無害、不影響電晶體性能的發揮;

  • 無法對病毒進行預處理,也無法保證樣品的純淨度,要面對複雜的氣體狀況;

  • ……

在諸多限制下,方寅等人也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委等的支持,最終調試出滿足這些要求的PIL-IGT元件,並模擬檢驗了在室內和室外兩種空氣傳播模式下的檢測效果。

二、PIL-IGT的檢測效果

不同病毒的識別

PIL-IGT元件有三個通道,不同通道的電極上固定著可以識別不同病毒的特異性適體。

C-1通道固定的是H1N1適體

C-1通道固定的是H1N1適體

C-2 通道固定的是新冠適體

C-3通道固定的是H5N1適體

當暴露在含有不同病毒的氣體中時,三個通道的電壓、電流變化如下:

接觸H1N1病毒時,C-1通道(橙色)的電壓與電流明顯變動;

接觸新冠病毒時,C-2通道(綠色)的電壓與電流明顯變動;

接觸H5N1病毒時,C-3通道(藍色)的電壓與電流明顯變動;

接觸到對照組的蛋白時,三個通道的電壓、電流幾乎沒有變化。

這證明了PIL-IGT元件設計的三條通道完全可以「認出」對應的病毒,且互不干擾,後續只要改變通道上的適體,還能檢測其他的呼吸道病毒。

不同場景模擬檢測

不管是新冠病毒,還是H1N1和H5N1病毒,大部分情況都是通過飛沫或氣溶膠傳播的。實驗環境中,用霧化器產生的氣體模擬開放環境,用密閉空間內流經過病毒溶液的載氣模擬室內環境,來檢驗PIL-IGT元件對氣體的檢測效果。

含有新冠病毒的霧化氣體檢測結果

含有新冠病毒的霧化氣體檢測結果

在霧化氣體的檢測中,不同濃度的新冠病毒對應著不同顏色的曲線。反過來說,當檢測元件暴露在空氣中時,這些曲線的資料也可以幫我們判斷霧化氣中的病毒的濃度。

含有新冠病毒的載氣氣體檢測結果

含有新冠病毒的載氣氣體檢測結果

在載氣的檢測中,不同的病毒濃度對應的曲線也有清晰的差別。

我們可以發現,圖中所繪製的病毒濃度最低已經到了0.1fg/ml,fg是什麼概念呢?

1g=1000mg

1mg=1000μg

1μg=1000ng

1ng=1000pg

1pg=1000fg

對新冠病毒檢測達到0.1fg/ml,的確是非常非常靈敏的程度了。

而對於H1N1和H5N1病毒,檢測的最低濃度也達到10fg/ml。

霧化氣體狀態下,H1N1病毒與H5N1病毒的檢測曲線

載氣氣體狀態下,H1N1病毒與H5N1病毒的檢測曲線

雖然對新冠病毒的檢測濃度已經靈敏到0.1fg/ml,但保證檢測準確,還是需要捕捉到足夠的樣本。方寅等人設計的PIL-IGT元件所能檢測的最小液滴是0.3μl,人們日常活動中打噴嚏、咳嗽、談話過程產生的液滴體積是這個數值的幾十倍,所以不會因為檢測樣本的問題影響結果準確性。

三、物聯網警報系統

三、物聯網警報系統

最後一步,只需要通過物聯網系統將資料上傳伺服器,就可以在APP端查看監控情況了。檢測元件實時監控輸電壓和電流的變化,每隔10分鐘判斷空氣中病毒濃度,一旦病毒濃度超過某個設定值,觸發警報,人們可以快速做出反應。

作者方寅說,在通風不良的地方,新冠感染幾率更高,生物電子面罩對病毒的檢測也更加有效。人們還能與醫療機構共享結果,為疫情控制提供重要資訊。如果未來產生了新的呼吸道病毒,改變通道適體就能檢測新的病毒。這樣的口罩你想擁有嗎?

方寅等人發表的文章中給出了實驗程序、材料製備方法、資料和程式碼等,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掃碼閱讀或點選原文連結↓

作者簡介:流瑾茉籬,特約撰稿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