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茅臺還暴利:利用「身高焦慮」,一年賺走中國家長100億

身高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

原創

現在,很多女孩子眼裡,男的可以不帥,但一定不能矮。

身高低於180cm,就是矮個,假如不到170cm,直接變成了一些人口中的「二等殘廢」。

找工作,對於身高的要求雖然不如擇偶苛刻,但是明顯高個子的人更有優勢。

可以說,這不只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也是看身高的年代。

儘管醫學越來越發達,變美變瘦都不再是難題,但一旦骨骼完全發育,要想改變身高,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肯定不希望孩子在身高上矮人一等,一旦發現自家的娃比同齡人矮,就開始焦慮,想盡辦法增高。

除了給孩子增強營養,在飲食上進行調整,還有些家長會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

「身高70%靠遺傳,30%靠後天,生長激素讓定製身高不是夢。」

在廣告的宣傳下,他們希望可以通過注射生長激素,改變矮小基因,讓孩子可以邁入高個子行列。

但背後,卻是家長們不知道的生意。

「雞娃」的時代,寶爸寶媽們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出色,這份焦慮也延伸到身高上。

女孩子還能好點,男孩子要是沒有一米八的身高,在有些家長看來,那就是「三等殘廢」。

在微博上,一位孩子還不到3歲的寶媽發動態稱,自己的女兒已經3歲了,身高才90釐米,比身邊的小孩都矮,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曾經有個13歲女孩,身高1米58,她的媽媽為了抓住最後的長高機會,逼她每天跳3000個跳繩,結果她患上了脛骨結節骨骺炎。

運動過量也會帶來傷害

運動過量也會帶來傷害

還有的寶爸寶媽自己的身高比較矮,總害怕孩子長不高,明明孩子在同齡人中算是高的,還是依舊擔心。

在各種焦慮的包裹下,家長就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長得更高點。

食補是最基本的,早睡、增高運動班也都統統安排,甚至有不少家長正在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寧波的李先生就因為兒子牛牛的身高比較矮,花錢給兒子注射了生長激素。

有對夫妻,丈夫身高178cm,妻子身高162cm,按道理來說,他們並不需要為兒子的身高犯愁。

然而,他們的孩子在讀小學3年級,但是身高125釐米,屬於全年級最矮的那一批孩子。

他們非常憂慮,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們帶著孩子去了一家兒童生長發育門診檢查,花了兩三天時間,抽了十幾管血後,發現孩子的骨齡晚了兩年。

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們決定給兒子注射生長激素,希望可以在兩年內追平10cm的身高差距。

所謂的生長激素,主要分為粉劑和水劑,而水劑又分為長效針和短效針。

生長激素的分類 來源:中新經緯

生長激素的分類 來源:中新經緯

兩種針劑效果都不錯,但是短效針需要每天都打,費用更便宜,一年的費用大約在四萬元左右,而長效針雖說每週只需要打一次,可是一年費用就要十多萬。

有人是為了彌補自身遺憾,「我的個子太矮了,身高是我心中的遺憾,這份自卑一直持續到現在」;也有人希望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找工作、找對象都不受阻;還有人看到同齡孩子更高就很焦慮。

對於家長來說,或許打針要花不少錢,但是不打針可能遺憾終身。

不過,打生長激素的價格並不便宜。

市面上粉針劑型的人均費用約為2萬元,而水針劑型的人均費用約為5.5萬元。如果為了省事、少打針,長效劑型的人均年費則為15萬元往上。

某品牌生長激素年注射費用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某品牌生長激素年注射費用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算下來,打兩三年生長激素,等於打掉了一輛車的錢,可能是幾萬元的捷達,也可能是二三十萬元的寶馬。

現如今,水針劑的市場最龐大,2019年時,佔比約為61%,粉針劑佔比為38%,而長效針因為太貴,大部分家庭都消費不起,佔比非常低,只有不到1%。

雖然一年十幾萬元往上的長效針大部分家庭都會放棄,不過出於安全、便捷考慮,大部分家長還是會從牙縫裡省出錢給孩子注射水針劑,而不是便宜一倍的粉針劑。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說,自己的父親本來很愛喝酒,但是為了省錢,讓自己的妹妹每天都能注射生長激素,硬是把酒給戒掉了。

在父母深沉的愛的加持下,生長激素市場增長非常迅速。

2013年時,國內生長激素市場規模約為12億元,到了2019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58.89億元。短短7年時間裡,年複合增長率就高達30.42%。

根據西南證券的資料,2020年生長激素的市場規模為77億元,預計2021年可以達到95億元,到了2022年可以突破110億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近年來,生產生長激素的企業賺足了錢。

在國內,這類企業並不多,且集中度非常高。

國內生長激素行業龍頭是東北一家大型綜合企業旗下的一個醫藥公司,佔據國內市場份額的78.39%。

雖然這家綜合企業的業務覆蓋面非常廣,包括新型疫苗以及中藥等多個醫藥細分領域,但是生長激素在公司的地位卻是堅不可摧。

每年,生長激素貢獻了這家企業差不多90%的淨利潤。

縱向來看,這家企業生長激素的營收增長也是非常迅速,2015年時,實際收入為10.62億元,但到了2020年,營收收入則為58.03億元。一同增長的還有利潤,2015年時的利潤為4.46億元,2020年時的利潤則為27.6億元。

根據這家公司的年報資料,他們的產品連續幾年的毛利率都在97%左右,比貴州茅臺還賺錢。

而市場佔有率第二的另一家藥企,靠著重組人生長激素這一產品,淨利潤也是同比大幅增長,營業總收入為4.8億元,同比增長53.76%。

生長激素就是某些藥企的印鈔機,讓這些藥企賺得盆滿缽滿。

生長激素利潤豐厚的背後,濫用情況其實更嚴重。

儘管生長激素是處方藥,可是開出來並不難。

市面上的生長激素30%以下是在公立醫院銷售,而剩下的70%以上都在處方藥更容易開到的合作醫療機構銷售。

與此同時,在一些非正規的醫療機構中,家長不必要的身高焦慮也正在被放大。

現如今,不少生長發育門診的醫生,對家長進行遊說推銷,勸說他們將生長激素給自己的孩子使用。

有的知名醫院的小兒生長發育門診,掛號預約的排期已至一週後

不少醫藥代表也利用家長想要讓孩子迅速增高的迫切心理,將生長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藥」,無論孩子是否生長激素異常,都慫恿他們使用。

《半月談》雜誌就曾調查發現,有的小孩才4歲,醫藥代表就勸說家長打激素,一般還要注射2-5年的時間。

對於正規醫院的主流醫生,這些醫藥代表向其承諾「提成終身制」。

也就是說,第一個給孩子開出生長激素的醫生,只要孩子一直使用,就可以一直有提成,醫藥代表用經濟利益刺激醫生多開生長激素。

結果,一些兒童生長激素分泌其實是正常的,但因為注射過量的生長激素,出現了內分泌紊亂等一系列問題。

長沙一個女孩今年16歲,已經上高中了。班上的同學都長得很高,而只有150cm的女兒站在隊伍中,顯得特別格格不入,非常自卑。

去年,她媽媽就在同事的建議下,給女兒打生長激素來干預孩子的身高。沒想到打了一年後,身高只長了2cm,但體重卻增加了10公斤。

醫生說打生長激素有危險

醫生說打生長激素有危險

長沙這個女孩的情況還不算最壞的結果。

杭州的一個媽媽不僅花了不少錢,還讓女兒依賴上了生長激素。

2018年,這個杭州媽媽的女兒已經快9歲了,身高120.1cm。

每次孩子一檢查身體,醫生就說是孩子體內缺乏生長激素。

「短效水劑需要每天都堅持注射,雖然是電子筆式注射器,針頭小,但害怕孩子排斥,於是咬牙選擇價格貴一倍的長效水劑,一週只需要注射一次。」

右邊從上到下分別為無針注射器、電子筆式注射器與普通針頭注射器

注射了12周後,孩子去醫院複查,顯示各項指標都正常,身高也長高了2.8釐米,這讓這位杭州媽媽特別激動開心。

但沒想到,打了三個月後,孩子卻被查出假性發育,還得注射抑制針控制發育。

即便如此,生長激素也不能停,要不然孩子會更不長了,同時醫生還建議打短效水針,藥效足,效果可能會更好。

不過,斷斷續續打了15個月的針,每個月女兒才長高零點幾釐米,效果特別緩慢。

本來停針後,原以為可以通過增強運動、調節飲食來增高,然而一年半的時間裡,女兒才長高了7.5釐米,身高僅為141.5釐米。

沒有辦法,這位杭州媽媽只能繼續花錢給女兒打短效水劑。

這兩年,為了治療,她一家花了將近13萬元。

她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兒能早點擺脫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

不少孩子注射後,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暫時性減低的情況,伴有疲勞、乏力、虛胖、血糖高的症狀,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現象。

雖然家長為了讓孩子長得更快更高,通過注射生長激素來「揠苗助長」,但有時候卻適得其反。

生長激素濫用現象嚴重,為什麼有些家長還是不斷花錢給孩子去打呢?

生長激素屬於肽類激素的一種,由大腦垂體前葉細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質,主要用於促進骨細胞代謝,進而刺激骨骼生長,從而達到增高的功效。

尤其是孩子性成熟後,骨骺板逐漸融合,骨長度一般不會再增加,但是生長激素卻可以讓骨密度和骨礦物質含量增加。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他們體內無法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結果導致生長遲緩、身材矮小。

一旦錯過最佳的生長時間,將是終生遺憾。

醫生給兒童測量身高

醫生給兒童測量身高

臨床上,用生長激素進行臨床治療的歷史,已經長達40年。

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重組生長激素的使用適應症範圍也是不斷擴張,除了用來治療矮小症,各種可能導致兒童矮小的疾病也會用生長激素來治療,包括慢性腎功能衰竭、特納綜合徵、軟骨發育不全、胎齡小等。

中華醫學會的資料表明,目前中國矮小兒童的數量接近4000萬,而4-15歲需要治療的患兒大約有700萬,可以說生長激素市場的需求非常龐大。

不過,每年就診的患者數量還不到30萬,而實際接受治療的患者數量還不足就診患者數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不到3萬,藥物治療滲透率不到1%。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藥物治療滲透率可以達到10%以上,意味著重組人生長激素在我國市場的潛力非常大。

醫生查看骨齡片子

醫生查看骨齡片子

一方面,很多真正需要注射生長激素的孩子沒有被注射,另一方面,有些不需要注射的孩子反而被打了過量的生長激素。

在不少醫生看來,生長激素並非是洪水猛獸,能讓真正需要的人用藥,並且把握好尺度,其實也是考驗醫生的良心。

要知道,生長激素的使用,其實是治病,並不是美容。

同時,家長也應該恢復應有的理智,清楚地認識到,身高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

與其過分迷信身高,對孩子「揠苗助長」,不如培養正確的三觀,消除對身高的偏見。

#局長做酒#雙十二囤酒季來了!

來,給你一個簡單

沒有套路的雙十二

真誠秒殺價,簡單真優惠

醬香酒整箱送,打破歷史最低價

年底拜訪客戶送醬香酒,業績翻倍!

春節送醬香酒,走親訪友有面子!

聯繫助理小蓓

諮詢雙十二秒殺價

下單即送‍‍‍

限量款新年【好事將至】日曆

先到先得

先到先得

‍‍‍‍‍‍‍‍‍‍‍‍‍‍‍‍‍‍‍‍‍‍‍‍‍‍

相關文章

中國的女孩真的少了嗎?

中國的女孩真的少了嗎?

「寄血驗子」與「消失的女性」 今年2月,一名跨境上學的女童在深圳羅湖口岸海關出境時被查出攜帶血液樣本,該批人體血樣共142支,經鑑定發現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