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2》中令人心碎的情節,竟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最近正在熱映的《阿凡達2:水之道》,不知道大家看了沒?電影畫面依舊美輪美奐,生生不息的潘多拉星球還是那麼令人心馳神往。

這次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把主要劇情放在了潘多拉的海洋世界,水之部族在這裡與自然和諧共存。各類海洋生物的細節刻畫之豐富精彩,感覺就像在看一部頂級的自然紀錄片。好電影的魅力便在於此,能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舒適享受。

圖片來自:avatar.com

圖片來自:avatar.com

但優質電影的魅力不止於此,它更能讓人發起一些反躬自省的思考。

除了是狂熱的自然愛好者外,卡梅隆還是反殖民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他會用直接又富有衝擊力的畫面,來傳遞自己的環保理念。在13年前上映的《阿凡達1》中,人類為了開採掠奪礦產而對森林生境大肆破壞的情節還歷歷在目。這部最新作品則對人類殘忍捕殺溫順的海洋生物——圖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

這其實是卡梅隆對人類捕鯨業殘酷歷史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是赤裸裸的明示了——電影中諸多情節,都有照進現實的線索。

圖鯤:「不瞞了其實我才是主角」

圖鯤:「不瞞了其實我才是主角」

圖片來自:comicbook.com

照進現實的海中溫柔巨獸

被捕殺的海洋巨獸圖鯤身上,處處都是鯨魚的影子。

首先這傢伙的名字就是道送分題。雖然其英文原名「tulkun」的由來未知,但中文譯名「圖鯤」中的【鯤】,對於各位非「九漏魚」同學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存在了吧。

來填空:鯤之大,______

來填空:鯤之大,______。

高中語文課本中,人人都背過的古詩詞《逍遙遊》有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作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鯤在各類詩詞小說中常有露臉。其實,鯤是古人對巨型鯨魚的別稱之一。

潘多拉百科中的圖鯤設定圖

《潘多拉百科》中的圖鯤設定圖

圖片來自:avatar.com

除了名稱,還有許多形態及行為特徵將圖鯤的原型指向了大型鯨魚,比如巨大的體型、背上的氣孔,鯨吞式的捕食行為等等……甚至有些特徵還能對應上具體的鯨魚物種。比如圖鯤那一對巨大又寬厚的鰭狀前肢,是大翅鯨的典型外觀。

電影裡,圖鯤多次翻身躍出海面,這是在大翅鯨的標誌性行為,被動物學家稱為「躍身擊浪」。

躍出海面的大翅鯨

躍出海面的大翅鯨

圖片來自:antarctica.gov.au

在電影裡,圖鯤還擁有超高的智商及複雜的社會關係。官方資料庫《潘多拉星球百科》是這麼說的:「在諸多潘多拉海洋生物中,只有圖鯤是擁有感情的高智商物種。每隻圖鯤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們家族龐大,還擁有複雜的音樂詩歌文化。」寫這個百科的人出來我們聊聊,到底照著鯨魚抄了多少內容!

所以,圖鯤這一虛構生物和我們對地球上大型鯨魚的認知非常契合。當然,圖鯤的設定和大型鯨魚的相似之處,又不單體現在生物學特徵上,也在於它們的共同遭遇。

地球上真實存在的各種「圖鯤」

地球上真實存在的各種「圖鯤」

圖片來自:ocean.si.edu

照進現實的捕鯨手段

《阿凡達》中,人類捕殺圖鯤有一長串流程,相當費勁:定位器追蹤目標、投放深水炸彈進行聲波攻擊(使它們失去聲吶導航能力)、射出浮力球令其難以下潛、近距離發射魚叉給予致命一擊。

現實中捕鯨作業的工具與電影情節大同小異。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獵殺鯨魚的武器主要是各式各樣的捕鯨叉。早期的捕鯨叉製作簡單,由魚叉、竹竿和繩子組成,只能捕捉小型鯨類。隨著捕鯨範圍擴張,遨遊在遠洋的大型鯨魚也成為目標,原始捕鯨叉的擊殺效果不再盡如人意。

19世紀書籍中記錄的各式捕鯨工具

19世紀書籍中記錄的各式捕鯨工具

圖片來自:bibliodyssey.blogspot.com

隨著科技工藝的發展,捕鯨叉的形態功能發生了多種改變。人們給捕鯨叉上的花式「buff」包括但不限於:從人工投擲改為機械驅動、使用更加堅固的材料、給叉頭塗上氰化物毒藥、將叉頭改造成爪狀結構、把炸藥塞進叉子裡……

現代捕鯨叉,黑色的是炸藥,橙色是爪狀結構

圖片來自:theguardian.com

儘管捕鯨叉的殺傷力提升了,但由於大型鯨魚皮脂層厚且運動能力強,一叉下去往往不會死——這點在電影中得到了還原:被捕殺的圖鯤身中數叉後仍在掙扎,飽受折磨、精疲力盡才最終死去。

為了讓擊殺效率變高,捕鯨大國挪威領頭起草了一份操作手冊,詳細標註了多種大型鯨魚的致命射擊部位。電影中,圖鯤的致命部位在腹部下方,而現實中大型鯨魚的致命部位,往往在鰭狀肢上方,對應著胸腔內心肺的位置。

陰影處是大翅鯨和弓頭鯨的死亡標記

陰影處是大翅鯨和弓頭鯨的死亡標記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7

照進現實的利益驅動

電影中人類無情獵殺圖鯤,是為了獲得其頭顱中一種類似於腦髓液的黃色分泌物。這種黃色分泌物名字挺玄乎的,叫作仙露,說是有抗衰老、使人長生不老的神奇功效。

小小一罐仙露,能賣8千萬美元,這巨大的利益促使商人們僱傭了獵人團隊,來大規模捕殺圖鯤。

(唐僧:勿cue)

(唐僧:勿cue)

現實中並沒有不老仙露,然而人類歷史上開展捕鯨業的利益驅動卻更加複雜多樣。

初期沿海人類的狩獵活動中,捕鯨多是為了食用鯨肉。到了工業時代,大型鯨魚體內的油脂成為助力工業革命的重要能源,點亮了千家萬戶的燈。後來人類通過油井勘探獲得大量石油,用石油及其衍生製品取代了鯨油作為主要能源。

上世紀60年代日本海報《鯨魚是非常有用的》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不曾想,石油的出現只是短暫緩解了人類捕殺鯨魚的需求。隨著石油的發現與廣泛應用,蓬勃發展的機械時代到來了,飛速運轉的機械齒輪間,人們又找到了鯨魚的新用途——製作潤滑油。

抹香鯨便是早期工業潤滑油的重要來源。

抹香鯨

抹香鯨

圖片來自:art.com

抹香鯨碩大的腦袋中,存有大量名為鯨腦油(spermaceti)的特殊脂肪,這也是它英文名字(sperm whale)的由來。科學家認為善於深海潛水的抹香鯨正是利用鯨腦油,來實現潛水深度的調節。鯨腦油粘滯係數低、穩定性高,成了當時比較理想的工業潤滑油來源,抹香鯨也因此被大肆捕殺。

好在後來,一種叫做霍霍巴油的植物油出現了,作為性能更優秀的替代品取代了鯨腦油,抹香鯨才得以喘息。

鯨腦油

鯨腦油

圖片來自:eldreds.com

人類踩了急剎車

曾經人們認為,鯨魚是茫茫海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但在長年累月過度捕殺的壓力下,包括抹香鯨在內的多種鯨魚生存狀況受到了威脅,全球鯨魚種群岌岌可危。

人類在最後的邊緣踩下了剎車,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出臺《全球禁止捕鯨公約》,決定叫停全球範圍內的商業捕鯨。至此,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停止了商業捕鯨行為。

圖片來自:animal welfare institute

儘管現在仍有極少數國家在打著科研名義在繼續捕鯨,但大部分鯨魚逐漸脫離險境,種群數量開始回升。

禁捕公約生效後,澳洲海域的大翅鯨種群開始恢復。圖片來自:參考資料8

現實中,隨著認知及觀念的轉變,大家對鯨魚的關注重點早已不再是利益,更多轉向了保育和生態研究。

導演卡梅隆本人對鯨魚頗是喜愛,除了《阿凡達》,他還專門製作過一套紀錄片來講述大翅鯨和抹香鯨等鯨類的複雜生活及生存挑戰。此次《阿凡達2》,用了不小的篇幅來演繹鯨魚慘遭獵殺的歷史,也是希望人類能夠以史為鑑,讓過度獵殺鯨魚的歷史不再發生。

感謝卡梅隆,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曾經發生在鯨魚身上的歷史。就像著名保護生物學家珍·古道爾所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

南喬治亞島碼頭旁的廢棄捕鯨船,見證過這段歷史。圖片來自:coolantarctica.com

參考資料:

1. 《利維坦:美國捕鯨史》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aling

3. https://iwc.int/en/

4. https://whalesite.org/whaling/

5. https://www.avatar.com/

6. https://www.whalingmuseum.org/learn/research-topics/whaling-history/whales-and-hunting/

7. Manual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use of weaponry and equipment deployed in hunting of baleen whales in NAMMCO member countries

8. Vessel Strike of Whales in Australia: The Challenges of Analysis of Historical Incident Data

撰文 | 葛應強

微信編輯 | 高興

相關文章

羊肉變綠、魚肉變藍,這世界不對勁!

羊肉變綠、魚肉變藍,這世界不對勁!

現在外面天寒地凍,唯有大口吃肉才能填補寒冷帶給我的飢餓感,所以這段時間火鍋沒少涮,一來二去,我就發現有些店家上的菜有些「古怪」—— 不敢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