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國科普博覽大家族
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雖然你答應我,不再瘋狂試探毒蘑菇(點這裡看「答應我,不要瘋狂試探毒蘑菇」)。但想到採蘑菇的驚喜,想到舌尖上的鮮美,你還是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尋找可食用野生蘑菇的征程。
這次的你信心滿滿,這次的你經驗十足,這次的你——哎,還是那麼不聽勸!

採蘑菇
(圖片來源:pixabay.com)
你深知採野生蘑菇的最大煩惱在於防不勝防的毒蘑菇,食用了這些有毒的蘑菇,輕則跑肚拉稀,重則住進ICU,甚至失去性命。以上大多是食用毒蘑菇後,短時間內就會出現的反應,但其實還有一種藏得很深的毒蘑菇,也許很多次吃都沒事,突然有一次吃中毒了,而這次中毒可能是致命的。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帶有這種屬性的一種野生蘑菇——卷邊樁菇Paxillus involutus。

長在苔蘚層的卷邊樁菇
(作者供圖)
Part.1
卷邊樁菇的發家史
樁菇Paxillus spp.是一類不可食用的有毒蘑菇,這個屬的所有成員都不建議人們食用。屬名Paxillus的意思是「釘子」或「小木樁」,現用的中文學名為「樁菇屬」,由於樁菇的菌褶往往會相互連接形成網狀,所以這個類群的蘑菇也被叫做「網褶菌」。

卷邊樁菇,注意看網狀的菌褶
(作者供圖)
1785年,法國真菌學家Bulliard首次發現了卷邊樁菇。與那個時代的很多蘑菇一樣,卷邊樁菇也被歸入蘑菇屬Agaricus下,被叫做Agaricus contiguus,可以翻譯為「相連蘑菇」。
1786年,德國真菌學家Batsch更加細化了卷邊樁菇的種類,為其添加了一個新的修飾詞involutus,意為「內捲」,雖然開始內捲起來,但是卷邊樁菇依舊在蘑菇屬下。
1836年,瑞典著名博物學家、現代真菌學之父Fries建立了樁菇屬Paxillus,以卷邊樁菇Paxillus involutus作為模式種,被公認內捲的卷邊樁菇終於發家了!
Part.2
內捲蘑菇有多毒
1944年的秋天,德國真菌學家Schäffer在一次短途旅行中,與他的妻子發現了大量的卷邊樁菇,這種蘑菇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美味的可食用蘑菇,他們夫妻二人以往也經常食用,並沒有問題。
當天中午,他們將採到的卷邊樁菇做成了午餐,食用後大約一個小時,Schäffer出現了蘑菇中毒症狀——嘔吐、腹瀉和發燒,第二天出現腎功能衰竭。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Schäffer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被折磨了17天后,這位真菌學家離開了人世。
一時之間,這起蘑菇專家因食用蘑菇而中毒身亡的案例警醒了許多人,但依舊有人因為不了解或不重視卷邊樁菇的毒性,繼續食用這種蘑菇。至於為什麼卷邊樁菇會從食用者中隨機挑選幸運兒,挑選的標準是什麼,當時的人們都不知道。
20世紀80年代中期,瑞士的一位醫生Flammer在卷邊樁菇中發現了一種抗原,它可以觸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形成後將自身的紅細胞視為異物,進而攻擊紅細胞導致凝聚和溶血,之後可能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急性腎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等。

紅細胞、病毒、抗原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如果人們反覆攝入卷邊樁菇,可能會發生免疫溶血綜合徵,這種情況比較罕見;另一種常見情況是人們長期(有時是很多年)食用卷邊樁菇會出現輕微的胃腸道症狀,當然那時候你也不會聯想到是因為食用了這種蘑菇。
食用生的或者未煮熟的卷邊樁菇會引起腸胃不適,有研究認為,它含有能夠被烹飪破壞的毒素,但這似乎並不是卷邊樁菇中的唯一毒素,其中還有毒素是對熱和酸穩定的,並不能通過煮或炒熟去除毒性,而這些毒素成分的結構都是未知的;甚至還有研究認為,卷邊樁菇中含有損害染色體的物質,如果存在的話,說明這種蘑菇是能夠致癌的。

卷邊樁菇
(作者供圖)
Part.3
求求了,別採了
既然已經知道了卷邊樁菇的威力,那我們如何分辨它呢?
卷邊樁菇分佈廣泛,我國的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有著棕黃色的腦袋,幼時內捲的菌蓋邊緣可以保護未成熟的菌褶,後漸漸平展,常形成淺杯狀,溼的時候菌蓋黏黏的,乾的時候摸起來卻有股塑膠感,最大的鑑別特徵在於延生的、黃至棕黃色的菌褶,很容易從菌肉上剝離開來(就像牛肝菌的菌孔部分一樣),用手按壓兩下能看到明顯的傷變褐色,切開之後你會發現它的菌肉非常厚實,同時受傷的菌肉也會變成褐色。

卷邊樁菇
(作者供圖)
卷邊樁菇雖然具有菌褶,但在形態和親緣關係上更接近牛肝菌,隸屬於牛肝菌目Boletales樁菇科Paxillaceae,其靠近菌柄處的菌褶常相互連接形成網狀,或許可以理解成另類的「菌孔」。
卷邊樁菇與牛肝菌中的絕大多數物種一樣,被認為是一種菌根真菌,你能在各種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中找到它。每年6-10月份,總能看到許多人採食這種蘑菇,多的時候能裝滿一整桶。不了解這種蘑菇的人採得美滋滋,熟悉這種蘑菇的人則看得顫巍巍。
現在,拿出你的科學大院專屬蘑菇筆記。

筆記本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沒錯,就是那個教你認出了吃完就會躺闆闆的「紅傘傘,白杆杆」;帶你邁過了曾改變歐洲命運的「白傘傘,白杆杆」(點這裡看白傘傘,白杆杆,吃完也會躺闆闆!);讓你躲過蘑菇界「黑無常」(點這裡看蘑菇界的「黑無常」:一旦誤食,難逃一死?)的勾魂鎖鏈的本子。
現在讓我們把卷邊樁菇的故事也記錄上去吧。
祝大家外出遊玩開心的同時,也請大家注意路邊的野菇不要採~不然你可能會…

參考文獻:
[1] Sayyed A, Hussain A. Chapter 35 – Paxillus[A]. 見: N. Amaresan, M. Senthil Kumar, K. Annapurna, 等. Beneficial Microbes in Agro-Ecology[M]. Academic Press, 2020: 695–706.
[2] 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鑑[M].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15.
[3] Paxillus involutus, Brown Rollrim 蘑菇[EB/OL]. /2021-12-23. https://www.first-nature.com/fungi/paxillus-involutus.php.
[4] 陳作紅, 楊祝良, 圖力古爾, 等. 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M]. 科學出版社, 2016.
來源:科學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