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上除了人類,還有形態各異的其他生物。我們一起分享地球上的各種資源,以及維繫著賴以生存的生態圈。在所有生物中,由於智慧領先,人類一直充當著「老大」的角色。
但實際上,一群看似最弱小、最不起眼的生物一直在隱秘的角落,控制著在物理層面上碾壓它們的各種生物。
它們就是寄生物。

顧名思義,寄生物是一種生於另一種生物體表或體內,並從寄主身上攝取養分維持生命的生物。
在目前已知的動物物種中,寄生蟲約佔40%,它們有些是肉眼可見的「蟲」,有些是看不見的細菌、病毒和真菌。這群生物雖然「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但它們卻能驅使各種大塊頭,達到它們的目的。
01
寄生物與其他動物
比如,有一種叫做剛地弓形蟲的單細胞寄生性微生物,它能靠「魅惑」,改變宿主的天性,以此達到繁衍後代的任務。剛地弓形蟲的主要宿主為恆溫脊椎動物,但它的最終宿主是貓,所以老鼠成了它最佳的順風車。
為了到達目的地,侵入老鼠體內後,剛地弓形蟲會通過操控老鼠的神經迴路,把老鼠對貓的恐懼,轉化為吸引力,把自己快遞到貓嘴裡。

弓形蟲寄生蟲和貓(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還有一種彩蚴吸蟲屬寄生蟲,它不僅可以改變宿主的行為,還可以給宿主美顏,吸引捕食者。
它的中間宿主是蝸牛,為了到達最終宿主(鳥)體內,進入蝸牛後,它很快會孵化並侵入蝸牛的眼柄,使其失去收縮能力,把它變成裝滿蟲卵的彩色「熒光棒」。
被改造後的蝸牛,習性也發生改變,不再晝伏夜出,而是活躍於白天,甚至還會爬到較高的葉片上,引誘鳥來啄食。

寄生蟲白帶菌與南極蝸牛(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與之類似的還有能把螞蟻變成「殭屍」的柳葉刀肝吸蟲,強迫螳螂跳水的鐵線蟲,令螃蟹不顧幼蟹、轉而照顧其後代的蟹奴等等。這些寄生物都把比它們大且複雜的寄主生物玩弄於股掌之間。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寄主都是構造相對簡單的低等生物,人類如複雜,才不會那麼容易被控制。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喜好、性格、體型都不是自己決定的。換言之,你能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是受寄生物影響的。
02
寄生物與人
人體中(含體表)的微生物種類有一千餘種,數量更是多達100萬億,約為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這些微生物的遺傳物質之和,約為我們自身遺傳物質的150倍。

影響人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致病。
比如麥地那龍線蟲會釋放一種酸性物質,讓人類的皮膚產生帶有灼燒感的水泡。一旦受害者把發炎的部位浸入水中,雌蟲就會趁機誕下蟲卵,寄生到水蚤體內,等待下一個寄生循環的開啟。
狂犬病毒會影響人體負責攻擊、性、飢餓和口渴等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讓患者產生怪異舉動。
而有些寄生物影響人類的方式是我們很難直接感知的。比如瘧原蟲可能會放大你的體味,或者誘導你產生吸引蚊子的氣味。

瘧疾感染的紅細胞(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前面說的弓形蟲很可能可以直接影響人類的性格。感染弓形蟲的人不會有進一步的生理健康問題,而是出現精神或性格問題。
研究發現,感染弓形蟲的人更容易擔心、出現負罪感、懷疑自己、缺乏安全感、反應較為遲鈍,而且注意力和反應力受損,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沒有感染的人高6倍以上。此外,弓形蟲很可能和精神分裂症有關。
除了這些入侵性的寄生物之外,人體內還有一群幾乎和我們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寄生物。你的喜怒哀樂,高矮胖瘦可能都和它們有關。比如寄居在腸道的微生物能產生調節我們情緒的若干種類的神經遞質,特別是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它們還能發送信號告訴大腦「你是不是吃飽了」,從而影響你的胖瘦。

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的進化,寄生物可能充當了「設計師」的角色。為了限制寄生物進入大腦、增加其操縱成本,人類大腦才進化成了今天的樣子。
總之,你能成為「你」,我們能成為「我們」,不是單方面選擇。或者說,你根本就不是「你」,我們也不是「我們」,我們只是寄生超級有機體。而所謂的自由意志,可能是某種寄生物在作祟。
參考資料:
[1]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Volume II: Biodiversity and Extinct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14895/
[2]你的行為不是你的行為——寄生生物的行為操縱假說
https://case.ntu.edu.tw/blog/?p=37851
[3]弓形蟲控制了人類的大腦?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6/info64998.htm
[4]寄生蟲是否會影響人類神經的進化
https://www.cdstm.cn/gallery/hycx/qyzx/202105/t20210522_1048216.html
[5]可怕!寄生蟲可能會操縱人類的大腦!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39302.html
[6]《我腦子裡的不速之客》,[美]凱瑟琳·麥考利夫,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