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但你說的都不算

文|西坡

文|西坡

一則關於訓狗的帖子,讓許多人想起自己的上級和家長。原帖是這樣說的:

在YouTube上看到一種訓狗的方法是故意口令不明確。開門讓狗出去,狗一往外走就拉回來,如此反覆,幾次以後狗就完全懵了,完全不信任自己的判斷,時時刻刻盯著主人的行動。這時候就達到目的了。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多多少少遭到過類似的對待。這種「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的相似性,乍看起來有些好笑,但深思的話,只會覺出恐怖。

有這麼一種領導、過來人、長輩,他們面對下級、新手、晚輩,最擅長的就是摧毀對方的自信心和判斷力。涉事不深的人,很容易被他們鄉愿式的外表所矇蔽,因為他們會做出一副都是為你好的樣子。頂多會覺得他們教育方式有問題,但初衷還是不壞的。殊不知,這樣的人,從根上就是壞的。

精神操控的要義就是:都是為你好,但你的判斷全是錯的。

他們之所以要摧毀你的判斷力,本質是因為他們對自身能力不自信。他們腹中空空,沒有什麼真本事。但是他們又要控制你,所以千方百計把你搞暈,搞暈之後他們不管說什麼,你都不會反駁了。

不擅長辦事的人,最喜歡辦人。辦事有辦事的邏輯,辦人有辦人的邏輯,兩類翹楚往往並不重合。不善辦事的人,通過辦人來壟斷辦事的權利,於己有利,但會損害一個團體長期的辦事能力。

辦事與辦人,是兩種文化。辦事文化是可以累積、迭代、進化的,存在客觀指標,可以橫向縱向比較。辦人文化則長期停留在低水平的精緻狀態,不斷地推倒重來,就像歷朝歷代的土木建築一樣。

在辦人文化裡,居於下位的人會因為沒有辦事能力而失去辦事資格,而他們沒有辦事能力恰恰因為缺乏辦事機會。這是一個完美的死循環。如果他想要辦事,他得先打通辦人這一關。通常來說,他得主動求人來辦自己。被辦是一種恩寵。

在《紅樓夢》裡,窮小子賈芸想進府裡謀一件差事,他先求賈璉,白費半天功夫,才明白鳳姐才是真佛。賈芹奉承鳳姐那段說詞,值得追求進步的有志中青年列印學習。他借錢買了冰麝去孝敬鳳姐,但是到了鳳姐跟前,既不說是借的錢,也不說是自己的錢,而是說我有個朋友。有個朋友,家裡有幾個錢,現開香鋪,只因要去當官,所以把這些東西分著送與親朋。

為什麼非要編這麼一個故事?書裡前邊說,這賈芸最伶俐乖覺。就是說,他和劉姥姥一樣,身在邊緣,心在賈府,深諳辦人文化的遊戲規則,知道要想辦事,先得被人辦。辦自己的人舒服了,自己也就能去辦事了。

賈芸之所以說香料是朋友送的,既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更是為了讓收禮的人受用。對鳳姐來說,如果你省吃儉用給我送禮,那可受不起。可是借花獻佛,接受起來就方便多了。

編完我有一個朋友的故事,賈芸還有一番精心排練過的話:「若說送人,也沒個人配使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賣了。因此我就想起嬸子來……想來想去,只孝順嬸子一個人才合式,方不算糟蹋這東西。」這一篇話果然說得鳳姐得意又歡喜。

賈芸很快便得了一件種花的差事,領了二百兩銀子,書裡明言,賈芸只花了五十兩銀子買樹。多出的這一百五十兩銀子,就是在辦人文化下辦事所需要的文化成本。

辦事文化,羊毛出在羊身上。辦人文化,羊毛也出在羊身上,但是一路走一路掉,最後羊出了最多的羊毛,卻產出了最少的衣服。

晚清風雨飄搖之際,龔自珍有兩句名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當時真的缺少辦事的人才嗎?其實太多的人才消耗在了辦人文化的熔爐裡。

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中,中國派了幾批幼童去美國留學,但是在1881年,這些留學先驅卻被全數撤回。當時發生了一件事,一位派到美國的留學監督招各位留學生前來聽訓,結果這些留學生都不行跪拜禮。還有一些幼童,偷偷剪掉了頭上的辮子。

於是這些清朝官員向國內彙報說:「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頓,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該局裁撤」。慈禧批准這個奏議。

對當時的清朝來說,少幾個拖著辮子磕頭的人,真的那麼重要嗎?但是辦人文化積重難返,寧可損失這些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幼苗,也要保持內部的整齊劃一。如果辦人文化不改變,天公降再多的人才都沒用。現在當然比以前好多了,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難發現辦人文化的遺存。

相關文章

辦人文化

辦人文化

文|西坡 一則關於訓狗的帖子,讓許多人想起自己的上級和家長。原帖是這樣說的: 在YouTube上看到一種訓狗的方法是故意口令不明確。開門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