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矛盾國度與緬華舊事

文/勞拉申

文/勞拉申,圖文:審稿-孫綠、排版-文琪

封面圖:©THAMMANIT PANOMSUK/Shutterstock

2020年11月15日,緬甸迎來2010年政治轉型後第三次大選,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獲壓倒性勝利。

2021年2月1日,民盟發言人苗紐表示,國務資政兼外長昂山素季與總統溫敏等政治領導人遭到了軍方的扣押,晚些時候,緬甸軍方宣佈接管政權,併發布聲明稱,其將根據緬甸憲法,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任何一種制度都需要一種權威,民主所需的是法律與代議制的權威,然背後必須要有成熟且堅強的政黨,及民眾對秩序與規則的遵守,在大規模貧困且制度不斷反覆的緬甸,民主根基尚淺。而軍方干政這種「拳頭本位」雖諸多弊端,可又簡單有效,在緬甸社會仍有極強的競爭力。

若兩者無法和解、協作,緬甸政治便難以走出困境。政治不穩,國家更難以昌盛繁榮。

今天與各位分享一篇去年末發佈的舊文,重溫環行的作者勞拉申筆下的矛盾國度——緬甸,與一眾緬華舊事。

緬甸歲月

緬甸歲月

寫作關於緬甸的論文時,我想到學校的一位緬甸華裔同學,他會說些中文,我希望約他採訪,了解緬甸社會與改革情況,但邀請發出後如石沉大海,他委婉地拒絕了。雖然緬甸民主改革多年,可每當說起政治,緬甸人還是避而不談,尤其是講給外國人聽的時候。

之所以選擇緬甸作研究主題,大概與我兒時的記憶分不開。第一次去緬甸是1999年,我還是個孩子,來到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勐海,經打洛邊境進入緬甸孟拉。

製圖:孫綠

那是1999年4月,正值熱帶季風氣候的旱季,太陽高照、燥熱無比。太陽下的中緬邊境色澤鮮豔、無比燦爛,童年的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色彩還可以搭配得這般多彩,哪怕是一個國家神聖的國門。國門上蝌蚪般的緬甸文字也讓我覺得有趣,就像兒童畫。

打洛口岸

圖:azx118 / 圖蟲創意

一進入緬甸我就收到一本緬甸當局發的小冊子,首頁印著一個在我看來長得十分難看、一臉橫肉的黝黑男人,他戴軍帽、穿軍裝,胸前掛著堆琳琅滿目的勳章,酷熱氣候下,隔著畫面我都覺得他又熱又沉。照片下介紹:丹瑞大將、最高領袖。這是入境緬甸後,每個人必須知道的名字。

有緬甸太上皇之稱的丹瑞1997年掌權,我來緬甸時正值其權力巔峰,2003年丹瑞辭職。

圖:evernovember.blogspot.com

緬甸國門口有一座戒毒主題博物館,介紹緬甸政府在金三角地區打擊毒品犯罪、抓獲販毒集團的累累戰功。孟拉在緬甸東北部,屬撣邦,位於中、緬、泰、寮國交界處,也就是聞名全球的金三角。

比起緝毒,還是博物館開頭介紹的罌粟花更吸引我。紅色花朵姿態動人,在英國是紀念一戰陣亡將士的象徵,在亞洲卻成了罪惡之源。

「那邊就是罌粟花田,」導遊指著博物館不遠處的山坡,「那裡種滿了罌粟花,是農民的主要農作物。」儘管這家緝毒博物館一再強調罌粟花的罪惡,可博物館外卻種滿罌粟花,還是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實在顯得諷刺。

「這花這麼壞,為啥還要種?」我問。

沒人回答我的問題。

我發現,大人們說的和做的,並不一樣。

孟拉的毒品問題一直嚴峻,圖為去年國際禁毒日時在緬甸舉行的禁毒活動。

圖:paukphaw.com

孟拉 塔與舞

孟拉 塔與舞

圖:色眼人王子瑜 / 圖蟲創意

參觀結束後我們又去看人妖表演,據說是從泰國「退役」轉來緬甸營業的人妖。人妖身材高挑、容貌豔麗,在舞臺上唱鄧麗君的歌。表演完後從室內走出來,與遊客合影,光天化日下,濃妝豔抹的人妖彷彿群魔亂舞,倒有個身著白色旗袍的人妖氣質高雅、與眾不同。我跟大人提出,希望和這個美女姐姐照相,跑到她身邊。

那時的我,頭頂剛好到她腰上,她一隻手搭下剛好落在我肩膀上,我扭頭注視她的手:那是一個大而粗獷的男人的手掌。她確實是個男人,一個人的表面和實質,也不太一樣。

矛盾國度

緬甸是個表面與實質不太一致、充滿矛盾的國家。研究緬甸的過程中,我的固有認知不斷被挑戰,自以為是的東西也被不斷顛覆著。

緬甸地圖

製圖:孫綠

緬甸現在的國名和某些地名是人為編造的,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1989年緬甸決定通過更改名字來去英國殖民地化,緬甸Burma改為Myanmar,仰光Rangoon改為Yangon。與印度孟買由Bombay改成Mumbai、加爾各答由Calcutta改成Kolkata、金奈由馬德拉斯改成Chennai如出一轍。

雖曾是英國殖民地,緬甸卻不同於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殖民統治給一些地區帶來現代化發展,例如新馬、香港,卻並未惠及緬甸太多,緬甸經濟依舊落後;英語雖普及於印度、新馬,在緬甸卻很微弱。

19世紀的緬甸家庭。

圖:Wikimedia Commons

印度、巴基斯坦是英國殖民者造就的國家,緬甸卻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完整的制度、王室和國家機器。

描繪緬甸王室的油畫。

圖: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對這種已存在千年的古老國度,殖民者要付出代價。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的不菲代價,才吞併緬甸,其中第一次英緬戰爭是英屬印度歷史上最長、最昂貴的戰爭

第一次英緬戰爭

圖:Wikimedia Commons

1885年英國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到1937年緬甸才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緬甸本部。與印度合併的歷史導致人口交換,不少印度、孟加拉人移居緬甸,成為日後羅興亞人問題的根源。

19世紀油畫中,穿著緬甸和印度服飾的人物

圖:creativecommons.org

雖然緬甸有蒲甘的萬塔之城或金色佛塔,但這只是宣傳片裡的片面一角。緬甸其實是個複雜的多民族、多宗教國家,包括緬、撣、孟、克倫、克欽、克耶、華、羅興亞等民族,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克欽、克倫人信基督教,羅興亞人即印巴穆斯林,信伊斯蘭教,還有小部分印裔緬甸人信印度教。

緬甸可謂中國最鐵的夥伴,但在許多想當然的歷史上,緬甸又頗顛覆想象。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即抗日戰爭上,緬甸態度微妙。國父昂山將軍起初並非抗日分子,而是抗中分子。1941年,中國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擊日軍,也就是入緬作戰三年三個月的中國遠征軍,對手除了日軍,還有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二戰時,昂山藉助日本法西斯驅逐英國殖民者,並與日本合作,1943年成立日本傀儡政權「緬甸國」,中國國民政府拒不承認,卻獲汪偽、偽滿承認。二戰後期見日本敗局已定,昂山再倒戈抗日。中緬印大戰雖殲滅日軍4.9萬,中國卻付出6.7萬傷亡的慘烈代價,其中3萬人在緬北撤退中死於熱帶雨林瘴氣和瘟疫。

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紀念遠征緬甸抗日的國軍,是中國最大國軍抗日紀念墓園。

圖:Dd_11 / 圖蟲創意

被中國視為國殤的入緬抗日,在緬甸人眼中卻是另一種描述。緬甸撣邦朝廷出逃的公主Sao Sanda在自傳《月亮公主:撣邦記憶》中回憶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無惡不作,所到之處燒殺掠搶,與日軍一樣。」

政變上臺的緬甸軍政府之所以能長期執政,與中國的支持分不開,但奈溫上臺後就把刀對準緬甸華人,關閉華文學校和報紙,掀起排華浪潮。

昂山素季標榜的民主也只是選擇性民主,並未適用在羅興亞人身上,不承認羅興亞人為緬甸民族,採取高壓手段,造成難民人道危機。

2011年電影《昂山素季》,楊紫瓊飾演昂山素季。

圖:p3.no

緬甸的矛盾糾結,歸根結底在於作為大國夾縫間的小國,為生存而搖擺。若拋開國家立場,從人的角度看,這種悲情掙扎,在緬甸歷史人物吳素身上尤為突顯。

關於吳素的記載不多,我在回憶錄《月亮公主:撣邦記憶》中讀到他,感嘆於他的兩次漫長又悲情的旅行。在緬甸-英國往返旅程,經歷劇烈轉彎,突變為始料不及的漂流。

1941年12月吳素去英國爭取緬甸民族自決,被無情拒絕。失望的吳素12月29日到葡萄牙與日本法西斯談合作,不想情報被英國掌握,1942年1月12日吳素在巴勒斯坦被英國逮捕後送往烏干達囚禁三年。一場懷抱希望的短期旅行,以流放非洲、成為階下囚的三年之旅收場。

出獄後吳素沒有放棄,1947年他再次遠赴英國,爭取民族自決,終於順利返回緬甸,想不到等待他的是更悲情的命運,6個月後昂山將軍遇刺身亡,死因至今存疑,吳素被公認為劊子手,1948年被執行死刑。

吳素的兩次旅行分別以囚禁和死刑為終結,儘管為民族自決奮鬥一生,最終以小丑形象被歷史遺棄。

《月亮公主:撣邦記憶》

圖:saohpa.org

緬華往事、亞細亞的孤兒

緬華往事、亞細亞的孤兒

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華人較少的國家,緬甸華人以雲南人為主,部分是福建、廣東、客家人。華人雖然在當地經濟地位較高,卻不像印尼華人、菲律賓華人那般顯著。

虎標萬金油大王、星系報業大亨胡文虎

生於緬甸仰光。

港姐朱玲玲生於緬甸

港姐朱玲玲生於緬甸。

除了聲名顯赫的華商外,緬甸華人的另一種存在是大毒梟軍閥。羅星漢、坤沙是活躍在金三角的毒梟。彭家聲是果敢軍閥,果敢世襲土司楊氏,始於在緬甸落腳的南明小王朝,家族世代作果敢土司到1959年。

還有一批華人徘徊在被遺忘的邊緣,也就是中國內戰中潰敗緬甸的國軍。1949年國軍向雲南、緬甸撤退,繼1942年遠征緬甸抗日後,又一場遠征緬甸的旅途開始了。

這回不是抗日,而是「反攻大陸」,卻再也沒有抗日遠征那般被國家紀念,而是淪為流亡者,不僅反攻大陸無望、不能回家,還被英軍和緬甸國防軍圍攻,他們兩次擊潰英緬軍隊,招來聯合國譴責,也不被台灣當局承認,成了無家可歸的異域武人。

台灣導演朱延平的電影《異域》將這段真實歷史搬上熒幕,電影分1990年和1993年兩部,集合了內地港臺一線全明星陣容,可由於題材當時在兩岸皆敏感,沒有大紅大紫,但羅大佑演唱的主題曲《亞細亞的孤兒》卻是廣為流傳的經典。

電影《異域》、《異域之末路英雄》

1953年緬甸境內國軍一部分撤入台灣,在眷村安頓。今天在台北桃園眷村有不少緬式雲南菜館,這種失傳的獨特口味只有台灣能找到,對應的正是緬甸的滇系國軍撤臺的歷史。

「米幹」是台灣島內雲南人的獨特風味,這些從緬甸入臺的滇軍及家眷,講著西南官話,相當一部分是雲南回族,他們聚居的地方除了滇味菜館,還有清真寺。(關於雲南為何有回族、南方穆斯林的由來,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給大家講述,敬請留意)

滇菜館附近的龍岡清真寺

圖:Wikimedia Commons

台灣「渡海一代」垂垂老矣、紛紛離世,然而緬華歷史並沒有被年輕一代忘卻,臺籍緬甸裔導演趙德胤是電影界少數以緬甸為拍攝主題的導演,拍攝了一系列涉及中緬邊境、緬甸華人的故事,保存了記憶。

柯震東主演的《再見瓦城》

講述緬甸華人到泰國打工的故事。

紀錄片歸來的人

紀錄片《歸來的人》

講述在台北打工的緬甸青年回到緬甸的故事。

緬甸的矛盾衝突,亟待解決,軍方、少數民族和經濟發展問題始終是緬甸面臨的最重要的三個主題。今日的政變將會帶領緬甸走向何方,我們仍看不到答案。

相關文章

華人頂級黑社會,這裡面水很深

華人頂級黑社會,這裡面水很深

文/勞拉申 圖文:審稿-大綠、排版-斯凱勒 音頻:講述者-勞拉申、製作-大綠 封面圖:《黑社會》劇照 在馬來西亞檳城,我走入一座福德正神廟,...

日本「愛情動作片」,出事了

日本「愛情動作片」,出事了

文/Rupa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0 封面圖:網路 在島國日本有這麼一個產業,它的年產值,按兆計算,粗略估計佔日本年均GDP的0.4...