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博物(ID:bowuzazhi)
前段時間我上網衝浪,發現有位網友晚上想吃壽司,結果遭遇了鬼片情節——從冰箱裡拿出來的壽司竟然會發光……

我先不放圖了,你想象一下那個畫面:深夜,你飢腸轆轆,不想開燈了,想起冰箱正好有一盒壽司。當你拿到壽司,關上冰箱門的一剎那,有一塊壽司在黑夜中熠熠發光!!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但神沒說過,壽司也得有光啊!
Part.1
壽司為什麼會發光?
壽司發光這事不算罕見,各國網友都心有慼慼焉。
2020 年,一泰國網友在便利店買的蝦壽司,在黑暗中發出了藍幽幽的光,他反手就發到了網上;2018 年,一日本網友買的雞蛋壽司,在黑咕隆咚中發出了點點星光。

真的不敢下嘴

發光的雞蛋壽司
壽司發光,大概率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壽司食材受到發光細菌感染所致,如假單細胞菌、熒光假單胞菌、費氏弧菌、磷弧菌等。之前很多人發現生豬肉會發出藍綠色熒光,從「夜光豬肉」中就檢出過熒光假單細胞菌[1]。

夜光豬肉
熒光假單胞菌是一種機會性致病菌(有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致病,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宿主免疫防禦機制受到損害時可以致病),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無害,煮熟即可殺滅。但熒光假單胞菌的出現,說明食物在儲存、製作、銷售等過程中,很可能衛生情況欠佳。
也存在並非食材感染,而是製作壽司的食材本身就會發光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要求比較苛刻。日本富山縣出產的螢烏賊,每年3到5月產卵季就會在海面閃閃發亮。螢烏賊體內的螢光素,在螢光素酶的催化下,發生一連串複雜的化學反應,而光就是這個過程中釋放的能量。雖然螢烏賊本身會閃閃發光,但如果你想吃到閃閃發光的螢烏賊壽司,就得把螢烏賊捕獲後立馬做成壽司送進嘴裡。

螢烏賊導致的夜光海灘
圖片來源:9gag.com

閃著光的螢烏賊
圖片來源:pgw.udn.com.tw
另外一種小概率事件是,這不僅要求製作壽司的海鮮食材極度新鮮,還要它剛巧吃了發光的浮游生物(比如磷蝦),人家還沒消化呢,就被做成壽司了。遇到這種情況,簡直可以去買彩票了。
遇到除上述兩種小概率事件外的發光壽司時,保險起見還是不要食用。一是無法判斷是否因為製作保存條件有限,造成發光菌和其他細菌滋生,二是壽司多是生食,無法煮熟殺滅細菌。
Part.2
有的發光壽司真的能吃!
上面說的那些發光壽司,多是遭遇了發光菌感染所致。但真有廚師,專門做出了好看能吃的發光壽司。

看著好像還行?
圖片來源:collateral.it
2012 年,美國興起了一股吃發光壽司的熱潮。有人將烹飪發光壽司的視訊傳到了網上。視訊中,兩名廚師把細小的熒光魚混入芥末搗碎,然後抹在紫菜和米飯上。在紫外線照射下,壽司上的混合物發出熒光。
這種發光壽司使用的熒光魚是轉基因斑馬魚。斑馬魚是一種觀賞魚,因全身佈滿多條深藍色條紋似斑馬而得名。研究者將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的熒光基因植入斑馬魚體內,便得到了各種色彩斑斕的小魚。起初培育轉基因斑馬魚是為了確定水域的汙染情況——當水質受到汙染時,轉基因斑馬魚發出的熒光強度也會增加。


轉基因斑馬魚
圖片來源:glofish.com
除了使用熒光魚,通過食物中的特定成分和激發光的配合,也能達到讓壽司發光的效果。原理是光反應物質在受到激發光(捋一下舌頭)照射後,發生了電子躍遷,並將能量以光能的形式釋放。
在激發光的照射下,蛋白質、維生素等均能發光,例如維生素B2溶液在黑光燈照射下,會發出黃綠色熒光。

這種黃綠色熒光其實是在特定光照下,夜光小魚和芥末粉混合的效果。圖片來源:foodprocessing-technology.com
阿布扎比有家名為Glow-in-the-Dark的快閃酒吧,就利用這種原理製成了夜光壽司——螢光粉色的握壽司、電藍色和霓虹綠色調的生魚片壽司。根據酒吧主理人的介紹,團隊在開發菜單的過程中,儘可能多找能使用這些光反應成分的原料和含有維生素B2的食材,例如香蕉、辣椒、蜂蜜等。

加上熒光飲料,氣氛突然詭異?
圖片來源:foodprocessing-technology.com
另外,在日本壽司裡,也有「發光魚」(光り物)的概念,但這裡的發光和我們上文所說的熒光就不是一回事了,而是指魚背呈青黑色、魚皮閃耀著光澤的青背銀身魚,比如竹莢魚、青花魚、秋刀魚等等。

確實閃閃發光!
圖片來源:kimukazu.com
這類魚不易保存,吃不習慣會覺得有腥味,所以常以醋醃、鹽漬的方法來保鮮。雖然算不上高級壽司食材,但別有一番風味。
參考文獻:
[1] 食物事故點滴之肉類含發光菌
https://www.cfs.gov.hk/s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115_04.html
[2] https://www.ifoodesign.com

來源: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