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人口減少!背後釋放了什麼信號?

5月12日,隨著2022年,廣州統計常住人口公報出爐,「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的常住人口全部資料都已公佈,均為負增長。

截至2022年末,廣州常住人口為1873.41萬人,對比上年末資料,減少7.65萬人。

結合其他城市公佈資料,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減少13.54萬人,北京常住人口減少4.3萬人,深圳常住人口減少1.98萬人。

這意味著,「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均出現負增長,合計減少超約27.5萬人。

與此同時,長沙、西安、南昌、武漢、鄭州等中西部省會城市人口卻在多年人口不斷流失後,迎來了人口增長,「中西部人口迴流」成為越來越明顯的現象。

主要城市2022年人口增量排名

主要城市2022年人口增量排名

在近二十年的中國城市發展歷程中,這樣的「轉折」確實令人震驚,但也不必為此感到焦慮。

2022年,「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出現人口下降,一個眾所周知原因是「口罩」因素,受到企業用工需求下降,人口迴流等因素影響,有很強的特殊性和階段性。

首先是在全國出生率普遍下降的宏觀背景下,即便經濟最為雄厚的一線城市也難以擺脫大勢。

2022年23省市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2年一二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成都、杭州、南京等)出生率整體下降。其中,北京的出生率僅為5.67‰,同比下降了近0.7個千分點;上海的出生率僅為4.4‰,同比下降了近0.3個千分點;廣州出生率8.3‰,同比下降約1個千分點;即便號稱全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深圳人口,同比也下降了約0.3個千分點。

其次,「北上廣深」四座城市人口下降,各有不同原因。

北京和上海同為兩座4萬億級的一線城市,同時也是全國戶籍門檻最為森嚴的城市,人口總數負增長,更多是主動控制人口所致。

北京和上海為了保證城市的有效管理,各自早就劃定了未來人口總量的上限。其中,到2035年,北京人口上限是2300萬,上海人口上限是2500萬。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高達2476萬人,北京常住人口為2184萬人,都已經無限逼近人口總量的「天花板」。

這種背景下,京滬兩地早已開啟了疏解中心城區人口的措施,不再將人口增量當作城市發展目標。

北京首先是將部分產業轉移到天津、河北等地,同時啟動了雄安新區,將一些央企總部、高校、醫院外遷至此。

雄安新區 來源:新華社

雄安新區 來源:新華社

上海也通過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背景,將部分產業進行轉移外遷,直接帶動蘇州等區域城市的快速發展。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口,產業走了,與之相關的就業人口自然隨著產業轉移而離開。因此,北京這兩年常住人口一直在下降,減少了約20萬人;上海2022年常住人口減少數量更是居一線城市之首,直接少了13.54萬人。

雖說北京和上海這兩年也加入城市間的「搶人」大戰,放寬了部分落地政策,但針對目標主要是高學歷人才,吸納人才的也主要是相對偏遠的區域。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

廣州和深圳的人口負增長,似乎更令人關注。因為近十年間,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別增長了597.58萬和713.65萬人,一直是全國人口增量最高的兩座城市。

但去年的深圳常住人口總量為1766.18萬人,較2021年減少近2萬人的人口負增長,這是深圳自1979年建市以來常住人口首次下降,十分罕見。

廣州是全國勞務輸入大市和集散地,但去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疊加春節因素的影響,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選擇離穗觀望,提前返鄉,造成全市常住人口規模出現階段性收縮,相比2021年末略減7.65萬人,下降0.41%。

深圳作為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從業人員大部分都在相關領域。2021年,深圳全市在崗職工接近500萬人,製造業在崗職工達206.96萬人,佔據了全市在崗職工四成以上的份額。

比亞迪汽車總裝線 來源:澎湃新聞

比亞迪汽車總裝線 來源:澎湃新聞

但這兩年由於疫情影響,加之面臨產業結構升級壓力,許多深圳的製造業企業基於成本因素選擇外遷,直接導致人口數量逐年下滑。

同時,這些一線城市長期居高不下的房價也是制約人口增長的不利因素,打工人在一線城市買不起房又沒有合適工作,回家就是無奈又最現實的選擇。

這也從一定角度,解釋了目前中西部城市人口強勁迴流的現象。

和一線城市「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是中西部城市持續的人口增長勢頭。

一直以來,中西部城市人口在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流入一線城市,逐漸造成家鄉人口「真空」,某些離開的人慢慢地甚至連家鄉話都「忘記」了。

但從去年開始,這樣的狀況正逐漸發生驚人轉變,中西部省會城市表現尤為明顯。

2022年,安徽合肥常住人口為963.4萬人,同比增加16.9萬人;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26.8萬人,同比增加7.6萬人;湖南長沙常住總人口1042.06萬人,對比去年,人口增量達到18.13萬人;

合肥市天鵝湖公園 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

合肥市天鵝湖公園 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

同時,去年人口增量超過10萬的還有陝西西安和江西南昌,分別為12萬人和10.5萬。

不難看出,以上都是省會城市。

其實,中西部省會人口並非去年突然爆炸式增長,而是保持了幾乎十年以上的增長率。

拿長沙舉例,2010年時的長沙常住人口僅704.07萬,10年之後便超越了1000萬大關,看著這個資料不驚人,但實際等於一個地級市人口增量。

還有成都,雖然去年常住人口增量還不到10萬,總人口2126.8萬,但要知道,全國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只有北京、上海和重慶三個直轄市,行政級別遠遠高於成都。

那麼,中西部城市對比「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量,如何做到「逆勢增長」?

省會城市的人口增長,更是依靠行政能級上的資源優勢,以及高鐵帶來的「1小時通勤圈」交通便利優勢。

南昌鐵路 來源:人民日報

南昌鐵路 來源:人民日報

除此之外,一些非省會的計劃單列市是以產業優勢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

所謂計劃單列市,是指國家為發展產業經濟而重點扶持的城市,這些城市在經濟管理和財政領域有一定的省級政府許可權,比省會有更大的自主權。目前,全國僅有5個計劃單列市,分別為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

2022年,寧波人口增加7.4萬人,廈門是2.8萬人,青島是8.54萬人,以上城市幾乎都是以產業重鎮的角色吸引人口持續流入和增長。

除此之外,還有長三角城市群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比如蘇州、無錫、東莞和佛山,不僅擁有多家上市企業,還有數量龐大的「小巨人」產業,帶來了強大的人口吸附能力。

比如「最強地級市」蘇州,靠著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十年間總人口增加了228萬,增量和增速高居江蘇第一,成為了人口超過1200萬的產業大市和人口大市。

蘇州奈米城

蘇州奈米城

這些城市的人口經濟未必是最強,卻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最大的受益者,人口增長穩定,且具有抗週期波動的特徵。

因此,一線城市人口的「負增長」背後,實際是省會與計劃單列市,以及長三角及灣區超級地級市的崛起,對一線城市的人口產生了圈層遷徙效應。

儘管如此,在全國整體人口數量負增長背景下,對城市而言,中國城市正經歷新一輪結構調整,人口高速增長時代將很難再現。

隨著全球產業重構、科技博弈的衝擊仍在持續,我國城市發展越來越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突破,而不是單純的人口數量增長。

雖然傳統制造業的從業人數在銳減,但第三產業卻發展迅猛,直接帶來了新的就業場景。

拿深圳舉例,2021年深圳製造業在崗職工數量,較2015年減少了約38.72萬人。同期,深圳市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兩大行業的在崗職工數量卻迎來了翻倍增長。

其中,2021年深圳市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在崗職工數量較2015年增幅超過200%,成為繼製造業之後,深圳在崗職工數量第二多的行業大類;深圳金融業在崗職工數量也從2015年的不到10萬人,一路增長至2021年的20.18萬人,增幅超過100%。

這其實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城市人口的增減,既有大環境影響,但更多是產業結構調整時期的自然選擇。

一線城市去年出現的人口「負增長」,既有疫情關係,同時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官方政策調控、生育觀念轉變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之下的結果。

所以,對於眼下「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出現人口下降,根本無須擔心,更不必過分解讀。這些城市都是萬億城市,無論從經濟體量、城市保障還是就業機會,相對周邊城市,依然是碾壓的姿態,未來也不會缺人。

事實上,隨著國家對中西部基建投資加大,加之強省會推動中心城市建設實施,不僅「產業西移」速度越來越快,中西部省市的交通和區位優勢也得到極大改善,但從人口流入的構成來看,中西部省市目前依舊是人口迴流,而非外來人口淨流入,這是與一線城市最大的不同。

雲桂鐵路南盤江特大橋 來源:交通運輸部

雲桂鐵路南盤江特大橋 來源:交通運輸部

更值得關注的是,很多省份這些年只有省會人口保持著穩定增長,但全省整體人口也是負增長狀態。

這正說明「強省會政策」作為全省人口與經濟「蓄水池」的作用日漸凸顯,但對省內其他城市來說,如何守住人口基本盤,就成了發展的關鍵問題。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即使這些一線城市出現暫時人口增量下降,未來依然會有不少人希望融入。

吸引他們的不僅是遠超二三線城市的營商環境與文化氛圍,還有這些城市多年積澱後的市場化理念。

從現在的城市結構和城市產業來說,彼此比拼的不再是人口數量的多少,而是誰在高科技公司、先進製造業公司、中高端人才數量上佔據優勢,誰能在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保持領先優勢。經濟規律、產業吸引、行政力量都會造成一座城市的波動,人來人往已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用人口多少衡量城市實力的標準,未來只會越來越弱化。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大城市開始悄悄收縮,小城市不再遙遠荒僻,所有人都已裹挾在新的歷史浪潮中。

比起人口數量增減,我們更應關注城市的產業結構是否發展合理,城市的公共服務有沒有改善和提升,居民在自己的城市有沒有認同感和自豪感。

畢竟,老百姓的幸福感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城市之間的比拼總不缺慷慨激昂的故事,但也別忘了人間煙火。

相關文章

北韓,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式蔓延

北韓,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式蔓延

韓聯社首爾5月13日電 據朝中社13日報道,北韓12日新增1.8萬餘例發熱患者,包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確診病例在內的6例...

日本,疫苗失敗

日本,疫苗失敗

注射失效疫苗,重複使用注射器,還差點引起血液感染…… 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了關於「新冠疫苗接種事故」的調查情況,截止6月16日為止,發生...

美國女子歷時兩月,從中國回到洛杉磯

美國女子歷時兩月,從中國回到洛杉磯

美國華人喊回國之路太難了,老外們說: 我們回國也不容易! 疫情之下,都太難了…… 因應防疫措施的需要,「非必要不緊急」的政策,中國普通家庭出...

本週,洛杉磯71號高速大修,注意繞行

本週,洛杉磯71號高速大修,注意繞行

加州交通局在週一宣佈,本週對71號高速進行大修,不分路段將全封閉,注意繞行!尤其是住在奇諾和奇諾崗的華人,留意封閉時間。 根據加州交通局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