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歲以上少量飲酒可能獲益?柳葉刀最新研究該怎麼看

本文作者:雲也

飲酒有害健康已是沒有爭議的概念。

3 年前,醫學頂級期刊The Lancet(柳葉刀)發表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以下簡稱為「2019-GBD 研究」)論斷「酒精安全劑量為 0」,給「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提供了最為重磅的一項證據 [1] 。

時至今日這一觀點已成為臨床共識。而今年 7 月《柳葉刀》再次發表的 GBD 最新研究的結論卻告訴我們:對於 40 歲及以上的人群,每天少量酒精消費反而「輕微獲益」[2] 。

所以,「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的認知又要變嗎?

醫療界共識: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

酒精是一種獨特的風險因素,它幾乎可以影響所有種類的疾病,導致殘疾和死亡的風險增加。廣泛的危害性使酒精消費、酒精暴露成為持續霸榜的高熱度研究方向,從各個角度不斷證實酒精的危害。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酒精與健康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 300 萬人死於飲酒,佔全部死亡人數的 5.3% ;平均每 20 人就有 1 人死於飲酒,每分鐘因飲酒死亡 6 人 [3] 。

而讓「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成為共識的研究,就是 2019-GBD 研究。

德國 Jakob Manthey 等人在研究中給出明確結論:酒是全球人類死亡和殘疾第七大風險因素;在 15 到 49 歲這一年齡層,飲酒更是頭號風險。研究最終得出結論:「酒精的安全劑量為 0」[1] 。

2019-GBD 研究結論:「酒精的安全劑量為 0」 圖源:文獻 1

文章中還駁斥了以往少量飲酒對缺血性心臟病和糖尿病等有預防保護作用的研究結果,指出這些獲益與飲酒未必有因果關係,且即便這種獲益實際存在,也遠不及其提升肝硬化、癌症、腦損傷等各種疾病風險的綜合危害大。

2016 年死亡、疾病和傷害原因的酒精歸因分數(AAFs) 圖源:文獻 1

而與之對應的,「不太可能實現減少酒精消費的目標」也是全球通病。

WHO 資料顯示,1990 年至 2017 年間,全球成人人均消費量從 5.9L 增加到 6.5L ;飲酒人群佔比從 45% 增加 47%。我國年平均飲酒量從 1952 年的 0.4L 純酒精,至 2005 年、2016 年分別達到 4.1L 和 7.2L。同時終身戒酒率則從 2005 年的 50.9% 下降到 2016 年的 42.1% [3] 。

對於酒精危害性的共識逐漸達成,加上戒酒、限酒的難度如此之高,《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明確建議避免飲酒,絕大多數醫生快速接受了「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的觀點,並積極向患者和公眾進行宣教和科普 [4] 。

但被蓋章認證「為 0」的「安全飲酒量」,重現在 2022 年 7 月《柳葉刀》發表的最新 GBD 研究中。

「40 歲以上輕微獲益」,再次推翻飲酒認知?

這份研究使用 1990~2020 年 204 個國家和地區 15~95 歲人群 2020 年的 GBD 資料,研究了酒精消費對 22 種健康結果的風險。

在肯定對於 15~39 歲的年輕人來說,酒精消費只會帶來健康風險的同時,論文的結果部分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組資料:對於 40~64 歲的人群,安全的酒精消費水平範圍是從每天大約 0.5 標準杯到近 2 標準杯。對於 65 歲以上的人群來說,每天飲用 3 標準杯以下則不會造成健康風險。(1 標準杯=10g 純酒精,相當於100mL 酒精濃度為 13% 的葡萄酒。)

40 歲以上人群安全酒精消費水平 圖源:文獻 2

根據以上資料,研究者告訴我們:在 40 歲以上沒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少量酒精消費可能與改善健康狀況有關,如降低罹患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

那麼這篇研究,真的又要推翻「一滴酒也會造成損傷」嗎?

倫敦國王學院的 Robyn Burton 和 Nick Sheron 在評論中指出了《柳葉刀》兩次 GBD 研究結果呈現差異的主因,「是緣於根據基礎疾病的水平對相對風險曲線進行加權的新方法,以及按性別、年齡和地區進行更多分類的估算結果」[5] 。也就是說,本次研究使用了新的加權方法,細化了地區、年齡、性別和年份報告等分層資訊,而全因死亡的原因組成,在不同人群存在差異(例如傷害是年輕人群酒精相關損傷的主要原因,而老年人則會轉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從而改變了酒精對死亡的比例風險,得到了新的亞人群結果。

另外,研究中沒有區分攝入酒精的頻率和單次攝入量,10 天裡集中在一天喝掉 1L 的人,和 10 天每天喝 100mL 的人,在統計上無法顯示差異。因此,本研究是有益的高質量、全終點、大人群樣本研究,但與單個疾病的酒精暴露相關研究相比,臨床指導價值有所削弱。

酒精消費統計的侷限性 圖源:文獻 2

同時,2019-GBD 研究問世時就已有大量質疑指出應該使用不飲酒的人群作為對照,這一點本次研究仍未實現。

綜上所述,該研究是一個新的高質量循證依據,在天平的一端放上了一個新砝碼。

傳遞一份新知時,我們想傳達什麼?

《柳葉刀》這篇論文,在完整展示研究結果的同時,呼籲修訂酒精消費管理方法,以強調按年齡劃分的消費水平。

作為科學研究,理應真實展現成果,向學界傳遞新知。但當研究結果要推及指南或社會管理時,需要符合「標準簡明」和「最大限度減低健康損害」兩大標準,這就成為一個複雜的公共衛生利益問題 [5] 。

試問,當研究得出結果,某些群體不飲酒能最大限度減少健康損失,是否就應「建議完全戒酒」?反之,研究發現某一人群少量飲酒可能降低健康風險,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建議少量飲酒」?

誠然,在許多領域,如果新的結果真實可靠,向公眾傳遞、由各方做出不同的討論判斷,形成新的認知,會是好的選擇。如果所有研究下結論都太過謹慎,則很難推動一些必要的改進,讓大眾從新成果中獲益變得更難。

但對於酒精相關研究,特殊性顯而易見。從整體公共衛生利益來看,人們對酒的熱愛、對於酒精危害主觀接受度、酒精的成癮性,加上眾多社會經濟層面原因,都使飲酒具有的強大的正向驅動力基礎,戒酒、限酒本就困難重重。因此在臨床醫學中,要提出飲酒對健康的保護性作用,其舉證責任相對會高得多 [5] 。

致謝:本文經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陳焰、中南大學附屬湘雅三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唐岸柳 專業審核

策劃:雲也、gyouza

監製:gyouza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 Manthey, J., et al., Global alcohol exposure between 1990 and 2017 and forecasts until 2030: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2019. 393(10190): p. 2493-2502.

[2] Population-level risk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by amount, geography, age, sex, and year: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0. Lancet, 2022. 400(10347): p. 185-235.

[3]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 2018.

[4] 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

[5] Burton, R. and N. Sheron,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moderate alcohol use. Lancet, 2022. 400(10347): p. 141-1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