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出圈!一起來看浪浪山中的冷知識

適逢2023年新春賀歲檔,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與某站聯合推出的8集原創網路動畫短片《中國奇譚》強勢上映後,以深刻的寓意、緊湊的情節、精湛的畫風、濃厚的傳統文化韻味而廣受觀眾好評,評分高達9.3,讓不少經歷過中國動畫繁榮期的人讚歎「上美不擺爛,國漫有驚豔」

細心審視這部國漫經典,會發現其不僅蘊含著傳統文化,還充斥著不少冷知識,就拿該片的第一集《浪浪山的小豬妖》來說吧……

烏鴉怪:為何拔我的羽毛?

烏鴉怪:為何拔我的羽毛?

唐僧師徒還有四天到達浪浪山,熊教頭命令小妖們一天內做出1000支木箭,小豬妖伐木、制箭,但發現做出來的木箭射不中目標,靈機一動在烏鴉怪的身上拔了一根羽毛,卡在木箭鈍的一端,然後用這種帶羽毛的箭射中了目標。

當所有木箭製作完成後,烏鴉怪全身的羽毛幾乎被拔光了……

小豬妖用烏鴉怪的羽毛作箭翎

小豬妖用烏鴉怪的羽毛作箭翎

來源:嗶哩嗶哩

眾所周知,箭是人類偉大的發明,自誕生之後,不管是單獨使用還是後來配合弓使用(即「弓箭」),都以其遠距離的攻擊性被廣泛運用於戰爭、狩獵,甚至後來還衍生成傳統體育活動——射箭。

箭的一般結構為:箭鏃(即箭頭)、箭鋌(即箭桿)、箭翎(即箭羽)。

按照《浪浪山的小豬妖》的故事邏輯,箭的結構演化順序應該是:箭鋌出現在先、箭翎出現在後。

而在實際的考古發現中,相對於石質或金屬質的箭鏃和木質的箭鋌,取材自鳥類羽毛的箭翎因易腐爛而更難以保存下來,因此。究竟是無翎箭先於有翎箭,還是兩者同期出現,筆者不作定論。

上:現代箭 下:仿中世紀箭

上:現代箭 下:仿中世紀箭

來源:維基百科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給箭配置羽毛的歷史非常久遠,換句話說,箭翎出現得很早。

1991年,德國一對遊客西蒙夫婦在奧地利、義大利兩國邊境附近的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脈的大冰川中,發現一具因冰存十分完好的古屍,後以該古屍發現地將其命名為「奧茨冰人」(德語:Ötzi)。

考古學家研究認為奧茨冰人的生存年代約在BC3350~BC3150,即距今約5300多年至5100多年,大致處於我國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古屍易引起不適,圖就免了,快誇蝌蚪君貼心

~)
~)

~)

隨「奧茨冰人」一起被發現的,還有他隨身攜帶的一個箭囊,該箭囊中裝有14支箭,箭鋌均由莢蒾、山茱萸製成。

而其中2支箭帶有箭翎殘餘物,而且這兩支帶有箭翎殘餘物的箭亦留有燧石製成的箭鏃,所以,這顯然是兩支已經完工的箭。

「奧茨冰人」箭翎殘餘物的發現,說明至遲在5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為了增強箭的穩定性和命中率,而在箭上安裝鳥類的羽毛了

左:奧茨冰人箭囊及14支箭

左:奧茨冰人箭囊及14支箭

右:殘留箭翎和箭鏃的箭,現藏於義大利波爾扎諾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

來源: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

知識拓展

關於箭的結構,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劃分方法,即除了箭鏃、箭鋌、箭翎之外,在箭翎所在的箭鋌一端的末端部位,被稱為「箭栝」,即箭配合弓使用時,用於扣住弓弦的部位,從製作材料上來看,箭栝其實算是箭鋌的一部分。

小豬妖:為什麼磨我的鬃毛?

小豬妖:為什麼磨我的鬃毛?

話說距浪浪山妖怪團「捕捉唐僧計劃」的倒數第三天,烏鴉怪和小豬妖被熊頭領指派去刷煮唐僧肉用的大鍋,結果被熊教頭嫌刷得不乾淨。

熊教頭一把抓住小豬妖,靈機一動,讓小豬妖抱住自己的手,然後用小豬妖背部的鬃毛(即豬鬃)去刷鍋,效果立竿見影……

熊教頭用小豬妖的鬃毛擦鍋

熊教頭用小豬妖的鬃毛擦鍋

來源:嗶哩嗶哩

廣義的豬鬃既指豬的頸、背等部位又長又硬的毛,又指豬其他部位那些長度可及5釐米的硬毛。

豬鬃不僅具有適中的硬度,而且彈性和韌性俱佳,更可貴的是有優良的吸附性,非常適於製作生活中清潔物品的刷子。

所以,熊教頭可不是胡作非為呀,在全世界範圍內,以豬鬃作刷子的歷史很悠久,較為常見的有豬鬃製成的生活物品刷、藥品刷、牙刷等。

江蘇武進區蔣塘村5號南宋墓中發現過一件長14.8釐米的竹柄毛刷,柄部為竹質,頭部植3行8排毛束,經鑑定毛束由黑色豬鬃製成。

從該毛刷的長度及實物圖來看,推測其並非是牙刷。筆者認為,應是用來清理較大尺寸生活用品的。

江蘇武進區蔣塘村5號南宋墓發現的竹柄豬鬃毛刷

來源:《江蘇武進村前南宋墓清理紀要》

江蘇江陰縣長涇鎮的一座明代澆漿墓中曾出土一批明代醫療用具,其中發現兩件毛刷,是將豬鬃穿入牛角質刷柄而製成的。

發掘者認為,與這兩件毛刷一同出土的器物包括鐵質外科刀、鐵質圓針、木質藥罐等一大批醫療器具,故而毛刷的屬性比較明顯,應該是藥刷。

江蘇江陰縣長涇鎮明代澆漿墓出土的

江蘇江陰縣長涇鎮明代澆漿墓出土的

兩把藥用牛角柄豬鬃毛刷

來源:《江陰縣出土的明代醫療器具》

約1770至1780年代,英國企業家威廉▪阿迪斯因擾亂社會治安被關進監獄,他發現監獄裡的人用布蘸一些貝殼碎末或菸灰來清潔牙齒,他認為這種方式沒什麼效果。

於是他苦思冥想,他把吃飯剩下的動物骨骼保存起來,然後在上面紮了幾個孔,又從獄卒那借了些豬鬃並紮成束,穿過骨頭的小洞,最後以膠水封之。他出獄之後,就以這種方法生產並經營牙刷生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威廉▪阿迪斯的「豬鬃牙刷」被認為是第一批大規模生產的牙刷。

英格蘭赫特福德博物館收藏的

英格蘭赫特福德博物館收藏的威廉▪阿迪斯「豬鬃牙刷」的半成品反映了該牙刷當年的製作流程

來源:赫特福德博物館)

唐僧:到底是燉我還是烤我?

唐僧:到底是燉我還是烤我?

距離唐僧師徒一行路過浪浪山僅兩天時間了,熊教頭命令烏鴉怪和小豬妖晚上之前砍一千斤柴,用於燉唐僧肉。

晚上它倆完成砍柴任務後,狼大人來視察工作,識破了烏鴉怪白天偷窺大王的陷阱的事情,於是烏鴉怪被帶下去「處理」。

而狼大人一把火燒掉了剛砍好的一千斤柴,並宣佈大王要改「燉唐僧」為「烤唐僧」,下令去採兩千斤二十年以下的山胡桃木……

狼大人宣佈改「燉唐僧」為「烤唐僧」

狼大人宣佈改「燉唐僧」為「烤唐僧」

來源:嗶哩嗶哩

有考古學者認為,烤、煮、蒸、涮、炒等烹飪技法能夠體現中國古代的烹飪特色。

廣義上的煮包括燉,煮即烹煮,這種烹飪方式出現得很早,有超過一萬年的歷史,至少從我國新石器時代就被人類應用了,考古所見常用於烹煮食物的炊器有釜、鼎等。

先有陶質釜、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後來相繼出現了青銅質、鐵質釜、鼎。

湖北博物館藏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陶鼎

湖北博物館藏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陶鼎

瞿十一 攝

烤即燒烤,是一種烹煮更為原始的烹調方式。

考古證據顯示,早在20~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我國汾河流域的史前人類就有「燒烤」食物的活動。

2015年至2017年,考古學家在山西襄汾縣的過水洞遺址的黃土地層中發現了處於破碎狀態的食植動物的脊椎骨和肢骨,且同時發現了炭堆、炭屑、石製品和紅燒土等,推測這是一處當時的人類舉行「烤肉」的野炊活動場地。

過水洞遺址出土的距今約20~30萬年前的

動物骨骼、紅燒土、炭屑等遺蹟

來源:《2011 年以來丁村遺址群考古新進展》

這麼看來,狼大人宣佈以「烤唐僧肉」代替「煮唐僧肉」,實際上是烹飪方式的倒退,不過烤肉確實比燉肉香啊(個人感覺~

參考文獻:

[1] 陳晶,陳麗華:《江蘇武進村前南宋墓清理紀要》,《考古》1986年第3期。

[2] 江陰縣文化館:《江陰縣出土的明代醫療器具》,《文物》1977年第2期。

[3] Mary Bellis. “History of the Toothbrush and Toothpaste”. About.com Money.

[4] “Who invented the toothbrush and when was it invente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7-04-04.

[5] leur, Nicholas St (21 June 2018). “The Final Hours of the Iceman’s Tools”.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4 July 2018.

[6] Petraglia, Michael D.; Wierer, Ursula; Arrighi, Simona; Bertola, Stefano; Kaufmann, Günther; Baumgarten, Benno; Pedrotti, Annaluisa; Pernter, Patrizia; Pelegrin, Jacques (2018). “The Iceman’s lithic toolkit: Raw material, technology, typology and use”.

[7] Brenda Fowler (2001), Iceman: Uncovering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Prehistoric Man found in an Alpine Glacier,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05–106, ISBN 978-0-226-25823-2.

[8]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陳新華:《中國古代射箭史研究》,蘇州大學,2017年。

[10] 王益人等:《2011年以來丁村遺址群考古新進展》,《人類學學報》2018年第3期。

[11] 王仁湘:《從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傳統》,《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