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人喪生,數百人失蹤!導致歐洲罕見洪災的「冷穹頂」究竟是啥?

法國7月16日疫情資料

法國新增10908例,累計確診5884976例,新增死亡22例,累計死亡111480例;

更多歐洲疫情資料,請瀏覽文末疫情圖。

河流決堤、山體滑坡、房屋被沖毀,多處鐵路公路交通中斷……近日,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等多國遭遇罕見洪災,目前已導致上百人喪生,數百人失蹤。

據法媒報道,截至週五(16日)晚,德國已有103人死亡在洪災中喪生,另有數百人失蹤;

比利時20人喪生,20人失蹤,軍隊參與救援、疏散行動,官方將7月20日定為國喪日。

比利時Liège市遭洪水肆虐,市區居民被疏散(法新社圖)

▲ 比利時Liège市遭洪水肆虐,市區居民被疏散。(法新社圖)

比利時首相德克羅(Alexander De Croo)稱,本次洪災或是該國從未遭遇的最嚴重的洪水。

法國總統馬克龍16日在推特上表示:「我向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的洪災受害者表示哀悼和慰問法國與各

▲ 法國總統馬克龍16日在推特上表示:「我向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的洪災受害者表示哀悼和慰問。法國與各方在這場考驗中團結一致。」馬克龍還表示,法國派出的增援人員已在比利時展開救援工作。(馬克龍推特截圖)

法國救援人員在比利時災區救援(推特賬號@SecCivileFrance)

▲ 法國救援人員在比利時災區救援。(推特賬號@SecCivileFrance)

盧森堡與荷蘭也同樣遭遇洪災,馬斯特裡赫特(Maastricht)多個街區被疏散。

法媒報道,德國在36至48小時內的降雨量約等於平時三、四個月的累計降雨量。週五上午發生的泥石流或造成更多死亡。

週五上午,德國科隆附近的Erftstadt-Blessem發生泥石流(France2報道截圖)

▲ 週五上午,德國科隆附近的Erftstadt-Blessem發生泥石流。(France2報道截圖)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當天發表講話呼籲,堅定地與氣候變化作鬥爭,他認為,這是避免極端天氣現象的唯一決絕辦法。

德國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認為,極端天氣是「氣候變化的後果」,德國應「更好的做準備」。

洪水過後的居民區(TF1截圖)

▲ 洪水過後的居民區。(TF1截圖)

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北威州州長拉舍特(Armin Laschet)也表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國內、歐洲和全球範圍加快實施氣候保護措施。」

為何會暴發洪災?

為何歐洲多國會發生幾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是由於「冷穹頂」(dôme froid,又稱goutte froide)造成的。

「冷穹頂」是指冷空氣在局部地區被暖性反氣旋包裹覆蓋的現象,極易形成對流雲、積雨雲和暴雨雲(Meteo

▲ 「冷穹頂」是指冷空氣在局部地區被暖性反氣旋包裹覆蓋的現象,極易形成對流雲、積雨雲和暴雨雲。(MeteoFrance圖)

法國水文學者Emma Haziza在BFM電視臺上指出,雖然「冷穹頂」是一種自然的天氣現象,但今年夏天歐洲「冷穹頂」的強度卻非同尋常。她表示,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近期都出現了「冷穹頂」,引發連續降雨,導致地表吸水能力飽和,最終暴發洪災。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今年5月和6月以上地區已經迎來十分可觀的降雨量,地下水層已飽和,此時再下暴雨,地下水層就像一塊已經吸飽了水的海綿,無法再吸收更多水分,因此更容易引發洪災。

鬧水災該如何自救?

週五,法國東北部8個省被法國氣象局列為洪水「橙色」警戒區域。

如果遇到水災,普通人該如何應對?消防員工會UNSA-SDIS總書記、消防急救員弗朗索瓦(Jérôme François)給出以下建議:

「待在家中」

若非發生與比利時和德國類似的洪水,一般情況下,應留在家中,儘量不外出,以避免發生意外。比如下水井蓋被大水沖走,路人或有掉下去的風險;又或者因積水看不清道路邊界,在駕車時發生意外等。

「將貴重物品轉移到安全處」

此外,若有需要和可能,應儘量將家中的貴重物品轉移到樓上等安全處,並且需要準備好照明物品、保暖用品、為手機充足電,以保持與外界通訊暢通。

洪災、酷暑,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

法國氣候學專家Céline Montheard表示,很難說是氣候變暖直接導致了某一場洪災,但毫無疑問,氣候變化確實會讓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變高、持續時間變得更長、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更嚴重。比如最近在北美出現的高溫熱浪天氣,就是因為「熱穹頂」(dôme de chaleur)引發的。

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人類活動將出現「熱穹頂」的幾率

▲ 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人類活動將出現「熱穹頂」的幾率增加了150倍。(法新社圖)

那麼,氣候變化是如何從曾經「抽象」的「遠慮」一步步變為人們具體的 「近憂」的呢?

法國Franceinfo新聞網站指出,這首先是因為社交網路和新聞頻道的崛起,讓民眾能夠了解世界各地氣候災害的相關報道。「隨著資訊的全球化,可以讓發生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自然災害在法國家喻戶曉。」氣候學專家Jean Jouzel解釋說,「此前,學者一直很注意將局部天氣變化與全球變暖區分開,但2003年熱浪導致法國約1.5萬人死亡,這讓法國人第一次真切體驗到氣候變暖對生活的具體影響。」

此外,挪威心理學者、經濟學者Espen Stoknes指出:

氣候問題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而人類的大腦只能理解我們身邊那些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鮮活的風險,比如新冠病毒的威脅。

另外,需要承認的是,「臨近法則」也影響了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發生災害的地方離自己越遠,就越難以激發同情心。

孟加拉水災、薩赫勒乾旱……長期以來,「北方國家」與「南方國家」的悲歡似乎並不相通,威脅百萬人生死存亡的馬達加斯加大饑荒並沒有像造成數百人死亡的北美高溫酷暑那樣得到全球媒體的關注。「這太不公平了,富國的生活方式是全球環境問題的根源所在,而由此引發的惡果卻要由馬達加斯民眾來承擔。」科技史和環境史學者Jean-Baptiste Fressoz氣憤表示。

「對於富國來說,氣候變暖的威脅似乎還很‘遙遠’。這種想法導致我們不斷推遲就這一議題採取行動,而是認為應該優先處理‘更重要’的問題,比如健康、抗疫、就業、治安、社會不平等、反恐等……」心理學者Espen Stoknes批評說,擱置氣候治理,「實際上就是在否認氣候變暖這一事實」。

(歐洲時報/ 原野 編譯報道)

編輯: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