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吃辣椒促進造血,胸腺變化影響孕婦妊娠,染色質是一種凝膠

寒冬料峭之時,約上三五好友吃一頓麻辣鮮香的火鍋,既美味又驅寒。最新研究表明,紅紅的辣椒不僅是美味佐料,還能夠促進人體造血,保持血液年輕化。

神奇的大自然還會賦予我們什麼驚喜呢?本週學術君為大家盤點 CNS 最新研究進展,探尋自然奧妙

1. Nature: 新型抗生素調動免疫系統,無懼細菌耐藥性

抗生素耐藥性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越來越多

2020 年 12 月 23 日,美國 Wistar 研究所的 Farokh Dotiwala 教授團隊在 Nature 雜誌上發表題為 IspH inhibitors kill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mobilize immune clearance 的研究論文。

該工作創新性地開發出新型抗菌化合物,能夠殺滅具有超強且具有廣譜耐藥性的細菌感染,同時增強宿主的免疫反應,雙管齊下清除耐藥菌。這種抗生素的發現,或成為抵禦細菌耐藥性的里程碑!

圖片來源: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

2. Nature: 吃辣能夠促進造血

2020 年 12 月 23 日,美國艾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 Paul S. Frenette 教授團隊在 Nature 雜誌上發表題為 Nociceptive nerves regulate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mobilization 的研究論文。 該工作發現骨髓中的痛覺(感受到辣是一種痛覺)神經在造血幹細胞動員中發揮重要作用,透過給小鼠飲食中補充辣椒素,能夠增加造血幹細胞進入體循環

研究人員還提到,連續 4 天每天吃 10 個墨西哥紅辣椒,有可能在人體內增強造血幹細胞動員。

這對愛吃辣椒的朋友們可真是個好訊息,學術君不禁猜測,川渝地區長壽老人多或許與其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有關呢,血液年輕有活力,人更健康!

圖片來源: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

3. Nature: 揭示 EB 病毒誘導的抗腫瘤免疫機制

人類皰疹病毒(EB)病毒是最早被發現的腫瘤病毒,感染 90% 以上人群,免疫系統能夠將其快速地清除。

2020 年 12 月 23 日,哈佛大學醫學院張寶春團隊等在 Nature 上發表 Mechanism of EBV inducing anti-tumour immunity and its therapeutic use 研究論文。

該工作闡明瞭由病毒感染誘導的針對腫瘤相關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AA)的抗腫瘤機制,對傳統的病毒及腫瘤免疫概念進行了修正,這對學界全面認識病毒感染和設計癌症免疫療法具有指導意義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lus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lus

4. Nature: 胸腺變化影響孕婦妊娠

胸腺對於成年人來說缺乏存在感,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退化。

2020 年 12 月 23 日,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 Josef M. Penninger 教授團隊在 Nature 上發表題為 RANK links thymic regulatory T cells to fetal loss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in pregnancy 研究論文。

該工作發現孕婦妊娠期間,胸腺受到以黃體酮為主的天然孕激素刺激而發生動態變化。進一步促進調節性 T 細胞(Treg)發育成熟,有助於母體的免疫系統不排斥胎兒,在防止流產及妊娠期糖尿病發揮著重要作用

▲胸腺是健康妊娠的關鍵

(圖片來源:Credit:維也納醫學研究中心 / Kulcsar)

5. Cell:神經系統加速胰腺癌進展的新機制

胰腺導管癌(PDAC)是一種凶險的疾病,常伴有神經系統浸潤現象發生。

2020 年 12 月 23 日,美國紐約大學 Alec C. Kimmelman 教授研究團隊在 Cell 上發表題為 Neurons Release Serine to Support mRNA Transla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發現分佈於胰腺導管癌微環境的神經系統釋放絲氨酸,促進癌細胞在低營養環境下增殖。揭示 了腫瘤和神經系統間的代謝交流或是腫瘤適應缺乏營養環境的重要成因之一

Cell 最新:胰腺癌中神經元分泌絲氨酸促進 mRNA 翻譯

圖片來源:Cell

圖片來源:Cell

6. Cell: 剖析早期複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微環境

2020 年 12 月 23 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樊嘉院士等團隊在 Cell 上發表題為 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的研究論文。

該工作對早期複發性或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細胞進行全長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惡性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特性更高,進而抑制 CD8+ T 細胞的激活能力。研究首次全面剖析早期複發性肝癌的免疫微環境,有助於開發有效的肝癌治療靶點及免疫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圖片來源:Cell

圖片來源:Cell

7. Cell: 或改寫教科書!染色質是一種凝膠

染色質支持染色體 DNA 複製和基因表達,與癌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2020 年 12 月 23 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 Michael J. Hendzel 教授團隊在 Cell 上發表題為 Condensed Chromatin Behaves like a Solid on the Mesoscale In Vitro and in Living Cells 研究論文。

該工作發現凝聚的染色質形成彈性凝膠,能夠抵抗外力進而為染色質結合蛋白的液 – 液相分離提供支撐。研究對開發維持染色質固體狀態的藥物提供新的視角,或開闢出一個防止癌細胞轉移的新型治療途徑。

圖片來源:Cell

圖片來源:Cell

8. Nature: 染色體碎裂賦予癌細胞特性

2020 年 12 月 23 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Don W. Cleveland 教授等團隊在 Nature 上發表題為 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 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發現染色體碎裂是癌細胞耐藥性和 DNA 修復途徑的驅動力,其透過促進染色體外 DNA(ecDNA)形成,導致細胞耐受外界變化,進而賦予細胞對抗癌症治療的特性。

針對上述途徑設計藥物,或可防止癌症患者出現耐藥性,人類戰勝癌症的曙光出現!

圖片來源: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

9. Cell: LiP-MS 技術監測蛋白結構變化和分子事件相關性

基於定量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方法,可以確定參與調節細胞擾動及疾病發展過程的途徑,進而揭示藥物作用和耐藥性機制。

2020 年 12 月 22 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 Paola Picotti 教授團隊在 Cell 上發表了題為 Dynamic 3D proteomes reveal protein functional alterations at high resolution in situ 的研究論文。該工作利用限制性蛋白水解 – 質譜(limited proteolysis-mass spectrometry, LiP-MS)技術,鑑定捕捉到應急反映下酵母酶活性變化、變構調節、磷酸化和蛋白質間互作,同時精確至單個功能位點

本研究的結構方法在原位報道多種功能事件,進而透過強大讀數系統檢測潛在生理及病理表型後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Cell

圖片來源:Cell

10. Nature: 首次揭示 NSD 家族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修飾核小體的分子機理

2020 年 12 月 23 日,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團隊、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 Dinshaw Patel 團隊以及美國史丹佛大學的 Or Gozani 團隊 Nature 雜誌聯合發表論文 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研究 解析了 NSD2 和 NSD3 與核小體複合物較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揭示了 NSD 家族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修飾核小體的分子機理,並探討了該家族蛋白突變與人類癌症的關係,為靶向 NSD 家族蛋白的藥物研發提供重要分子基礎。

圖片來源: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

本週推薦:

三句話讀懂一篇 CNS,口服線粒體抑制劑實現餓死癌細胞;人造卵母細胞已成功,生殖領域研究革命性突破…

谷氨醯胺代謝掌控毛囊幹細胞命運,保護髮際線,從這裡開始 ——

重磅綜述 | 科研論文可重複性不足 50%,問題出在培養基?一文解決培養基選擇問題

參考文獻:

1. Singh, K.S., Sharma, R., Reddy, P.A.N. et al. IspH inhibitors kill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mobilize immune clearance.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74-x

2. Gao, X., Zhang, D., Xu, C. et al. Nociceptive nerves regulate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mobilization. Nature(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57-y

3. Choi, IK., Wang, Z., Ke, Q. et al. Mechanism of EBV inducing anti-tumour immunity and its therapeutic use.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75-w

4. Paolino, M., Koglgruber, R., Cronin, S.J.F. et al. RANK links thymic regulatory T cells to fetal loss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in pregnancy.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71-0

5. Robert S. Banh, et.al. Neurons Release Serine to Support mRNA Transla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 (2020).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16.

6. Yunfan Sun, et. al. 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2020).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41.

7. Hilmar Strickfaden, et. al. Condensed Chromatin Behaves like a Solid on the Mesoscale In Vitro and in Living Cells, Cell, (2020),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27.

8. Shoshani, O., Brunner, S.F., Yaeger, R. et al. 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64-z.

9. Valentina Cappelletti, Dynamic 3D proteomes reveal protein functional alterations at high resolution in situ, Cell, (2020),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2.021.

10. Li, W., Tian, W., Yuan, G.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69-8

相關文章

鯨魚的近親竟然是河馬?

鯨魚的近親竟然是河馬?

提到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相信大家映入腦海的就是穿梭在蔚藍大海的鯨魚。藍鯨,體長可達34米,體重可達190噸,被認為是目前最大的現生生物。...

天鵝圈的五重面紗

天鵝圈的五重面紗

業餘天文學家很喜歡帷幕星雲( Veil Nebula,筆者稱為面紗星雲),因為它是最有視覺衝擊力的深空天體之一。作為距離最近、最亮的超新星遺...

好奇新聞 | 東非黑猩猩get挖井技能√

好奇新聞 | 東非黑猩猩get挖井技能√

本週的【好奇新聞】又來啦,快看看有沒有你感興趣的 👇 肥胖,怪基因還是環境?🍔 有的人喝水都會胖,有的人天天吃夜宵都不會長肉,世界上最殘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