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正在加速消亡

作者:豆腐乳

編輯:養樂多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訊息,2022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對人口減少的分析,《人口拐點,肉眼可見》裡寫得就比較詳細了。這裡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那就是農村正在加速消亡。

首先,農村在不斷萎縮是不爭的事實,從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上也能看出這一點。2022年,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104萬人,減少73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而且隨著經濟發展,農村是在不斷萎縮的,這是普遍規律。中國城鎮化率還會繼續提高,直到提高到歐美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率。

但現狀是,農村不僅在萎縮,而且是在加速消亡。

看一下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城市、鎮、鄉村分年齡段人口占比,就知道鄉村裡15-34歲的年輕人佔比低於城市和鎮。而到50歲年齡段往上,鄉村分年齡段人口占比又高於城市和鎮。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這就說明,兩年前中國農村的老齡化問題就已經遠比城鎮嚴重了。

如今時間又過去了兩年,圖表裡統計的農村老人又長了兩歲,又或者,他們已經故去了。

「大疫止於鄉野」顯然是胡說,以現在的交通和物流發達程度,農村不可能逃過疫情的快速傳播。

然而農村缺醫少藥,當地人也缺少疫情相關知識,處在無人注意的角落,生了病也只能默默扛過去。就像過去的多次災難一樣,農村是海綿,是緩衝空間,默默承受一切苦難,然後又默默復原,可也回不到過去的樣子,都要削弱一些。

國外多年疫情都是一波接一波,中國人體質也不會特殊,如果短時間內病毒不消失且沒法阻斷傳染性和致病性,那農村倖存的老人還會承受下一波衝擊,直到故去。

他們是遲早都要故去的,每年回鄉都會有心理準備是見一面少一面,但以這樣慘烈的狀況加速故去,卻令人心驚。

老人逐漸淡出,農村會補充新鮮血液嗎?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比例來看,鄉村14歲以下兒童的比例不低,然而15-34歲的年輕人佔比低於城市和鎮,這說明一代又一代的農村娃娃,長大後還是進了城。畢竟城裡有更多機會,花花世界也吸引著他們。

那給農村投資,鼓勵年輕人回村,是不是可以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呢?別說中國了,我們之前在《鄉村衰敗,振興不起來的國家》裡就提到,日本發錢鼓勵人去鄉村居住,而且日本的鄉村基礎設施比中國的好,都沒多少人想去。

更何況,《城投債問題嚴重了,貴州甚至不是最糟的》裡都提到了,地方債問題都較為嚴重了,未來還有錢投資農村嗎?

現在和未來,能繁榮的農村也就是這幾種:

有全國知名而且賣得上價的特產的,這也要看全國的消費情況如何了。

風景好到吸引人前來旅遊的,這種有的是全國知名的風景區,有的在大城市周邊,按說是不缺客源,但正如《苦了三年,旅遊該好回血了吧【油條報告】》裡提到的那樣,未來旅遊業也未必能好好恢復。

大城市周邊,可以作為有錢人休養生息甚至定居的地方的。我們之前在《有錢人,正在逃離豪宅》裡就提到過,以後有錢人可能會選擇城市周邊風景不錯的郊區,購買居住密度更低的獨棟別墅,過上較為休閒的生活。可這樣的繁榮,能帶動的農村居民很有限。

其他的絕大部分農村,都會加速消亡。

其實不僅僅是農村,大部分的城鎮也是沒有前途的,《城投債問題嚴重了,貴州甚至不是最糟的》裡提到了遵義道橋的銀行貸款重組,要知道遵義在全國範圍內不算很落後的地方了,起碼有全國知名的酒廠,其他很多城市連白酒這樣拿得出手的特產都沒有。遵義的債務問題都如此嚴重,其他不如遵義的地方又會怎樣呢?

這樣說太令人悲傷了,畢竟農村一次又一次緩衝了危機,可是最後,經濟在發展,農村在消亡,這讓人想起一首古詩: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資料:

宏觀院:我國城鎮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_中國發展網 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fgw/2021/09/1743836.shtml

疫情掠過的村莊 https://mp.weixin.qq.com/s/oBAIEIWyaCU64DY-u-uwIw

國家統計局: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界面新聞 · 快訊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763823.html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

相關文章

我們要大規模引進國外低端勞動力麼?

我們要大規模引進國外低端勞動力麼?

作者:豆腐乳 編輯:養樂多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訊息,2022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去年是中國六十多年來首次出現人口減少,而且從近...

當BBC解剖了一個200斤女子…

當BBC解剖了一個200斤女子…

BBC有一部紀錄片震驚全球,他們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你肥胖有對可怕,紀錄片的名字叫——《obesity——Th e Post Mor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