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講到,人類成為食物鏈頂端之後,開始著手操縱動植物的生命,改造自然。這樣才有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這次,我們就從赫拉利的「反常識」視角來認識生產力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赫拉利
01
農業革命讓人類陷入了更糟的狀態?
在1萬年前的農業革命中,人類逐步馴化了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讓這些原本和雜草一起生長的植物變成了農作物,還馴化了馬、山羊、牛、雞,讓這些原本和人一樣的野生動物成為了家禽家畜。在人類的精心照料下,被馴化的動植物提高了產量,為人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類種群得以大規模繁衍,這是人類歷史的一次革命性成就。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呢?

是誰馴化了誰?
赫拉利說:「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
以小麥的視角來看,它只用了短短1000年,就從中東不起眼的雜草堆為起點,傳遍了世界各地。現在小麥在全球佔據了大約2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10個英國的面積。從生存、繁衍的基本演化標準來看,小麥無疑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植物。而這種成功,建立在對智人的「操縱」和「壓迫」之上。

古埃及壁畫上收割麥子的場景
小麥不喜歡石頭,智人要把地裡的石頭撿乾淨;小麥不喜歡和別的草爭搶養分,智人要除草施肥;小麥會得病,智人要驅蟲防病;小麥會渴,智人要引水澆田。智人本質是一種猿類,更擅長爬果樹、追瞪羚,結果為了照顧小麥搞得腰痠背痛。骨骼研究發現,農業革命後,人類出現了大量關節疾病。而且為了照顧小麥,智人必須要定居下來,放棄多樣化的採集飲食,這對智人的健康來說也不是件好事。
既然吃力不討好,為什麼智人還願意進入農業社會呢?這就要提到一種現象:奢侈生活陷阱。
奢侈生活陷阱
赫拉利認為,第一代農民的確從農業生活中獲得了收益,不用擔心野獸襲擊、風吹雨淋。這種相對安逸的定居生活使得人類大規模繁衍,量變最終引起質變。

起初,智人頂多幫小麥鬆土來提高收成,養活更多的孩子。但沒有想到的是,小麥的產量遠遠跟不上人類呈指數增長的種群數量,後來人類要做的事越來越多,農活負擔越來越重,還是不足以讓所有人都達到溫飽水平。農業生活的「安全感」逐漸消失,甚至更多人陷入了饑荒。
這種現象在奢侈品史上非常常見,人類習慣了某種奢侈品後,就開始認為它是天經地義的,並對其產生依賴。原本的奢侈品最後往往成為了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這就是奢侈品陷阱。人的慾望越來越多,新的義務也在不斷疊加。
比如,我們有很多本該讓生活變得輕鬆的發明:手機、計算機、電子郵件等。相比幾十年前手寫信的時代,這些東西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溝通效率。但它們真的讓人類變得更輕鬆了嗎?在傳統信件時代,只有最重要的、值得耗費信件來往時間的事情才會被寫進信裡,而且沒有人會期待在寄出信的瞬間就收到來自對方的回覆,這是完全不現實的。而現在,很多人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郵件,幾乎所有人都希望在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及時回覆每一封郵件彷彿變成了一種新的義務。赫拉利說: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10倍,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如果單純從DNA的複製數量來看待種群成功與否,智人的農業革命的確獲得了成功。但赫拉利認為,這種成功的本質,是讓更多的人陷入奢侈品陷阱,最開始只是想吃飽一點,生活安全一點,最後卻陷入了整日勞作、挑水務農的新義務,以更糟的狀況生活下去。身為個人,會為了增加智人基因在世界上的複製數,就自願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嗎?這值得思考。
誠然,後續人類逐步解決了機械化灌溉和驅蟲的問題,也培育出了更高產的小麥品種,滿足了更多人的溫飽要求。但可能恰恰就是為了解決農業革命「後遺症」,人類才不斷進化到了工業革命的歷史階段。
02
工業革命解放了勞動力嗎?
農業社會多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工業化打破了家庭作坊,加速了人類合作融合的進程。從工業革命開始,人們駕馭並改變了能源的轉換方式,提高了生產力。但與工業革命配套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不只與生產力有關的新故事。

生活:時間表統一化
技術發展讓智人不再受到自然的擺佈,但卻越來越受到現代產業的支配。就拿時間來說,傳統農業社會遵循的是自然週期,根據植物的生長情況和季節來勞作。而現代工業對太陽或季節變化毫不在意,遵循的是精確一致的工作時間表。工人一定要同時上班、同時下班、同一時間吃飯休息,流水線才能順暢地運轉,一旦有人遲到,整條生產線都要受到影響。

火車時刻表
這套時間表制度不僅在工業上流行起來,還被大力推廣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交通運輸。英國的第一條商業鐵路在1830年正式啟用,但當時的英國各地根據太陽東昇西落制定時間,與倫敦存在時差,這給人們乘車造成了困擾。於是火車行業統一協商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以此為起點,後來發展出了全球的時刻表網路。電臺廣播最早的內容之一就是報時訊號,讓偏遠地區的居民甚至海上的船舶據此校準時間。直到現在,新聞聯播的第一句話仍然是「現在時間」。
文化:消費主義任性花
赫拉利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源於《國富論》,把所有利潤投入再生產,繼而產生更多的利潤,社會總財富才會增加。如果把利潤拿去藏起來,是不符合資本主義的。假設工廠老闆掙錢買了套大房子住進去,把資產固定下來,就不算資本主義;如果等房子漲價之後再賣出去,買房的錢就變成了一種投資,就符合資本主義的原則了。如果一個打工人把自己的工資放在股票市場,那他也算一個資本主義者。

資本循環
按照這樣的理論,利潤不斷投產,生產規模會不斷擴大,產品必須要有人買,才能構成循環的閉環,否則就不能產生新的利潤。於是,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孿生兄弟——消費主義。廣告、促銷、升級換代,不斷有新的刺激來支配每一個消費者,節儉理性不再是美德,任性快活才是真理。相比那些禁慾剋制的宗教教義,資本-消費主義的理想似乎更加符合人類的天性。

消費循環
經濟:交易信用化
從「以物換物」到「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再到「銀行貸款」,交易變得越來越信用化。按照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的計算方法,銀行持有1元錢就可以放款10元,這聽起來像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但它的根基是人們對於未來的信任。現在的投資領域還流行著相似的箴言:「信心比黃金重要」。這麼看來,「萬物可換」和「萬眾相信」的金錢原則增加了人類對彼此、對未來的信任。

貸款廣告
但是,金錢制度也帶來了暗黑的一面,如果一切都能換成金錢,當金錢法則凌駕於榮譽、道德、忠誠和愛之上時,信用是不是也能變成交易?父母為了金錢可以販賣孩子,騎士為了錢可以出賣自己的忠誠……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的地獄?這還不算完,陌生人合作的本質,是因為大家共同相信一套金錢系統,沒有錢似乎意味著沒有信任。說到底,什麼才是可信的呢?
政治:政府工會化
有這麼一句玩笑,說「19世紀的西方政府幾乎像是資本家的工會」。赫拉利舉了幾個例子,當時的西方政府為了維護資本利益,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英國的鴉片煙商與國會關係良好,很多議員和部長都持有煙商公司的股票,於是在遭遇中國禁菸令後,英國政府以「自由貿易」之名向中國宣戰,發動了鴉片戰爭;在希臘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爭取獨立的歷史上,也有英國資本主義的身影。他們以「起義債券」的形式為希臘反抗軍籌資,如果希臘成功獨立,就要連本帶利償還。結果在戰爭後期,希臘反抗軍逐漸式微,英國債券持有人眼看就要賠本。此時為了維護債券持有人的利益,英國隨即組織起國際艦隊,擊潰了奧斯曼帝國的主要艦隊。

中英鴉片戰爭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似乎看到資本主義有了新的側寫。
我們都知道中國很早就發明了火藥,但早期的主要用途是用來放鞭炮,發明600年後才被用於戰爭火炮。如果沒有資本主義,蒸汽動力很可能像中國的四大發明一樣成為看風水、搞氣氛的工具;如果沒有工業革命,資本家也無法通過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方法來實現原始積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那麼,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進步到底有沒有解放生產力,讓多數人類變得更輕鬆呢?
03
科學革命是帝國征服的副產品?
赫拉利認為,科學革命的起點源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此之前,人們相信神是無所不知的,但《聖經》竟然不知道美洲的存在,這讓歐洲人認識到:實際的觀察比過去的傳統更重要。在此之後,科學的觀察與實驗成為了歐洲人認識世界的主要通道。
航海,是征服也是科學探險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的地圖繪製方式有了極大的改變。地圖不再被陸地填滿,沒被探索過的區域出現了大片留白,這些空白區域激起了歐洲人強烈的征服欲。1500-1850年間,西歐派出了無數艦隊,去征服美洲大陸和海洋世界。為了收益最大化,每支艦隊都會隨行一批科學家,他們在航海征途中獲得了寶貴的科學資料。

《南太平洋徵旅》封面原畫,作者:Hessel Gerritsz
1769年,英國皇家學會派出庫克船長遠征澳大利亞,不僅帶回了「金星凌日」的觀測資料,還帶回了數量驚人的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動物學和人類學資料;1798年拿破崙進攻埃及的時候就帶了165名學者,這些學者建立了埃及學;1831年「小獵犬號」被派去繪製海岸線圖,船長邀請了年僅22歲的劍橋畢業生達爾文同去,達爾文在航程中搜集了各種實證資料,形成了演化論。
如果說歐洲僅靠發達的航海技術就實現了崛起,並不是很準確。畢竟早在1405-1433年間,鄭和7次下西洋,航海規模遠比哥倫布要宏大。赫拉利認為鄭和的船隊與沿途各地進行了友好交流,從來沒有佔領與殖民的野心,而歐洲各國對新領地的佔領、對新知識的探索、以及對當地土著的殖民積累使其逐漸強盛起來。
科學家並不能控制科學走向?
大部分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埋頭苦修,都是為了純粹的求知,但科學之所以能得到經費,多半是因為其研究有助於達到某些政治、宗教或經濟目的。
16世紀,各位國王和銀行對前往世界各地進行的地理勘探揮金如土,但對兒童心理的研究基本上看都不看一眼。因為當時認為,新的地理知識有助於征服新的土地,構建貿易帝國,但兒童心理的研究得不到任何利益;20世紀40年代,美國和蘇聯投入大量資金研究核物理,而不是水下考古,因為水下考古對贏得戰爭勝利沒有什麼幫助。

核試驗
科學家為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科學似乎無力決定自己的優先級,真正控制科學走向的,很少是科學家本身。
04
反常識的歷史角度
從以上這些內容可以看出,赫拉利提出了很多反常識的角度,他認為歷史沒有正義,從全物種的角度來看,世界不會朝著偏向人類利益的方向發展。很多偶然事件造就了既得利益群體,這部分群體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會劃分等級來限制別人侵佔自己的利益,比如印度的種姓制度和美洲對黑人的偏見。這種等級的形成不是因為人種之間存在差異,而是因為上層統治者用虛構故事擴大了偶然因素的影響。評判歷史進程,不能只看歐洲人,不能只看男性,甚至不能只看人類。
馬後炮謬誤
當我們檢視歷史時,很容易站在人類的角度反推原因,這是一種「馬後炮謬誤」。歷史上選擇某條岔路後更像分裂出了一個平行宇宙,事件的發展到底是「順序關係」還是「因果關係」很難判斷,很多事後看起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可能毫不明顯。畢竟歷史屬於二級混沌系統。
一級混沌指的是「不會因預測而改變的系統」,例如天氣,明天是不是會下雨,與氣象人員的預測無關。二級混沌指的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的系統」,因此永遠無法準確預測。例如民間流傳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方仲永一家對這一預測深信無疑,從此不再努力,最後只能接受「泯然眾人」的結局。

對二級混沌系統的預測會對系統本身產生影響,所以沒人說得清二級混沌系統的因果究竟如何。有人預測會發生戰爭,各方都做好了準備,但戰爭卻沒有發生。到底是因為預測出了問題,還是因為分析夠準確才避免了戰爭呢?
當崇拜的對象變成人?
從採集時代開始,人類就擁有了宗教。不同部落所信奉的神明不一樣,被總結為「泛靈論」,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不管動物還是植物,都是有靈力的。到了農業時代,一部分動物和植物被人類馴化,農民當然不會相信家禽和農作物有什麼神力,但農民相信有神靈在掌管風雨雷電,主宰著農業收成。再後來,人類宗教經歷了不斷演化,直到有一天,人文主義把人性變得神聖化。赫拉利認為,這是智人對自己的崇拜,與對神的崇拜別無二致。

人文主義崇拜人性,但對人性的定義卻不相同,由此產生了三種對立的教派: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演化人文主義。不管哪種主義,都把人的體驗作為判斷標準,追求人類利益最大化。人類從食物鏈中間位置到達頂端不過幾萬年,已經有了主宰世界的「自覺」。
在書的最後,赫拉利對未來進行了預測,掌握了基因工程的人類彷彿掌握了「神」的能力,但人類常常在改造世界的時候不顧別的物種,甚至不顧別的人類的生存空間,於是他發出了一個疑問:智人末日是否快要到來?
至此,《人類簡史》就讀完了。赫拉利是一位歷史學家,但從生物、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闡述了人類的發展歷程。有意思的是,他總是嘗試跳出人類視角,提出與眾不同的觀察角度,在讀書的過程中要不斷對抗「慣性思維」,反常識思考。篇幅有限,只能摘取書中的部分觀點,歡迎大家探討指正。
作者簡介:流瑾茉籬,特約撰稿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