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個老人未患新冠,卻因新冠而死!
4月17日,《我打了上海15家醫院的急診電話,發現死亡背後重要原因》一文在朋友圈瘋傳。
文中作者於當天下午2點半,依次撥打了上海15家知名三甲醫院,詢問急診開診情況,耗時1個半小時。最後發現,只有兩家醫院的急診電話可以接通。
4月18日,澎湃新聞記者諮詢了多家醫院,多家醫院均表示:
當前醫院急診大多處於超負荷狀態,線下接診了諸多急診患者,對於120救護車送院的急危重症患者都會第一時間開展救治。而對於醫院急診電話,部分是由於佔線,部分也可能存在當時急診醫護人員忙於接診120救護車送入院的緊急患者。
醫院,尤其是上海的知名三甲醫院,平時看病都人滿為患,現又遭遇疫情衝擊,恐怕很難正常運轉。
有人打不通急救電話,而有人打通了還是以悲劇收尾。
突發疾病被拒診,老人跳樓輕生
「我的父親陳順平於2022年4月14日上午離世了!不是因為重病不治,不是因為交通事故,竟然卒於跳樓輕生!」
4月16日,@陳順平之子在微博發了第一條狀態,記錄了自己父親去世的詳細經過,讀完令人唏噓。

整個事件時間線總結如下:
4月13日晚上9點多,陳老開始感覺腹部不適,使用開塞露後也沒有緩解,並且逐漸開始疼痛,越來越劇烈,並伴隨嘔吐,無腹瀉。隨後,聯繫小區黨委開到了出門證。
11:37,撥通了110,110表示讓聯繫120。
11:39,120客服表示需要排隊,沒有給出確切時間。
11:41,110和120同時聯繫了陳老家人,表示可以派車,但要排在兩個人後面。
12點多,陳老被送到了上海某醫院,但醫院急診因裡面全是陽性病例而停止接診。而後他們換到了第二家醫院,結果沒有開門。因為考慮到其他醫院也會是同種情況,便決定回家,等到第二天白天再想辦法。
4月14日凌晨3點多,陳老劇烈的疼痛一直沒有間斷過,無法入睡,推測自己得了「急性胰腺炎」。
8點多,陳老家人發現他已經跳樓。等被120送到昨晚去的第一家醫院時,已經晚了,陳老於2022年4月14日9:58分搶救無效離開人世。
更加遺憾的是,據@陳順平之子描述,昨晚他們趕到這家醫院的時候正處於消殺階段,消殺後又恢復了接診。
如果當時醫院能說明只是暫時消殺,如果當晚能確定還有第三家醫院可以接收,如果當晚能有醫生開一片止痛藥,可能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但是現實並沒有如果。
陳順平去世前,留下了兩張字條:
一張寫著:「我要提前和親友們告別了,因為我實在忍受不了胰腺炎的痛苦!」
另外一張寫著:「昨天晚上,我突發疾病,後聯繫120去了幾家醫院,都因為疫情不接我治療,我很無奈。回家後病情就顯露出來了。根據我的經驗八九不離十是得了胰腺炎,昨一晚上沒有辦法入睡,我自己估計生命快走到終點了,現特意留個遺囑。」
陳先生被宣佈死亡後,醫院告知冷庫冰箱都是滿的,人沒有辦法留在醫院,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自己帶走遺體;
第二種,聯繫殯儀館把遺體帶走直接去火化,等疫情解封后才能領取骨灰。
「遺體核酸檢測陰性」,整個過程好像一部電影,這是電影中的最後一句字幕,沒有溫度且帶有諷刺,但一切卻正在現實生活真實發生著……
一個老人未患新冠,卻因新冠而死!這種疫情所帶來的「次生災害」令人無奈,而更加無奈的是,這並不是個別現象,也不止存在於疫情下的上海。
這個世界,何止「新冠肺炎」一種疾病?
自從疫情爆發後,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除了新冠,都是小事。
現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
我們拿上海本輪疫情為例:
4月19日,上海衛健委發佈通報,2022年2月26日至2022年4月18日,上海在院治療的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717例,其中重症21例,死亡10例。
4月17日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例:
死亡病例1,女性,89歲,合併急性冠脈綜合徵、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三級、腦梗;
死亡病例2,女性,91歲,合併腦梗後遺症、高血壓;
死亡病例3,男性,91歲,合併冠心病、高血壓。
3人入院後轉為重症,經全力搶救無效死亡。
4月18日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年齡從60歲到101歲,其中75歲以上6例,合併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3級、腦梗死後遺症、心功能Ⅲ級、腦梗塞、低蛋白血癥等嚴重的基礎疾病;
75歲以下1例(60歲),合併創傷性腦疝、創傷性硬膜下出血、多發性大腦挫裂傷、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中樞性尿崩症。
上述7人入院後病情加重,經搶救無效死亡。
即,他們直接的死亡原因是由基礎疾病導致。
我們再來看一組「真實世界」的資料:
根據《2018中國統計年鑑》對2017年部分城市與農村的人口死亡率統計,在中國,癌症每年導致221萬人死亡,心臟病每年導致204萬人死亡,腦血管病每年導致194萬人死亡。
通過以往的資料和現有的死亡病例作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威脅人類生命的絕大多數疾病並不是新冠肺炎。
在這個世界上,何止「新冠肺炎」一種疾病?!還有很多很多能致人於生死邊緣,僅僅在上海抗疫求助超話下就能看到很多非新冠患者「求救」:
1、腫瘤患者

2、尿毒症患者

3、肝移植術後患者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

以上患者只是現實中的冰山一角,因為疫情的防控,他們可能需要繼續忍受病痛的煎熬;因為疫情的防控,他們的「最後期限」可能會提前到來。
看到了嗎?他們的恐懼與焦慮!
看到了嗎?他們的憤怒與抓狂!
看到了嗎?他們的無助與迷茫!
他們之間,可能還會有人絕望,可能還會有像「陳順平」這樣的悲劇發生。
新冠病毒的確可怕,但其他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重症患者只是少數,特殊時期需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反問:同樣是中國人,他們憑什麼就要成為大家的「犧牲品」?
難道就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了嗎?比如綠色通道,比如重症窗口。
疫情之下,所有疾病都不可以被忽略,所有生命同等重要,都值得被一視同仁。
曾經的武漢承受了那麼多,那些消失的生命難道就沒有任何警醒作用嗎?
疫情防控,本是為了救治更多的人,而現在,防著防著卻好像忘記了初衷!抗疫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救命」啊!
停診、拒診和疫情,哪個更可怕?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除了封控,還有兩大重要因素。
一種是停診。還記得那個因突發哮喘去世的上海護士嗎?本想著就近前往自家醫院急診求救,卻因急診停診耽誤了病情,最終救治無效病亡,終年49歲!

每每疫情暴發,但凡有一例新冠陽性病例去過醫院,都會導致整個醫院或部分科室停診。
很多人無法理解:只為了一例病例,就不去救治更多的人了嗎?
在非常時期,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只要有病例去過醫院,如果還正常開診的話,極有可能會造成大面積感染,會有更多的人面臨隔離,甚至包括本就短缺和緊張的醫務人員。
醫院停診,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健康,減輕更多的醫療和防疫的壓力。
而另外一種因素就不同了,有著更多的變通性,那就是——拒診。
早在2020年12月2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所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就曾明確強調:「對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患者,醫患雙方應當做好隔離防護等,不得拒收中高風險地區患者。」
近期,上海對此方面也進行了改善,明確了就醫流程,總體要求如下:
1、上海市各街鎮、居村、各級醫療機構、急救中心等單位均不得以查驗核酸陰性證明作為進出小區就醫、轉送病人和接診的限制。
2、各醫療機構要堅決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要求,及時轉運、妥善處置急危重症患者,暢通急救綠色通道,對需要急診急救的患者要及時予以救治。
3、上海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兒童醫院急診、發熱門診原則上不停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除外),保障重症醫學、血液透析、腫瘤放療、腫瘤化療、手術室、產科、新生兒科等科室連續性服務。
4、各醫療機構要根據臨床需求做好藥品供應保障。結合本機構診療範圍、專科特色及轄區居民用藥需求,及時採購、配備相關藥品。
5、各街鎮要根據社區人口數量和診療需求,通過社區安排專用車輛、巡遊計程車、招募志願者(私家車)等多種形式組建轉運隊伍,配備轉運車輛。
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不得以查驗核酸陰性證明作為就醫、轉送病人和接診的限制,門診和急診能不停診就不停診。
疫情在不斷好轉,政策在不斷完善,這都離不開那些「未患有新冠卻因新冠去世的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是英雄,他們同樣也是英雄!
就如@陳順平之子所說:
不想再指責或追究誰的責任,父親已經過世,一切都沒有意義了。只是希望通過父親悲慘的結局,呼籲整個社會,在大力響應抗疫方針的同時,也能更多地關注像我們父親這樣因為無法正常就醫而痛苦的人們。
逝者已矣,唯有嘆息。
但希望這些不斷順應民意的政策,能夠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就醫難、購藥難,除此之外,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更多關注疫情下老百姓的真正困境,有預防意識和「超前」意識,提前規避那些有可能會釀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