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界的「黑無常」:一旦誤食,難逃一死?

頭戴黑帽,身穿黑衣,手持「勾魂鎖鏈」,陰神「黑無常」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但你要是覺得只有鬼神文化中有黑無常那可就錯啦~

在種類繁多的野生蘑菇中,有一種蘑菇也可以被冠以「黑無常」之名。它同樣也戴黑帽,穿黑衣,致命的毒素就如同「勾魂鎖鏈」一樣,一旦誤食,難逃一死。這種蘑菇就是大名鼎鼎的「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a)」,在南方地區廣泛分佈,因與眾多可食的美味野生蘑菇相似而頻繁被誤食,常年位居「致死蘑菇排行榜」的前列。

灰花紋鵝膏(圖片來源:楊祝良教授)

Part.1

灰花紋鵝膏的科學發現

灰花紋鵝膏(A. fuliginea)可以說是中國「國標性」的蘑菇,談起這種蘑菇,世界人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中國,就好比一提起綠蓋鵝膏(A. phalloides),人們就會聯想到歐洲一樣。灰花紋鵝膏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在中國廣泛分佈,並且還造成了大量的致死案例,但其實它的最初發現地並不是中國。

1952年7月26號,生物學家本鄉Hongo在日本中部地區的大津市三井寺首次發現了灰花紋鵝膏,並以fuliginea作為這個種的種加詞,fuliginea來源於英語單詞fuliginous,意為「煤煙色的」,用來形容灰花紋鵝膏獨特的菌蓋顏色

灰花紋鵝膏(圖片來源:toolate.s7.coreserver.jp)

當時,本鄉Hongo在描述這個物種的時候並沒有說明它的毒性。在觀察了這個種的形態特徵之後,他將灰花紋鵝膏劃到了鵝膏屬裡面的簷託鵝膏組(sect. Phalloideae)。現在我們知道,簷託鵝膏組裡面的大多數蘑菇都含有劇毒,包括綠蓋鵝膏(A. phalloides)、致命鵝膏(A. exitialis)、黃蓋鵝膏(A. subjunquillea)等等,這也預示著灰花紋鵝膏很可能也是一個劇毒的蘑菇。

1972年,日本研究人員率先對灰花紋鵝膏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含有α-鵝膏毒肽——一種能夠致命的蘑菇毒素,證實了灰花紋鵝膏是有劇毒的野生菌。之後,1981年,本鄉Hongo參與出版的《續原色日本菌類圖鑑》中也提到這個種含有劇毒,提醒大家不要誤食。

Part.2

毒毒毒、灰花紋鵝膏到底能有多毒?

我國民間多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但由於許多人區分不清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導致蘑菇中毒事件屢見不鮮。2004-2014年,根據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資訊系統上的統計資料,這11年間我國共發生蘑菇中毒事件576起,中毒病例3701例,死亡786例,病死率高達21.24%。誤食蘑菇中毒死亡人數佔整個食物中毒死亡人數比例的35.57%。

可以看到,毒蘑菇中毒已經成為我國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的主要原因,而灰花紋鵝膏便是元兇之一

灰花紋鵝膏(圖片來源:toolate.s7.coreserver.jp)

中國初次發現灰花紋鵝膏是在1987年,著名菌物學家卯曉嵐先生於湖南地區採集到了這個物種的標本,並賦予了它「灰花紋鵝膏」這個形象的中文學名。在一些資料中,A. fuliginea也被叫做煙色鵝膏、黑鵝膏、褐蓋鵝膏等等,不過現在普遍接受的都是最初的「灰花紋鵝膏」這個稱呼。

1997年,湖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採自湖南的灰花紋鵝膏進行了毒素的研究,發現這是一種極毒的致命蘑菇,其實結果不言而喻,因為在開展研究之前,就已經發現了好幾起因為誤食灰花紋鵝膏中毒乃至死亡的案例。

其中最早的一例可以追溯到1995年6月12日,湖南省長沙市楊某一家共14人在誤食灰花紋鵝膏後中毒,從翌日凌晨4時開始,14人全都陸續發病,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經醫院多方搶救後,仍有9人死亡。

哪怕是資訊傳播如此迅速且極其重視毒蘑菇宣傳的今天也依舊有不少人因誤食灰花紋鵝膏中毒。(案例資料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週刊)

  • 2021年,湖南發生1起灰花紋鵝膏中毒事件,5人中毒,所幸無人死亡。
  • 2020年,湖南、廣州、浙江共發生17起灰花紋鵝膏中毒事件,43人中毒,3人死亡。
  • 2019年,湖南、浙江共發生4起灰花紋鵝膏中毒事件,9人中毒,無人死亡。
  • ……

通過觀察近些年的這些灰花紋鵝膏中毒案例,可以發現,灰花紋鵝膏的致死率降低了很多,極少會出現1995年那種14人中毒就有9人死亡的情況,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對毒蘑菇的認識更加深入了,關於劇毒蘑菇的治療手段也更加成熟了,所以大家一旦發現食用蘑菇中毒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切勿拖延。

Part.3

灰花紋鵝膏的致命毒素

食物中毒要重點關注蘑菇,而蘑菇中毒則主要看鵝膏,鵝膏中毒又多半是灰花紋鵝膏或致命鵝膏……

據統計,世界上90%以上的蘑菇中毒事件都是由含有肽類毒素的鵝膏菌導致的。目前已經發現的蘑菇肽類毒素多達22種,主要分為三大類,即鵝膏毒肽類(amatoxins)、鬼筆毒肽類(phallotoxins)和毒傘毒肽類(virotoxins)。

灰花紋鵝膏(圖片來源:toolate.s7.coreserver.jp)

它們都是環肽化合物,化學性質穩定,在高溫、酸鹼、冷藏等條件下都不易發生變化,且易溶於水和酒精,因此一般烹調無法破壞其分子結構(參考),這些肽類毒素在進入人體後會對肝臟和腎臟造成強烈的毀壞作用,被認為是最危險的那一類蘑菇毒素。

此外,鵝膏毒肽這種毒素不僅會致死,還相當具有迷惑性(參考)。食用者中毒後鵝膏毒肽毒素具有較長的潛伏期,這段時間食用者不會產生任何中毒症狀。潛伏期過後中毒者就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接著就是「假愈期」,這個階段症狀消失,給中毒者康復的錯覺,然後不再繼續治療,進而錯過最佳的搶救時機,最後導致病情惡化。

灰花紋鵝膏肽類毒素總含量高達12583.7μg/g(乾重),而毒霸歐洲的綠蓋鵝膏才7456.2μg/g,也就是說灰花紋鵝膏的毒素高了近一倍;中國後起之秀——致命鵝膏(A. exitialis)的肽類毒素總含量為8152.6μg/g,也遠遠比不上灰花紋鵝膏。1/2的綠蓋鵝膏被認為能夠毒死一個成年人,換成灰花紋鵝膏的話,或許你只需要食用1/4,就能一命嗚呼。儘管在同一蘑菇的不同標本中,其含有的毒素含量會有一些差異,但依舊可以說,灰花紋鵝膏是世界上最毒的那一類蘑菇

要想避免食用灰花紋鵝膏中毒這種悲劇,咱們就必須深刻地認識它,要能夠將它從眾多可食用的蘑菇中區分開來。

怎麼識別灰花紋鵝膏?

灰花紋鵝膏整個看起來黑黑的,小型至中型(菌蓋直徑<9cm),不會長得很大。細細去看,你會發現菌蓋帶有灰、褐或黑色色調,蓋面具有纖維絲狀的花紋(鱗片),這種紋理會因為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在菌蓋邊緣沒有溝紋,短菌菌褶近菌柄端逐漸變窄而不是平截,菌柄常附有淺褐色的鱗片,其基部近球形,菌環的位置很高(頂生至近頂生)。

滑動查看辨別灰花紋鵝膏的tips↓

圖1:灰花紋鵝膏的大小尺寸;圖2:蓋面具有纖維絲狀的花紋且邊緣沒有溝紋;圖3:菌柄常附有淺褐色的鱗片,菌環頂生(圖片來源:gbif.org,拍攝:balawu)

灰花紋鵝膏被誤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經常被採食的、無毒的野生蘑菇與它長得很像。例如袁氏鵝膏(A. yuaniana)(菌蓋邊緣有溝紋,短菌褶平截)、湖南鵝膏(A. hunanensis)(菌蓋邊緣有溝紋,菌柄基部不膨大)、隱花青鵝膏(A. manginiana)(菌柄潔白無鱗片,基部不膨大)等等,不過大家可以根據咱們前面教大家的辨別技巧,利用灰花紋鵝膏的主要識別要點來進行區別,但是這要求你對這些描述理解到位。

依次為袁氏鵝膏、湖南鵝膏、隱花青鵝膏

(圖片來源依次為:groups.kib.cas.cn、李建宗blog.sciencenet.cn、Vihane (wihane) mushroomobserver.org)

每年夏秋季,在由殼鬥科與松科植物組成的混交林或純闊葉林裡面,灰花紋鵝膏常常三五成群地從土裡冒出頭來,黑色身影如同死神一般,吸引著蘑菇獵人們。需要注意的是,灰花紋鵝膏主要分佈在我國的亞熱帶地區,而湖南、江西、浙江、廣東等省份則是灰花紋鵝膏中毒事件的主要發生地。

常懷敬畏之心,獵蘑之路才能順通無阻。關於灰花紋鵝膏的「菇事」到這裡就結束啦,大家在食用野生菌的時候千萬要辨別清楚哦~

最後再來做一個單選題,檢驗一下你是否學會識別灰花紋鵝膏了↓↓↓

這12種劇毒蘑菇中,你能找出灰花紋鵝膏嗎?

你能找出灰花紋鵝膏嗎?

(圖片來源:Cai Q, Cui Y Y, Yang Z L. Lethal amanita species in China[J]. Mycologia, 2016, 108(5): 993-1009.)

答案

b

→_→選對了嗎?

參考文獻:

[1] 楊祝良. 中國鵝膏科真菌圖志[M]. 科學出版社, 2015.

[2] 陳作紅, 楊祝良, 圖力古爾, 等. 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M]. 科學出版社, 2016.

[3] 周茜. 灰花紋鵝膏菌(A. fuliginea)肽類毒素的檢測、分離純化與鑑定[D]. 湖南師範大學, 2017.

[4] Cai Q, Cui Y-Y, Yang Z L. Lethal A. species in China[J]. Mycologia, Taylor & Francis, 2016, 108(5): 993–1009.

[5] Li H, Zhang H, Zhang Y, 等.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21[J]. China CDC Weekly, China CDC Weekly, 2022, 4(3): 35–40.

[6] 李常明, 李東屏, 張志光, 等. 灰花紋鵝膏的毒素及毒性研究初報[J]. 食用菌學報, 1998(02): 53–56.

[7] 卯曉嵐. 中國鵝膏菌科毒菌及毒素[J]. 微生物學通報, 1991(03): 160–165.

[8] 李建宗. 鵝膏菌屬的兩個新記錄種[J]. 真菌學報, 1996(02): 154–156.

[9] 陳作紅, 胡勁松, 張志光, 等. 我國28種鵝膏菌主要肽類毒素的檢測分析[J]. 菌物系統, 2003(04): 565–573.

[10] Hongo T. Larger fungi of the provinces of Omi and Yamashiro (4)[J]. J Jpn Bot, 1953, 28: 69-75.

來源:科學大院
作者:蘑菇志

相關文章

務必當心這些植物,誤食可能中毒!

務必當心這些植物,誤食可能中毒!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上海自然博物館」(ID:snhm01) 最近是賞花季,為了將照片拍出氛圍感,一位女士採用了嘴含夾竹桃的方式拍照,然而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