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在中國功能性滅絕」之外,你或許還想知道這些事

上週三,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發表文章,認為儒艮在中國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研究團隊梳理了儒艮在中國出現的最後時間點,確認中國境內最後一次儒艮目擊記錄為2008年。

(圖為儒艮)

(圖為儒艮)

或許你會說,它只是在中國海域內功能性滅絕,別的地方還有啊。那你不妨再看看這則訊息:

同樣是今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發佈全球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佈白鱘滅絕。作為中國的特有魚類,這則訊息的發佈,無疑標誌著這一物種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圖為白鱘)

(圖為白鱘)

物種滅絕的訊息總是讓人們心痛和惋惜,除了呼籲,我們究竟能為它們做些什麼呢?或許,保護它們要先從了解它們開始。今天就要帶大家了解一種我們似乎很熟悉的動物——魚。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什麼叫似乎很熟悉?水裡遊的不都是魚嗎,這誰不知道?

01

你真的認識魚嗎?

讓我先來考考你,剛剛提到的儒艮和白鱘都是魚嗎?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你可一定要認真往下看了!

儒艮雖然長久以來被人們稱為「美人魚」,但它並不是魚,而是海洋草食性哺乳動物。白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它才是貨真價實的「魚」。

沒錯,絕大多數人對魚的認識可能僅僅來自海鮮市場裡那些即將上桌的「美食」,除此之外,我們對魚的了解真的太少了。

我們通常所說的「魚」,指的是一個豐富多樣的物種集合。根據全球最大且查詢率最高的線上魚類資料庫FishBase的統計,截至2016年1月,已知魚類包括64目、564科、33249種。這一數量要比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物種總和還多。當我們提到「魚類」時,我們談論的其實是地球上人類已知的60%的脊椎動物。

正如進化並不總是向著越來越複雜的方向發展一樣,它也不是趨於完美的過程。雖然是適者生存,但認為動物能夠完美適應環境的想法也是一種謬論,因為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對魚類進化過程及其行為方式的了解越多,對魚類的認識就會越深入,和它們的聯繫也會越緊密。要想做到感同身受,關鍵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當然就這種情況而言是從他「魚」角度出發,而其中的核心,是要走進魚類的感官世界。

02

魚的視覺

魚類生活在水中,它們的「周圍世界」和呼吸著空氣的人類有很大區別。但進化是一個希望一切規整的保守派設計師。拿魚的眼睛舉個例子:除了魚沒有眼瞼這一顯而易見的不同外,魚類的眼睛其實和人類的很像。

(很多魚都能認出彼此。安汶雀鯛能通過僅在紫外光譜下可見的面部圖案認出同伴。兩張圖片其實是同一條魚,右側是這條雀鯛在紫外光譜下的模樣。)

與大多數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眼球一樣,魚的眼球由三對肌肉控制,這些肌肉能讓眼睛朝不同方向靈活旋轉,同時在懸韌帶和縮肌的幫助下,魚兒能夠注意到增氧裝置處升騰的氣泡,或是在玻璃另一側專心盯著魚缸看的站立生物。

(塔利·奧瓦迪亞和自己養的9歲大的阿拉伯魨「芒果」正在進行「瞪眼比賽」。)

大部分小型魚類的眼部活動很難被察覺到,不過下次去水族館的時候,你可以觀察一下大型魚的眼部變化,它們的眼珠常常轉來轉去,查看著周圍的環境。

作為視覺高度發達的生物,我們或許能夠意識到擁有敏銳視覺對於大部分魚來說的重要性。我們在兒時遊戲中體會過雙眼被矇住後的迷茫,也驚歎於盲人能夠沉穩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一條魚——哪怕是一條生活在沒有光線的深海里的魚——能否在失去視力後長久地活下去,我們無從得知。但魚類並非只依賴視覺,和我們一樣,它們也進化出了能夠應對生存需求的其他感官。

03

魚的聽覺

水不僅能影響魚的動態視覺,還會影響其聽覺、嗅覺和味覺。水是聲波的絕佳導體,聲波在水中的長度是在空氣中的五倍,這也意味著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五倍。自從有了骨骼和魚鰭,魚類就利用聲音的這一特點進行定位與交流。

就像魚類擁有色覺一樣,它們也進化出了聽覺。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魚類不能發聲,但其實與其他脊椎動物相比,它們有著更多的發聲方法。這些方法與脊椎動物利用空氣振動薄膜發聲不同。魚類能夠快速收縮肌肉,振動魚鰾,以此達到擴音的效果。

在某些方面,魚的聽力比人類要好。大部分魚能聽到的聲波範圍在50~3000赫茲,居於人類的20~20000赫茲之間。但在人工和野生環境下的細緻研究已經證明了魚類對蝙蝠聽力範圍上層的超音波十分敏感,其中美洲西鯡和大鱗油鯡的聽力範圍都可達到180000赫茲,遠高於人類的上限。而這一點,也是它們為了竊聽狩獵者海豚發出的超音波而進化出的本領。

04

魚的味覺

水也是水溶性化學物質的絕佳介質,便於魚類感知味道和氣味。雖然這些物質在水中混為一體,魚類身上仍然有獨立的嗅覺和味覺器官。

魚類會利用化學信號(我們所謂的「氣味」)尋找食物、尋找伴侶,也會據此發現危險、找到回家的路。氣味在水生環境中很重要,因為在漆黑的水下,視力基本上起不了什麼作用。有些魚甚至只靠氣味就能認出同類。例如,刺魚會通過氣味確認伴侶,而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與之氣味相似的刺魚,則會讓它承擔交配錯誤的風險。

嗅覺對於部分魚類來說極其重要,而這也是魚類擁有絕佳嗅覺的證據之一。紅大麻哈魚能夠在一億分之一的密度中感受到蝦的存在;而其他鮭魚能夠感知稀釋到八百億分之一濃度的海豹和海獅的氣味;鯊魚的嗅覺比人類厲害10000倍。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的魚類嗅覺冠軍是美洲鰻鱺,它們能在標準大小的泳池中探測到約千萬分之一滴的來自家鄉的水。

05

魚的嗅覺

魚類的味覺主要用來辨別食物。和人類一樣,魚也有舌頭,也有連接著能將味覺信號傳遞給大腦中特殊神經的味覺感受器。

和我們一樣,大部分魚的味蕾都在嘴巴和喉嚨裡。但由於魚生活在自己能聞到且嚐到的介質中,有一些魚的味蕾也長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嘴唇和鼻子上。魚是擁有味蕾數量最多的動物。一條38釐米長的斑點叉尾,全身(包括魚鰭上)佈滿約68萬個味蕾——其數量相當於人類的100倍。

你或許會想問魚為什麼需要味覺——這其實就和人類需要味覺是一個道理。不同種類的魚會有自己偏愛的食物,甚至每條魚的喜好也不同。魚需要一些時間來判斷食物是否對自己的胃口。如果你仔細觀察水族館裡的魚,就會發現它們有時會先吃一小口食物,然後吐出來,如此反覆幾次,才會最終決定是否把它吃進去。總的來說,同一種類的魚,以及同一種類中不同種群的魚,對於食物會有不同的喜好。針對虹鱒和鯉魚的研究表明,挑食的魚還不少呢。

長久以來,陸地上的動物似乎比水裡的動物更能受到人們的關注與保護。例如,同樣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國寶」大熊貓比長江白鱘就要幸運得多。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熊貓數量穩定增長,而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白鱘卻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大熊貓比「水中大熊貓」的魅力大得多。

在我看來,人們對魚類抱有偏見,主要是因為魚無法做出能夠讓人類認為它們也有感情的表情。「魚類永遠生活在水中,默默無聲、面無表情、沒手沒腳、雙目無神。」喬納森·薩弗蘭·弗爾在《吃動物》(Eating Animals)一書中如是寫道。

我們努力從它們扁平、呆滯的眼睛中看到茫然之外的東西。魚類的嘴被刺穿、身體被拖出水面時,人類聽不到尖叫也看不到眼淚。它們不會眨眼(常年泡在水中並沒有使用眼瞼的必要),而這一點也放大了它們沒有感覺的錯覺。由於難以激發出人類的同情心,我們也就對魚類的困境視而不見了。

我們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缺少同情心,畢竟眼前的這個生物已經離開了自己的生活環境。魚類暴露在空氣中的痛苦尖叫和人被水淹沒時的尖叫是一樣的。它們生來所有的活動、交流和自我表達都是在水下完成的。很多魚受傷後確實會發出聲音,但這種聲音只能在水中傳播,人類很少能聽到。甚至當人類發現魚類痛苦的跡象,比如身體彈來彈去、尾巴甩來甩去、為了獲得更多氧氣而徒勞地讓鰓蓋一張一合時,如果我們被教育相信這只是它們的反射行為,可能就只是聳聳肩,並不會有絲毫關心。

《魚什麼都知道》的作者表示:在創作這本書的幾年當中,收到了許多人的來信,他們都表示熱愛魚類而且永遠不會傷害它們。這些人喜歡魚,並不是因為它們像人。它們的美麗之處,它們之所以值得尊敬的地方,恰恰是因為它們和人不一樣。

魚,它們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如此多樣,讓人驚奇又欽佩,同時感到同情。在某些時刻,當盤麗魚從我手指上咬下死皮時我能感到輕柔的拖拽,或者石斑魚接近它信任的潛水者尋求撫摸時,我們可以跨越人與魚之間的鴻溝。

相關文章

我們怎麼那麼愛喝酒?!

我們怎麼那麼愛喝酒?!

酒精對人類的吸引力深入骨髓。它能讓人情緒高漲,也能讓人悵然若失,它能帶來靈感和啟迪,也會迷惑人的心智,它在催情的同時也能抑制某些功能,它會讓...

功能神秘的古老石球

功能神秘的古老石球

用途成謎的石球 Ubeidiya是一個位於以色列北部的史前遺址。1959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些人類骨骼和上千個石器文物。這個考古遺址的...

LHAASO在宇宙線物理中的里程碑意義

LHAASO在宇宙線物理中的里程碑意義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是110年來人類研究宇宙線最大的實驗裝置之一,核心的科學問題是尋找宇宙線的起源,不但要探測超高能(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