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幾乎影響到了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它給全球帶來的衝擊,已經超越了公共衛生和經濟貿易領域。
據BBC本週報道,臨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10個太平洋島國,是聯合國成員國中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一例新冠確診的國家(除了朝鮮和土庫曼)。
它們分別是:帛琉、馬紹爾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諾魯、吉里巴斯、所羅門群島、吐瓦魯、薩摩亞、湯加。

但是,「零感染」並不意味著「零影響」。
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旦發生全球大流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於難。

相比於馬爾地夫、巴厘島等熱門旅遊目的地,帛琉還算一個小眾海島,但自從1982年帛琉第一家酒店開業以來,該國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就越來越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顯示,2017年,旅遊業佔該國GDP的40%。2019年,有9萬名遊客到訪帛琉,是其總人口的五倍。

今年3月底,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爆發,帛琉政府隨即關閉了邊界,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著境內「零感染」的記錄。
但疫情隨之而來的旅遊限制,對這個太平洋島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帛琉賴以生存的旅遊業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
「帛琉的海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都要漂亮。」帛琉酒店經理、酒店所有者之一Brian Lee說。

他向BBC透露,平日裡,酒店的54間客房入住率為70%至80%。但邊境封鎖以來,酒店徹底沒生意了。
帛琉酒店共有20名員工,疫情期間Brian沒有裁員,但為員工減少了工時。
「我嘗試給他們找點其他事情做,比如給酒店維修、翻新……但總這麼下去也不是個事兒。」
Brian說,如果情況在半年內還不能得到改善,酒店可能就要被迫停業了。

「但我並不怪政府,我認為他們做得很好,及時地給居民發放了補助,而且讓我們免於感染」 Brian說,「但如果帛琉酒店都要面臨生存問題,政府是時候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
近日,帛琉總統宣佈從9月1日起恢復「必要的」航空旅行。同時有傳言稱,帛琉會與台灣開啟「空中走廊」,兩地居民可以互相到訪。
「但僅僅這樣還遠遠不夠,我覺得政府還應該考慮和紐西蘭等國建立‘旅行泡泡(Travel Bubble)’。」 Brian說。

所謂「旅行泡泡」,即相鄰且疫情狀況相近的國家允許彼此公民在無需隔離的情況下跨境,透過互惠協議促使區域旅遊業擺脫休眠狀態。

在距離帛琉2500英里處,有另一個島國馬紹爾。該國也是一個「零確診」的國家,卻同樣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疫情以來,馬紹爾流失了700多個工作崗位,是1997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裁員,其中酒店和餐飲業流失了258個工作崗位,佔總數的1/3。
以首都馬朱羅的Robert Reimers Hotel賓館為例。疫情前,該賓館共有37間客房,入住率為75%至88%,客人主要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或美國。

然而,自3月邊境關閉以來,該賓館的入住率驟降至3%至5%。
不過,馬紹爾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遠低於帛琉,該國的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更大。
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入侵,馬紹爾政府禁止曾到過疫情國家的郵輪進入該國港口,而油輪和貨櫃船等必須在海上航行14天才能入境。

此外,政府還停發了捕魚執照,削減了貨運航班。
據了解,馬紹爾群島專門生產水族魚,最受歡迎的是胄刺尻魚。政府的一系列舉措無疑給馬紹爾群島的漁業亮了紅燈。

BBC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國胄刺尻魚的出口下降了50%,其他漁業出口預計今年將下降30%。


在萬那杜,疫情對該國的影響要比對帛琉、馬紹爾群島的影響更為複雜。

一方面,萬那杜的經濟受到了疫情下封鎖邊境和4月熱帶氣旋災害的雙重影響。

亞洲開發銀行預計,萬那杜今年的GDP將下降近10%,這是自1980年該國獨立以來的最大降幅。
另一方面,萬那杜的民眾並不希望政府重開邊境。

Len Tarivonda是萬那杜的國家公共衛生主任,同時也是該國的邊境工作小組成員。
他來自安貝島,該島位於首都維拉以北約170英里,擁有1萬人口。
「如果你(在安貝島)與人交談,大多數人會說盡可能長時間關閉邊境。他們說:‘我們不想生病,否則我們基本註定難逃厄運’。」
Len Tarivonda說,萬那杜約80%的人居住在城鎮外,也不靠「正規經濟」生活。
「根據我的觀察,他們沒有感到手頭拮据。他們是自給自足的農民,自己種植食物,依靠當地傳統經濟。」

此外,Len Tarivonda舉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例子。在7月底新冠肺炎急劇增加之前,該國一直保持「零確診」。
「如果新冠病毒來了,它可能會像野火一樣蔓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疫情狀況正是我們所擔心的。」
「考慮到我們的(醫療)限制,以及我們在太平洋所處環境,最好是儘可能長地把病毒擋在外面。」

在對上述因素進行了權衡之後,萬那杜政府曾計劃在9月1日前向疫情安全國重新開放邊界。
但隨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病例增加,重開邊境的計劃被擱置在了一邊。
Len Tarivonda表示,接下來政府可能考慮重啟那些規模較小、特定的跨境旅行。
最近,萬那杜允許172名工人到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採摘芒果,為期六個月。

雖然收入能夠對該國的經濟的恢復有所幫助,但對於一個35%的GDP來自旅遊業的國家來說,這點收入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這些太平洋島國應該如何從疫情帶來的沉重打擊中走出來呢?
短期來看,政府可以考慮向工人和企業支付工資。長期來說,就是等待疫苗研製成功。

除此以外,「旅行泡泡」仍是最大的希望,但實施過程中仍將面臨許多風險。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Rommel Rabanal認為,「旅行泡泡」的實施是有前提的:「一套通用的檢測標準、接觸者追蹤和檢疫措施,以免疫情爆發。」
另外,澳大利亞洛依國際政策研究所太平洋島嶼項目主任Jonathan Pryke對「旅行泡泡」持悲觀態度。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已經明確表示,他們會首先與對方測試‘旅行泡泡’項目,但在那之前,需要消除社區傳播……所以我認為,今年旅行泡泡不可能實現。」

Pryke說,這些封閉的太平洋國家的絕望情緒正在日益增長。但他也認為,封鎖邊境似乎是這些國家唯一的選擇。
來源公眾號:英中眼(ID:uk-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